汉阴县城镇化进程浅析

索引号 szfgzbmsnyncj/2019-3033 公开目录: 统计信息
公开责任部门 汉阴县统计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19年09月11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9-09-11 21:14

  一、城镇化的涵义

  (一)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它是生产力,即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城镇化的定义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人口城镇化,即人口向城市或集镇集中;二是地域城镇化,即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和集镇地区;三是职业城市化,即进城农民不仅转化为城镇居民,而且要转化为城镇第二、第三产业劳动者。

  (二)城镇化的测算。城镇化水平是以城镇化率来表示,城镇化率就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居住在城市、集镇的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从2013年起,非人口普查年份城镇化测算指标体系涵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区域变动等3个方面,6个指标(本年度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自然增长数、本年度GDP、本年度新增劳务输出人数、本年度新增劳务输入人数、本年度行政区划变动引起的城镇人口增加数、本年度因移民搬迁由农村搬迁至城镇的人口数)构成。测算指标体系用于推算各地城镇化发展水平。

  二、汉阴县城镇化的现状

  近年来,全县上下按照“一城五园三带三产业”经营城市理念,构建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实施带状布局、片状发展、轴线串联、宜居宜业结合的模式,突出发展特色和风格,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口集聚,逐步建立和完善层次结构合理、布局有序的城乡结构体系。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乡经济和社会实现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2018年全县常住人口24.97万人,城镇常住人口达10.7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2.9%,较2010年25.18%提高17.7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常住城镇人口数较2010年增加4.51万人。2010年,全县城镇化率与全国、全省、全市相比,差距分别为24.52%、20.52%、9.42%,2018年,全县城镇化率与全国、全省、全市相比,差距分别为16.68%、15.23%、5.7%,差距呈现出逐年缩小态势。

  (二)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截至2018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7.75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8.72万人。城区绿地总面积273.48公顷,公园绿地109.15公顷,其中国家3A级景区1处(龙岗公园),大型广场2个(凤凰广场、文化广场);城区道路总长76.05公里,排水管网总长99.72公里,开通公交线路3条,公交车23辆,公交线路总里程61公里;建有职业高中1所,标准化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5所、幼儿园7所,校园总面积30万平方米;建立综合性医院3处,有床位1126个;开发城市综合体11处、70余万平方米,城市道路、供排水、绿化亮化、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三)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近三年实施棚改项目10个,改善2344户居民居住条件,新建安置房2676套,约8000人直接受益。实施了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开工了涧池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县城有日处理生活污水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生活垃圾110吨的垃圾无害化填埋场1座、日供水2.85万立方的自来水厂4座。全县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城污水处理厂平均日处理污水1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87.6%,县城垃圾厂平均日处理量11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32%。

  (四)工业化进程加快,城镇竞争力不断增强。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共同体。工业化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城镇化是工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汉阴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28.3%提高到2018年的50.7%,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07.7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工业增加值54.6亿元,同比增长15.2%。在生产总值增长11.1%中,工业拉动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2.9%。

  (五)农民进城及返乡置业需求释放,城镇化进程加速。自2011-2018年,全县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达39.2亿元,累计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04.3万平米。先后建成了水岸花城、景苑、御景龙城、凤凰国际、青枫秀岭、翰林御都、东尚未来城等一大批精品住宅小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10年的38.1平方米增加到51.2平方米。2011年以来,农民进城入镇累计16265户55657人。“十三五”期间全县建成易地搬迁23个安置点搬迁群众3955户16235人进镇居住。

  三、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在全市位次靠后。2018年末我县的城镇化率在全市九县一区中居第八位,仅高于紫阳和镇坪。


  (二)城镇功能不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强。一是城镇功能分区不够合理。部分镇没有相对集中的建成区,主要依托过境公路发展,城镇房屋沿国道、省道等建设,生产与生活功能混杂。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部分镇排水、污水设施未成体系,小城镇污水处理不到位,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不足。三是城镇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医疗、教育、住房保障、就业等与城镇居民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广场绿地偏少,居民休闲娱乐、文化生活等设施缺乏,大多数镇无大型商贸或专业大市场等。

  (三)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全县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欠账较多,县级政府财力有限,很难挤出大量资金用于支持城镇化建设。城镇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融资渠道不畅,社会资本乏力,投资主体相对单一,造成城镇化发展的投入不足。

  (四)产业对城镇化发展支撑不足,人口流出明显。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特色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2018年全县三次产业比为13.5:58.7:27.8。在生产总值增长11.1%当中,一、二、三产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8.7%、1.8%。目前县城及各镇经济规模普遍较小,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优势产业支撑,承载力差,集聚能力有限,满足城镇集聚要求的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2018年全县劳务输出人口7.8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15.39万人的50.7%,全县近一半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一定程度延缓了城镇化进程。

  (五)用地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县在居住用地比例较高,绿地、广场、商业商务比例过低,行政办公用地、绿地等过于分散。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居住用地比例过高挤占了其他类型建设用地,进而造成城市功能的不健全。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滞后,导致城市缺乏绿色空间,影响到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特色提升。2018年全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99%,仅高于镇坪、紫阳。

  (六)城镇规划刚性不足。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没能得到全面贯彻,不按规划办事,随意变更规划的现象时有出现。镇域规划编制水平不高,村镇规划存在编制层次低,规划覆盖面窄等问题。

  四、加快汉阴县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由于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不同,汉阴的城镇化发展将会有自己的特征。一是县城人口和建成区规模仍有一定提升空间,但县城不可能发展成为2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因此还应注意县城副中心、集镇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交通方式的改善,县城成为农村人口迁移的首选地。三是县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节点。县城仍将是承担全县城镇化的最重要载体,重点和优先发展仍是县城。

  基于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研判,汉阴的城镇化应该以集聚发展为核心动力,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提升为保障,以生态保护为底线,以文化弘扬为特色,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科学规划,提升城镇化的承载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通过合理布局和加快发展重点镇,增强城镇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人口、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基础、经济结构、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城镇布局,超前思维,制定出能发挥地方优势和城市特色的发展体系,形成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原则,专项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为细则的三级规划骨架,全面构建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内涵的规划体系。城镇规划力争二三十年不落后,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有序聚集,扩大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较高的经济规模吸引力和带动能力。要将有序推动人口集聚,扩大城市规模作为一定时期内城镇发展的核心和重点。要消除就业、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政策限制的壁垒,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和就业身份的双重转变,从而达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迈向城镇化”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县城人口达到10万人(含暂住人口)以上,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使县城成为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近城镇化的承接地。真正把县城建设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产品流通的“周转站”、产业发展的“集聚地”。

  (三)产城融合,为加速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产城融合是对产业与城市在空间、用地和功能上的布局进行统筹安排,从而形成共生共融、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要早日实现城区基础设施与产业园区共建共享和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循环,把县城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区”。一是要以农业现代化为推力。汉阴农业要走特色化、精细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按照“大农业”的概念,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既要提高农业效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又要提高农业附加值,提升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二是继续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使县城更具内生发展动力。依托月河工业园区,提高承载水平,引进与当地资源禀赋匹配产业延伸性好、就业密度高的产业项目。按照“园区承载、产业集群、科技提升、循环发展”的思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施龙头引领、大项目带动,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富硒食品、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升级省级经济开发区,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促进产业发展和城镇要素互动共赢、良性循环。三是以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城镇化的水平。要体现时代特征,同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拉近县城和大城市的距离,通过信息化提升县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建设要通过提供现代化、规范化的空间载体规范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的发展布局和规划。加速培育现代物流、养老养生、康体健身、教育培训、融资租赁、物流运输等新业态,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围绕城镇化水平提升,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功能。构建多元化的城镇建设资金融资体系,多渠道筹措资金,破解制约发展的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休闲广场、绿地公园、就医入学等领域难题,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汉阴,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五)绿色发展,彰显汉阴地域文化特色。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集约利用土地和生态资源,充分体现绿色城镇化的特质,推动城镇发展中的生态理念与绿色环境、生态经济和绿色行动的协调统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汉阴文化底蕴厚重,要深入挖掘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文物资源,以文化弘扬为特色,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促使“三沈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等得到更好传承和弘扬;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