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汉阴实践”——汉阴县中医医院医共体建设工作纪实
近年来,汉阴县中医医院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利益为中心,以乡村卫生事业科学持续发展为导向,全面实施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将医改福利惠及千家万户。
该院医共体于2017年11月组建,由县中医医院为县级牵头医院,下设平梁、铁佛寺、双河口等六家分院,覆盖人口93736人。医共体成立以院长任理事长,6个成员单位负责人为理事、各科主任为成员的医共体理事会,下设医疗、后勤、药品耗材等9个工作小组。通过诊疗技术、人才资源等全方位协作,让山区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有效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分级诊疗,畅通绿色通道
“我院收治的82岁患者罗某,目前呈张口呼吸,口唇发绀,意识处于昏迷状态,病情危重请求支援!”今年4月2日凌晨5时,县中医医院急诊科电话突然响起,拨打电话的不是患者家属,而是观音河镇分院的一位医生。县中医医院急诊科迅速开通绿色通道,救护车呼啸前往观音河分院,展开了一次紧张的“生命接力赛”,从观音河分院接诊到县中医医院仅用了30分钟,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这得益于医院连接基层卫生院的转诊平台,更得益于成立一年多的县中医医院医共体,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使基层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
成立“医共体”后,县中医院为“医共体”内的6家卫生院开通了转诊绿色通道,一旦卫生院接收到急、重病患,该院可直接派车赶往接诊病人。而在出车的同时,派驻卫生院的医生第一时间与县中医院相关科室做好对接,及时沟通病人症状、病情,为后续接诊、手术做好准备。
“转诊渠道的畅通,使患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同时,两级医院依托‘医共体’平台,构建起了基层医疗机构治疗、康复、后期护理等服务链,将患者后期康复治疗下转回家门口的卫生院,既为患者提供了连续、方便、实惠的医疗服务,又为县级医院减轻了床位负担。”县中医医院院长柳传鸿说道。
妙手仁心,名医服务送到家门口
今年4月26日,县中医医院帮扶团队像往常一样到观音河分院帮扶坐诊,内二科主任曾发武、针灸科护士长乔梦前往医院帮扶。家住药王村八组的邓大叔患肺气肿,他一直是曾发武的老病人,听说曾大夫到观音河坐诊,赶忙坐车赶来找曾大夫诊治。邓大叔笑呵呵的说道:“现在政策就是好,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曾大夫看病,省了时间不说还省了车费,真是为我们老百姓想的周到哇!”县中医医院秉承“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让县乡两级医疗资源互联互通,努力实现“两下沉、两提升”,即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务人员下基层、提升县域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基层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中医专家定期到各分院坐诊,还派出慢病评审专家到各镇村卫生院开展慢性病防治并协助办理慢病证。同时,整合医院名医工作室资源,进村入户开展各类义诊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名医面对面”的服务。各职能科室定期下派专家团队到各分院坐诊、巡诊,采取业务查房、手术带教、疑难病例讲解等形式,对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教”,有效提高了基层卫生院医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中医诊疗能力。
“在县中医医院的帮扶下,医院的诊疗技能明显提升了,老百姓对我们也更认可了!”观音河分院院长由衷地说道。自汉阴县实施医共体改革以来,观音河卫生院在县中医医院的对口帮扶下,医院在医技水平和救治人数上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装修一新的中医馆正式启用,老百姓逐渐改变“小病拖,大病扛”的想法,对中医治疗更加安心、舒心、放心。
授人以渔,打造紧密型帮扶模式
今年4月下旬,汉阴县组织乡村医生开展为期六天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来自全县10个镇的50余名乡村医生齐聚县中医医院“求取真经”。“我迫切想学好针灸方面的知识,针灸实用性强,需求量大,深受基层群众欢迎。”来自汉阴县城关镇中坝村的村医赖健平说道。与赖健平一样,想要提高中医药诊疗水平的乡村医生还有很多,而中医医院在全县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县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教学老师从刮痧、游走罐、穴位按摩、再到针刺等为学员演示了具体操作规范手法,开展了知识讲座、查房带教、中医适宜技术体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常见病及慢性病的中医诊疗等项目,使乡村医生都能熟练掌握和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继而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简、便、廉、验”的中医药服务。
家住平梁镇柏杨村的袁大娘,现年73岁,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患上了打嗝的毛病,而且响声越来越大,买药治疗总不起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她的睡眠和生活质量。县中医医院专家在酒店分院坐诊帮扶、送医上门时用针灸的方式使她得到彻底治疗,中医针灸的神奇疗效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好地验证。
县中医医院作为全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发挥县中医医院在中医药方面的龙头作用,市级名中医柳传鸿主任医师带领的中医专家团队定期到医共体成员单位坐诊,开展师承教育、巡回义诊,普及中医“治未病”理念,促进镇级卫生院中医馆、中药房及村卫生室中医适宜技术使用。同时,借助本院中医人才优势,为镇村医务人员开展“四个一”培训(即:受援医疗机构所有医务人员均接受1次以上进修学习或轮训;每年至少为医共体成员单位培养1名学科带头人;对基层中医护理和医技人员开展1次轮训;培养1支业务精、技术高的骨干队伍),使镇村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远程医疗,让群众看病更便捷
“医生,救救我的脚,我不想再被切脚趾头。”今年7月,余美和来到县中医医院外一科,神情痛苦地对医生说道。余美和现年67岁,家住汉阴县铁佛寺镇集中村五组,7年前双足感染溃疡,到省、市、县医院反复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每次溃疡严重,只有将脚趾头切断。当余美和来到县中医院时,他的脚趾头已经被切掉了3个。只将溃烂的指头切掉,治标不治本,患者以后的生活怎么办?在反复查看余美和的病例后,县中医医院外一科主任李仁保决心找出病因,从根本上解决余美和的问题。为提高工作效率,科室迅速申请远程会诊,联系市中医院对口专家。经过第一轮远程会诊和第二轮院内会诊,邀请内科、骨科主任医师共同商讨患者治疗方案,排除种种病因,确诊余美和病因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静脉瘘”,并积极帮助余美和办理转诊手续。经省级医院确诊,认同市中医医院专家诊断结果,开口服药治疗,及时避免了余美和断趾之痛。经过县中医院电话回访,余美和已通过口服药治愈疾病。
为更好的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合理流动,2018年4月以来,县中医医院与平梁、龙垭等六家分院远程会诊中心对接,对院本部的临床、医技科室进行远程会诊培训并进行现场会诊演练,使远程平台运用真正落到实处,从根本上破解患者看病难的问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截至目前,该院共进行远程培训22次,完成远程会诊364例。
履约服务,做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真没想到现在看病都不用出家门了,在家里就有县级医生上门来给我做体检,还经常提醒我们按时服药、增减衣服,指导饮食。”今年66岁的储大叔哽咽的感叹道。储大叔家住观音河镇进步村,是五保户,高血压病3级、冠心病,常年服药,需定期做相关检查,但因常年劳累,腿上也落下了毛病。自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以后,老人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两位老人情况特殊,我们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随访次数,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保障老人维持正常生活。”内二科主治医师余发利介绍说。目前,县中医医院组建了覆盖县镇村三级、拥有109人的家庭医生签约医师团队,履约家庭签约服务扶贫义诊活动40余次,为群众发放连心卡481张,免费发放药品2.6万余元,印发健康知识手册1万余份,受惠群众达4700余人次。
激励考核,推进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
为使所有的帮扶措施落到实处,县中医医院切实加强考核机制建设。一方面对各科室下达指令性工作任务,年初与科室签订责任状,并纳入目标考核;对下派后完成支援任务的业务骨干,在本部晋升职称及竞聘科主任时优先考虑;另一方面,科学实施双向转诊,将双向转诊率作为考核分院年度工作、评先评优的核心指标。同时,将专家坐诊、师徒带教、下派人员等工作纳入对分院帮扶的考核内容,考核与绩效直接挂钩,并严格兑现奖惩。通过实行一系列帮扶、考核举措,县中医医院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截至目前,门诊人次总量增长21.22%,住院人次增长92.65%,慢病签约增长达到40%,县域内就诊率达98.05%,逐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老百姓就医获得感得到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