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扶贫多辛苦,只为村民尽欢颜 —— 一个税务老兵的扶贫故事

索引号: 发布日期: 2020-05-18 11:14
来源: 县税务局
内容概述:
分享:

  在陕南山区,秦巴腹地,大凡地名后面冠以庄字的,一般都是海拔较高,远离城市、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边穷地区,几乎全部带着深度贫困的帽子,贫困面之广,贫困人数之多,解难纾困任务之重可想而知。而汉阴县北部山区的铁佛寺李庄村却在2019年交出了全村197户建档立卡户宣布脱贫摘帽,脱贫率达91.1%,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09%的优异答卷。对此,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县税务局干部李佑贵感触颇深,“不容易”三个字道出了个中酸甜苦辣。

  脱掉戎装——军人本色依旧如初

  老李是退伍军人,今年58岁,在税务系统干了三十多年,历经风霜,洗尽铅华,几根稀疏的发丝,略显佝偻的身躯,有些慢半拍的反应,老态的体貌着实难以与曾经当过兵的历史联系起来。然而,深入接触,就不难发现,老李退出的只是俊朗健硕的身板,光鲜亮丽的容颜,部队的作风,军人的气质,永不服输的性格一点都没变。

  2017年原汉阴县国税局党组决定李佑贵到小李庄担任第一书记,当时已经55岁的他二话没说,第二天就卷起铺盖上岗了。其实,对于组织的决定,他既没有思想准备,又没有深思熟虑,更没有提出任何条件,之所以这样爽快的应承下来,完全是一种军人本能的反应,一种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使然,他说道,自己当时有一万个理由可以不接受,包括年龄,身体、能力,知识等诸多因素。但是,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对于组织的决定其实是没有选择余地的,服从就是军人性格的体现,奉献就是军人最无声的诺言。

  牺牲自我——换得百姓尽欢颜

  从2017年算起,老李在李庄已经待了三年有余,熟悉的人都知道,在李庄村与城里两个“家里”,李庄那个家待的时间更长,三年间,他几乎天天吃住在村上,为这些人早日摘掉穷帽子而操心费神,奔走忙碌,老李说道:李庄与县城说远也不远,其实下班后也可以每天回家,自己之所以大部分时间待在村上,不是不想家,实在是因为太忙了,好多事情白天做不完,只好住在村上,利用晚上时间整理资料,学习文件,熟悉政策,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功课。他说村上事情一大摊,白天不是开会,就是与县局、镇上、相关部门对接沟通工作,还得事无巨细的落实好产业发展、搬迁户腾退、就业培训、走访贫困户这些日常事宜,自己帮扶的八个贫困户的纪实薄资料完善,情况摸底、走访调查、工作日志的整理都不得不放在晚上完成,有时想一想,真有些亏欠自己的家人。

  贫困户颜显海一家四口,除低保、健康扶贫等八个一批政策兜底保障外,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他在外打工,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所有人一律不准外出,赚不了钱,一家人的生活一下陷于了窘境,老赵心急火燎,整天紧锁眉头,唉声叹气,而同样着急的还有李佑贵,那些日子里,他每天都在关注全国各地的招工信息,了解复工复产的最新动态,凡是符合包括老赵这样的贫困户条件的招工信息,他都要打电话联系,然后把具体情况记在本子上,帮这些穷亲戚找赚钱的门路,外地打工实在有困难的,就在本县境内的社区工厂,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目前,全村有意愿外出打工和临时性就业都全部找到了岗位,贫困户收入没有因为疫情受到明显下滑,为防止返贫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

  默默奉献——平凡之中显担当

  老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谈工作从不说虚头巴脑的废话,每句话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一本黑色皮子的笔记本里工工整整的记载着每天的计划,比如:像通知养鸡的贫困户到村上领鸡仔、到尚未腾退的几户搬迁户家里做工作,争取4月30日前完成,请专家讲解花椒种植技术,几月几号必须完成“三排查三清零工作”,凡此种种的待办事项都明确的标注了时间表,路线图,以及一条条具体的措施,文字里没有一句震天动地的口号,老李说道,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要办的事情只能详细地写在本子上,每天早上看看,办完了就在那件事情后打个勾勾。这样工作就不会遗漏。老李除了每天坚持写笔记之外,下户走访还养成了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六个一”工作方法,即:一查,查房前房后是否存在险情,一看,看屋子里是否干净卫生,一拧,拧开水龙头,看是否通水正常,一开,打开照明开关,看是否通电,一揭,揭开粮柜,看家里是否有余粮,一问,询问贫困户的健康状况。通过这样的细致了解,发现的问题当场能解决的立马解决,解决不了的记在本子上,回村上协调解决。确保贫困户的事情件件有着落,工作基本做到清零。

  说起李书记,贫困户徐增义眼里就盈满了泪花,今年4月他因病到县医院住院,由于家里没人照顾,加之从来没有到过县城,对于住院办手续摸头不知脑,眼前一抹黑,李书记知道这个情况后,二话没说就直接把我送到了医院,一个人楼上楼下,跑前跑后的给我办手续,还给我买饭吃,并且在医院经管了我三天,出院后又把我送回来,人家是干部,我是山里人,非亲非故,啥交情都没有,人家不嫌弃我们穷,不嫌弃我脏,当亲人一样的对待,真不知说啥好,而对于这件事,老李道看得非常淡然,既然当了这个第一书记,力所能及帮群众解决困难,是责任所在,实在不值一提。

  肩扛使命——带领群众奔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脚下的这土地上载摇钱树,做好产业发展大文章,增强内生动力,才是确保农民从根本上甩掉贫穷,踏上小康之路的根本大计,两不愁三保障是兜住底线,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志与扶智相结合,通过发展产业让贫困户钱袋子鼓起来才是出路。

  李庄资源匮乏,土地贫瘠,发展动力不足,种粮成本高,收成少,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只能自给自足,变不了商品,养鸡养猪户数不多,且都是小打小闹,星星点点,有发展养殖业意愿的又苦于没有本钱,靠天吃饭,靠打工做补贴是李庄最真实的写照,精准扶贫工程实施后,村上根据这片土地适合种植花椒的实际,决定采取农户+合作社+规模化的模式,用集中连片的土地,以土地出租的形式分别种植花椒、拐枣、香椿各三百亩,真正实现土地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历史变革,而这样的经营模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不易,首先要把政策红利讲透彻、讲明白,促使农民自觉接受并积极参与,其次技术培训必须跟上,实行科学种植。让小小花椒树真正结出金蛋蛋。为推动花椒产业顺利布局和实施,李佑贵一次次的跑县城联系农科专家到李庄开展技术培训,在田间地头上开现场会,又一次次的到各家各户掰起指头算经济账,念致富经,不厌其烦的把政策讲明白、道清楚,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全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00%的都加入了合作社,2019年全部享受了产业分红,真金白银的实惠让农民对依靠产业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李佑贵曾谦逊地说道:我文化低,又不会玩电脑,其实组织派我们这几个老同志搞扶贫工作,就是看重的是我们的责任心和经验,我们只能扬长避短,多流点汗,多跑些路,笨鸟先飞,以勤补拙,用情用功用力把事情做好,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也给自己即将结束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几根孤独的发丝,一片光亮的头顶,李佑贵老去的只是身躯和皮囊,沧桑的只是时光与容颜,而植在骨子的信念,充盈内心的激情一点未变,始终未减,绽放的生命在扶贫路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