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曾兆敏的赤子之心

索引号: 发布日期: 2020年09月25日 14时44分
来源: 平梁镇
内容概述:
分享: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兆敏出生在汉阴县以西的沐浴河沟谷深处,因家庭贫困,曾兆敏很早便外出务工,凭着多年的磨砺,在历经坎坷之后,他挣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在事业正红火的时候,他却决定返乡,重新创业。

    创业成功,毅然返乡,将家乡的发展挂在心上

  与大多数事业成功、守业发展的创业青年不同的是,在挣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曾兆敏更多思考的是:自己外出打工、背井离乡,拼搏多年才取得一点点的小成绩;家乡有那么多和我一样背井离乡的青年,他们的未来怎么办?那些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他们的就业怎么办?于是,曾兆敏产生了回家乡去,带动乡亲们在本地增收致富的想法。终于,在妻子的鼓励支持下,曾兆敏带着心中的梦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汉阴平梁镇。

  多方学习,试点产业,做适合本土发展的产业

  在返乡之初,曾兆敏就对自己的再次创业有了基本的定位。2015年上半年,曾兆敏从客户口中得知重庆的九叶青花椒市场前景良好;当年7月,他便满怀激情得去重庆青花椒产区进行了专项考察,发现平梁镇太行村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合青花椒的种植。在镇村干部的协调下,曾兆敏在棉丰村租赁土地建起了育苗基地。对于文化水平偏低的曾兆敏来说,育苗是一个难点。但凭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拼劲,他多次赶往各地进行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曾兆敏最终掌握了育苗技术,育苗成功,并在太行村十一组进行了试栽。

 势头良好,乘势壮大,创新产业模式助农增收

  2016年下半年,试栽树苗成活率较高,曾兆敏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花椒园种植规模,产业基地辐射到相邻的登天村、二郎村。截至目前,园区总面积达到2200余亩。凭借政策机遇加上个人投资,园区还修建了厂房,购置了风干、筛选等加工设备,建成了集种苗供应、花椒种植、加工于一体的愚公花椒生态园区。为助力脱贫攻坚,园区在流转土地时与太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达成协议:因园区前两年不盈利,且存在高额的基础费用,故园区流转土地的前两年不支付土地流转费。第三年开始支付土地流转费。第四年按照村集体10%、农户10%、风险金留10%,园区70%的比例进行分红,花椒价格按当年市场价核算。同时,园区将经营的土地和产业网格化,再次分包给有种植意愿农户,实现利益均等。目前,园区通过固定用工带动贫困户19户,种植托管带动贫困户6户,股金入股分红带动贫困户5户,流转土地带动贫困户46户。花椒采摘季,务工人数达到50余人,吸引许乡亲们前来务工。

  与时俱进,协同发展,助力消费扶贫更见真情
  2020年2月,新冠疫情形势严峻,作为汉阴本土企业代表的曾兆敏动员相关企业为平梁镇村干部捐赠方便面、饮用水等物资若干,贡献出自己的爱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助力消费扶贫,曾兆敏在妻子史永燕的协助下,将从农户家里收购来的大米、菜籽油、土特产等进行加工包装,挂上自己的品牌在善融等平台进行销售。稍有空闲,曾兆敏还会带上这些产品参加产品展销、农民丰收节等活动。这段时间,曾兆敏的行程排得满满的。他既要管护太行山上的花椒园,还要安排相关货物的发送,有时候还要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太行村的村民赵喜翠说:“曾兆敏是太行村的大好人,我一把年纪了,在花椒园里务工,一天管一顿饭,挣80块钱。有时候拣点野生菌子,他们家也收购。我虽然一个人生活,但后事不用发愁了”。
  提起未来的发展,曾兆敏说,他计划围绕花椒产业园修建卡丁车赛道,凭借平梁镇农旅融合发展的契机,为周边的老百姓分一杯羹。曾兆敏返乡创业,不仅带动太行村周边的群众增收,还作为镇园产业联盟的一份子,为全县十个镇发展花椒产业的合作社育苗并提供技术指导。
  今年年初,曾兆敏已经向平梁镇电商产业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写道:“作为一名农村自主创业者,我曾亲眼目睹了许许多多普通的农村党员为改变山村贫困落后面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就会努力奋斗,为家乡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