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就业扶贫“拨穷根”精准施策助脱贫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问题,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自脱贫攻坚以来,汉阴县以稳就业保增收为目标,通过实施“促转移、强技能、建载体、扶创业、稳就业”,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全县1.7万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为助力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服务促转移。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意愿和县情实际,把剩余的劳动力有组织地利用起来,是解决增收的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我县积极开展就业帮扶,主动与江苏常州(溧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陕煤集团等地开展劳务合作,组建村级劳务扶贫公司157个,建成苏陕协作人力资源超市。线上线下齐发力,无缝对接送岗位。脱贫攻坚期间,累计举办各类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推介会60余场次,累计征集招聘岗位信息3.8万个,累计完成县外转移就业11.5万人次,全县70%以上的贫困家庭靠转移务工增收脱贫。
提技能添动力。“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大部分贫困户居住条件恶劣,不懂技术,又无一技之长,内生动力不足。为此,我县因地制宜,开展适合贫困户的就业技能技术培训,先后与远元集团、吴氏修脚集团、管多帮、萍姐家政公司等龙头等企业合作,举办了修脚师、家政服务、汉阴小吃等“订单式”培训班,脱贫攻坚期间,累计完成贫困劳劳动力技能培训12427人,使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掌握了一门技能技术,为脱贫注入了内生动力。
建载体增岗位。就业靠载体吸纳,“楼上居住,楼下上班”,搬迁社区贫困户就业非常方便。我县全力创造条件、盘活资源,用足政策,加大招商,积极探索推行“龙头企业+”、“总部+社区分厂(扶贫车间)”等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为主的新社区工厂,把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先后建成天利环宇、艺美达、民安等毛绒玩具社区工厂37家,建成藤编、电子、服装、富硒食品加工等社区工厂38家,培育就业扶贫基地21家,转移就业示范基地24家,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区)3家,提供就业岗位8000个,就近就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500人。
设公岗保托底。为部分解决“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县结合各村实际,量身定制,开发设立一批护路、护河、护水、护理、保洁等就业扶贫特设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的贫困劳动力。脱贫攻坚期间,累计开发各类扶贫公岗统一安置贫困劳动力上岗就业2419人,通过在公益性岗位上干了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加了家庭收入,发挥小岗位的大作用,在就业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人。
扶创业带就业。鼓励引导贫困群众返乡创业发展产业是彻底解决脱贫攻坚长效机制。通过开展创业指导帮扶和培训,落实创业政策,在贫困村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发挥引领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作用。脱贫攻坚期间,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235人,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206人,累计为贫困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063万元,鼓励引导和支持贫困户自主创业708人,带动就业2000余人。
上一篇:县农财中心开展元旦节前党风廉政教育[ 12-28 ]
下一篇:县统计局“三个一”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