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汉阴县农业经济发展稳定

索引号: xzfgzbmtjj-GK-2021-0004 发布日期: 2021-02-08 11:50
来源: 县统计局
内容概述: 2020年汉阴县农业经济发展稳定
分享: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狠抓疫情防控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放松,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做好畜牧业、林果业等农业经济发展工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构成中的五大部分均保持增长,全县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2.21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增加值19.18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农业产值17.68亿元,同比增长5.4%,林业产值2.13亿元,同比增长2.3%,牧业产值10.26亿元,同比增长0.8%,渔业产值0.76亿元,同比增长0.1%,服务业产值1.39亿元,同比增长1.7%。
  一、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粮油产量喜获丰收。全年雨水多、墒情较好,粮油播种时宜,病虫害防治及时到位,实现全年粮油丰产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5.06万亩,产量10.0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8%和1.9%;油料播种面积15.6万亩,产量2.6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6%和3.1%。
  (二)经济作物增长较快。2020年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等农村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特别是中国建行和陕煤集团产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促使全县蔬菜产业较快增长。全年蔬菜种植面积12.68万亩,产量20.4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8%和6.3%;花椒面积1.44万亩,产量0.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8%和7.7%。
  (三)茶果生产形势较好。按照全省猕猴桃产业东扩南移的布局,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增长较快;南部山区两镇茶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植水平不断提升、茶叶产量不断提高。全年园林水果种植面积3.8万亩、产量3.3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3.6%和2.8%;茶叶面积7.82万亩,产量0.1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2.3%和37.9%。
  (四)林业发展稳步推进。全县上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退耕还林还产业工作模式,建立“三个一”产业脱贫机制,奋力实现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全年育种育苗面积1.08万亩;未成林抚育面积1万亩;竹木采运为1.29万立方米,同比增长3.6%;零星植树68万株;造林面积5.57万亩,同比增长23.8%;林产品产量3.95万吨、同比增长1.4%。
  (五)牧业经济转负为正。面对新冠疫情突发和非洲猪瘟防控的双层压力,全县各级各部门积极作为,出台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奖励奖补措施,生猪产能逐步恢复,奋力实现牧业经济转负为正,全年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3%。全年生猪出栏24万头,同比增长4.8%;牛出栏1.07万头,同比增长2.7%;羊出栏3.69万只,同比增长6.6%;活家禽出栏102.29万只,同比增长6.9%,禽蛋产量0.7万吨,同比下降3.7%;肉类总产量2.26万吨,同比增长7.7%。
  (六)渔业生产略有增长。全县以涧池镇永丰水产苗种繁育基地、稻渔种养基地,蒲溪镇稻田稻虾种养基地,双乳镇小龙虾繁育基地、藕虾种养基地,培育“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渔业经济稳中有进。全年水产品产量0.6万吨,同比增长0.6%。
  二、存在问题
  1、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占比较大,农业抗风险能力不足。虽然近年来全县现代农业建设方面不断推进,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但总的来说,还是传统散户种植占比较多,从而不能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的规模化和聚焦度程度不高,同时农户抗风险能力不足,对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2、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多选择到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就业,留在农村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鲜事物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不足,影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三、建议
 1、抓好春耕生产备耕备种工作。春节前后正值马铃薯的播种季节,农业部门要做好农资市场的保供工作,确保农资能够充足供应。同时农业技术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引导农户做好冬小麦和油菜的防寒抗冻、防涝抗旱、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工作;特别是抓好春季蔬菜生产,指导农户调整蔬菜品种结构,种植小青菜等速生菜,提高全县蔬菜市场保供能力。
  2、做好畜禽生产的安全工作。全县在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要在生产、运输、屠宰、销售环节紧抓疫病防控工作不放松,确保全县畜禽生产安全。
  3、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通过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扩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范围,根据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一对一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致富,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促进全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现代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