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锦绣汉阴>人文汉阴

人文汉阴

在“簸箕城”里守护乡愁

来源:安康日报 发布时间:2021-06-15 09:29
  回到老家,再次走进大山,与木头、藤条、竹器为伴,这是高东国此前没有预想过的选择。生于80年代初的高东国,自小在汉阴县城关镇草桥村长大,在父辈与田野山川打交道的辛劳中,他耳旁听到最多的叮嘱,便是“要走出大山,离开穷困的山村,去外面闯出个名堂来。”
  外面,是一个遥远的概念,但对于高东国来说,成年后加入南下闯荡的队伍,几乎是人生中的必然。“留在老家能干什么呢?”更何况,随着父辈们的老去,村庄空心化、家庭离散化、土地荒芜化的问题日益严峻,村庄从内到外,都显露出一片衰败。
  从第一次离开家乡以后,除了结婚生子,春节时短暂的回乡,很多年的时光,高东国都在外面创业淘金。闲暇的日子里,他会到富春江畔来回渡步,再顺着蜿蜒的水流,拐进江南的庭院深深。在翘檐飞角的巷弄中,他看到形状各异的藤编、竹刻制品从老妇人的手掌下诞生,顺着她们的指引,高东国又去往远离城区的村庄,更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竹壳雕、木雕跃入了他的眼帘。这些兼具艺术美感与经济价值的手工艺,不仅是当地的非遗名片,更形成了一业引领多业兴的产业链。也正是这些自然之物在手艺人匠心之下的脱胎换骨,激活了高东国内心深处对家园故梦的记忆。
  2015年底,高东国回来了,在距离温州1500余公里的汉阴小城,他决定不再离开。
  立足乡土根脉,赋活“指尖”非遗
  回到家的日子里,他开始重新审视脚下的这片土地,眼前的一草一木都在乡愁滤镜的加持下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一块被人丢在路边的石磨盘,丛林深处掉落的松果、野核桃,破败老屋旁的蓄水陶罐等,只要觉得有用的、好看的,不管花木藤石,都被高东国视若珍宝般带回了家里,在他看来,这些东西只要经过创新改造、合理加工,便能以更加实用、更加美观的形态进入市场,成为乡村文化的一种载体。
  于是,高东国在乡野间开始了他的文创实验,竹筒被削成斜角,和木头底座、松塔组合在一起,成了颇具艺术气息的花瓶;河滩上的石头掏空内芯,填上泥土、种上花草,又摇身一变成了盆栽;野生的葛藤经过软化、编织,就成了各种家具或者装饰品。还有当地原本就有的竹编,木制家具,都在他天马行空的创意下,改变了原本的形貌,不仅视觉上更具美感,且舒适度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经过半年多的摸索准备,2016年的6月初,高东国的陕南原生态手工艺馆在汉阴县环城路边开业了,市场的反响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原本我的心情还很忐忑,因为在此之前,整个汉阴县还没有人把这些纯手工的东西集中化推入市场,加上县城的人流量本来也小,心理上就有前期要坐‘冷板凳’的准备。但没想到的是,每天都有大量的客人过来逛,各个年龄阶段的都有。”高东国说,不管是追忆往昔的老人也好,还是猎奇心理的学生也罢,走进店里的人,几乎都会购买一些小物件,这也让他坚定了继续用创意赋活乡村手工艺品的信心。
  寻觅村庄旧物,重温家园故梦
  不知不觉间,半年的时间过去了,随着小店的人气越来越旺,高东国明显感觉到,这间临河小铺,已经容纳不下越来越多的顾客和越堆越满的家当。他带着几大车的木石竹陶,将手工艺馆迁入了316国道旁的一处民宅,在粗砺的石墙上,他郑重地挂上书有“簸箕城”三个大字的竹簸箕。“因为汉阴县城从高处看形似簸箕,所以人们也把这里叫做簸箕城。”
  而在他的“簸箕城”内,对于故土最为深刻的眷恋在此刻被无限放大。时值2017年的初春,整个月河两岸,都在脱贫攻坚的战鼓声中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产业发展、村民搬迁、旧宅腾退,高东国在时代的脉动中开始了他最忙碌的一段时光。
  每天天不亮,他就开着皮卡冲进了茫茫的山林深处,在阡陌纵横的村庄,他紧盯着那些泥墙灰瓦的老房子,踩着高过身子的野草,手脚并用地走进早已无人居住的屋内,在蛛网丛生中寻找那些被遗忘的旧家具。遇上没有路的房子,几百斤重的石槽只能靠人力往下拖,有时候,正为发现一个旧油灯而惊喜不已的高东国,会突然地被房梁上断裂的木橼所砸伤。
  从春到冬,他与时间比速度,在老房子彻底坍塌之前,把那些本该埋在地底的旧物一件件收拾齐整,重新安放在他的“簸箕城”。
  当周边的村民都知道有个80后的年轻人在收集这些没人要的“破烂”,以前需要费心寻找的旧物,开始主动地来到高东国的面前,他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物品,从村民手中买下,酝酿着更为深远的计划。
  传承地方文化,留住乡愁乡韵
  从来草木荣枯,四季有时,对于高东国来说也是这样。一拨拨顾客的口口相传,让公路旁的陋室成为了各路人士纷纷打卡的景点。书法家、作家、摄影家的传播背书,使得市、县领导的目光也开始聚集于此。2018年夏末,在汉阴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博元总经理张元江的支持下,高东国又搬进了凤凰国际小区的商铺,随他一起进驻的,是囊括了当地人民从明清到现代的各种生活家具、日常用品、书信史料。至此,一座活化的、动态的民俗文化馆终于有了正式的模样落座于“三沈故里·人文汉阴”。
  2019年4月25日,汉阴城关镇三元村史馆开馆,独具特色的村落文化一经开馆便广受好评。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高东国查阅了大量资料,贡献出自己家当的一部分,完善了村史馆的实物资料,真切地再现了村庄的过往面容。他在朋友圈写道:“为吾乡吾土,不觉辛苦。”桑梓之情溢于言表。
  自此以后,高东国将精力更多的放在了复刻乡土文化、赋活乡愁业态上面,收集的一些旧物有些成了“孤本”,有些数量繁多的陆续被人买下,再经高东国重新设计,便成为了私人展馆、民宿餐厅的一部分。
  偶尔,他会去到大山里面,那是他和村民的约定。“以前,我们这里做竹编的大部分都是残疾人,一年做不了多少,勉强糊口。脱贫攻坚后,他们日子越过越好,但是还有些愿意接着做的,我就隔一段时间把他们做的刷把、簸箕、蒲篮、棕衣之类的收购回来。”每每从村民手中接过那些器具,高东国都感到很踏实。他说,尽管工厂里批量生产的更精美,但手工做出来的到底还是不一样,有人情味儿在里面。
  如今,高东国的手工艺馆已经更名为陕南手工艺馆非遗工坊,他也从一个心怀诗意的追梦人蜕变为传承非遗的手艺人,在农耕文化、村史编撰、红色文化展、民俗装饰等方面都积攒了丰富的经验。而当心中的春华已然结出了秋实,高东国对未来的期许仍围绕着“簸箕城”在生发,他希望在汉阴这块富有文化气息、农耕文明浓厚的土地上,能有更多人和他一起,愿意倾听大地的回响,延续乡土的故事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