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汉阴县生产总值(GDP)增长8.2%

索引号: xzfgzbmtjj-GK-2022-0005 发布日期: 2022-02-09 09:25
来源: 县统计局
内容概述: “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2021年汉阴县生产总值(GDP)增长8.2%
分享:
  2021年,全县上下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着力稳工业、扩投资、促消费,经济运行呈现“加快恢复、质效提升、动能增强”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根据县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汉阴县生产总值(GDP)为110.9亿元,同比增长8.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循环县区第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1亿元,同比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8.8亿元,同比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3亿元,同比增长10.3%。
  一、全县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202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25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增加值19.77亿元,增长5.7%。全年全县粮食产量10.08万吨,增长0.7%,油料产量2.67万吨,增长1.5%,蔬菜产量21.28万吨,增长4.0%;园林水果产量3.6万吨,增长8.3%,茶叶产量1732吨,增长4.5%。
  全年全县生猪出栏24.85万头,同比增长3.5%;牛出栏11001头,增长2.5%;羊出栏3.52万只,下降4.7%;禽蛋产量7352.2吨,增长4.8%;肉类总产量2.44万吨,增长7.8%。
  (二)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2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分别较上年同期回升36.8和34.8个百分点。
  全县涉及16个行业大类中有9个行业产值同比增速超过20%,其中: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28.2%、27.2%、26.3%、22.7%。
  (三)建筑产业承压前行。2021年,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4亿元,同比增长5.8%。资质建筑业总产值9.7亿元,同比增长9.7%。
  (四)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9%(位列循环县区第2)。其中:项目投资增长0.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33.3%,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下降7.7%,增长19.7%、增长10.1%.
  全县民间投资增长25.7%,占比51.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0.3%,占比4.7%,工业投资增长19.7%,工业技改投资增长70.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7%.
  截至12月底,全县施工项目433个,同比增加82个,增长23.4%,其中:本年新增施工项目313个,同比增加126个,增长67.4%。
  (五)消费市场逐渐升温。202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70亿元,同比增长15%(位列循环县区第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6.17亿元,同比增长16.2%。
  (六)服务业持续恢复。2021年,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2.6%,其中:居民服务业、教育、卫生、娱乐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20.1%、45.8%、47.1%、31.2%.
  (七)财政收支同步增长。202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6.68亿元,占年初预算数6亿元的111.4%。全县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6亿元,占年预算数的100%。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占比为73.5:26.5.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5.5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完成21.7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5.43%。
  (八)金融存贷运行稳健。2021年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7.46亿元,同比增长10.3%;各项贷款余额74.02亿元,同比增长17.5%。12月末全县金融存贷比为50.2%。
  (九)市场主体活力增强。2021年,全县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371户,其中:企业563户,个体工商户379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8户,12月末全县实有市场主体23209户(企业4186户,个体工商户1846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58户).全年申报“五上”企业28户(其中:工业6户,商贸16户、服务业3户、建筑业1户、房地产2户),较2020年增加8户。
  (十)非公占比继续领先。2021年,全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70.59亿元,占GDP比重达63.7%(位列循环县区第2)。
  (十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1年,汉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4元,同比增长9.8%(位列循环县区第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74元,同比增长10.5%(位列循环县区第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9元,同比增长8.4%(位列循环县区第1).
  二、存在问题
  (一)从国内环境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需求看,居民消费受局部散发疫情持续扰动,投资稳定增长面临一些要素制约。从供给看,产业链供应链仍有一些堵点卡点,企业综合成本上涨压力依然存在,下游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从预期看,全球疫情走势存在很大变数,经济运行存在不确定性,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出现一定波动。
  (二)从县内发展看:一是县域经济人均总量偏小、产业基础薄弱、企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二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大项目、大企业少,工业经济缺乏“新引擎”。三是创新引领能力不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相对滞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尚不稳固。
  三、对策建议
  (一)坚持稳粮扩莱强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一是严格耕地保护,认真抓好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各项支农政策的落实,组织各级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及时提供病虫害防治、肥料、技术等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实现粮食面积和产量稳步增长。二是加快汉阴蔬菜品牌培育,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蔬菜经营主体,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蔬菜产业化经营形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以工业化理念统筹推进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推进蔬菜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强化养殖用地保障,制定畜牧大户奖补政策。有效利用农村闲置圈舍,大力发展散户和规模户生猪养殖产业。全力支持东方希望百万头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全产业链项目和50万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达效。
  (二)坚持补链延链强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一是以“链长制”为抓手,以省级月河经开区为载体,以新材料和富硒食品两大产业为支撑,做足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加快产业链条延展,推动产业聚集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老树”开“新花”。二要突出精准招商,瞄准首位产业、主导产业,坚持“专业+专班”式招商模式,推进链式招商,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弱项,推动形成有竞争力、有特色、有规模的产业集群。三要发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主体作用,加大对产业链重点企业的帮扶力度,“一企一策”提供个性化、保姆式服务,支持链条做大做强。四要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坚持晋级提质增效,加快建筑产业发展。一是要在现有企业中遴选一批工程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给予政策倾斜,扶持企业提升资质等级。二是强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切实解决我县建筑业企业“总量不多,外向度不够”的问题,三是积极建议县政府出台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支持注册地在本县建筑企业发展、建立本县建筑企业长效发展奖励机制、建立龙头企业奖励机制、吸引外地优质企业入驻等方面入手,促进本县建筑业健康发展。
  (四)坚持项目策划争取,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一是紧扣全县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加大项目的策划包装、争取、实施、要素保障工作,向省市争取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力推动凤凰山隧道、月河补水等工程尽早上马。二是进一步增强各镇各部门对项目工作的重视,对项目工作实行月通报,季度点评,年度单项考核,以高质量项目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民间投资、工业、技术改造、服务业、文化产业、高技术产业有一批项目落地。四是加快项目落地,开工,凡已开工项目应加快完善相关资料,做到开工项目尽快入库纳统。
  (五)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壮大第三产业,“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拉动力主要来源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新发展阶段,县城经济转型升级,换挡提速迫在眉睫,第三产业势必担当起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一是围绕“一心三线五大花湾”旅游布局,打造风堰古梯田、双河口古镇、五一花遇湾、盘龙桃花谷等精品景点,吸引更多人到汉阴旅游观光消费,繁荣汉阴消费市场。二是打造汉阴服务业品牌。大力发展汉阴美食、汉阴小吃、富硒养生食品、农旅康养、汉阴书画、三沈文化产业。推动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按照“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思路,把握先机,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六)坚持广开增收渠道,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围绕居民收入统计构成的四要素,广开增收渠道,做足增收文章,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切入点。一是实施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和全民就业工程,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增收保障能力。二是推动全民创业就业和农村产业发展,拓宽经营性收入渠道。三是落实“兜底”各项惠民政策,夯实转移性收入增收基础。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保障,拓宽城乡居民投资理财渠道和土地流转收益,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七)坚持强基础聚动能,重视“五上”企业培育。按照《关于明确2022年经济稳增长开局起步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汉办字[2021]164号),高度重视“五上”企业的摸排、培育、入库工作。要落实分管领导和专人,强化工作指导服务,建立精准扶持措施和提高奖励补助标准,“一企一策”全力纾解企业发展难题,对标对表,按照时间节点,全力做好“五上”企业培育各项基础工作,不断提高申报企业质量和申报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