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汉阴要闻

汉阴要闻

汉阴“138”搬迁后扶经验做法在国家级刊物刊发

作者:佚名 来源:汉阴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04-10 08:24

  《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2年第7期(4月1日出版)刊发《陕西汉阴县:“138”起航幸福新生活》一文,详细介绍了我县“138”搬迁后扶经验做法。


  陕西汉阴县:“138”起航幸福新生活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20个,5082户17940名脱贫群众喜迁新居。为增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力,真正达到搬得满意、住得安心、收入稳定的目标,该县结合县情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并全面推广“一个支部引领,三大载体支撑,八个中心服务”的“138”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管理模式,有效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让搬迁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1”支部引领社区运转有活力


  “上次合作社发肥料,一袋子一百斤,我搬不动,正发愁呢,正在开党员代表大会的一个小伙子二话不说,帮我送到家门口,到现在我还不晓得他的名字。儿女不在家,楼长和社区的党员就是我们的亲人。”留守老人张德碰现在碰到问题总是第一时间给楼长打电话。
  平梁镇兴隆佳苑小区共安置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443户1749人,有党员13名,其组织关系在搬迁后即迁入该社区,成立了兴隆社区党支部,镇级下派青年党员欧波任社区党支部书记。
  欧波介绍说:“自社区党支部成立以来,不断创新居民文化活动载体,引领社区文化理事会、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开展活动,党员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发挥了很好的统领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社区6名党员成立了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16名志愿者联合29名楼长,分成宣传组、信息登记组、门口值守组、社区巡逻组24小时进行疫情防控,有力保障了社区安全。”
  据了解,针对易地搬迁群众搬出后原村“管不到”、现居住地无法管的“盲点”问题,汉阴县坚持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的组织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实现了搬迁社区党组织全覆盖。全县20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根据规模和党员数量,采取单独、联合、挂靠组建党组织和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成立了社区党支部、党小组15个,从回乡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产业技术能人、务工经商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5名,社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同时,落实新建社区干部补贴、党建工作经费和办公服务经费、建设一个党群服务中心、配齐远程教育设备五项保障,以党组织为统领,设立村(居)民委员会及各类群团自治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
  目前,紫云南郡搬迁社区正在收物业费和卫生费,老党员梁红习主动请缨,自愿加入收费队伍。而在去年收物业费时,梁红习不但坚决不交,面对前来收费的干部还说风凉话。“去年我思想意识不够,今年通过参加党员学习和支部活动,我认识到自己做的不对,所以我想积极改变。”梁红习红着脸说。

  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是构建居民文化活动的基础,更是建设幸福社区的持久动力。汉阴充分发挥搬迁社区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支部活动为中心,深入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搬迁户文化生活,引领群众思想逐步提升,树立社会新风尚。社区党支部还邀请专业人员,经常性举办社区“小讲堂”,讲授卫生健康、安全防范、婚姻家庭、邻里相处、家政服务、烹饪烹调等方面知识,借助“小讲堂”让搬迁户讲自己的故事、讲搬迁前后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能够参与到各类活动中来,感受幸福,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感党恩、报党恩的良好氛围。


  “3”载体支撑增收致富有后劲


  产业就业提升是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汉阴县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工厂、农业园区为载体,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和增收问题,按照“一个安置社区、配建一个社区工厂、配套一个产业园区”要求,采取“有业安置”与“有土安置”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抓好产业园区和社区工厂建设。
  “社区内实行网格化管理,居民委员会下设11个居民小组,推选11个小组长协助居委会工作,同时,29个单元楼推选出29名楼长管理和服务每户居民,这样,居民有事就可以第一时间找到楼长,楼长处理不了再反映给小组长。”兴隆佳苑社区5号楼小组长刘运波详细介绍了该社区网格化管理。根据搬迁社区规模大小和相间距离,成立社区管委会、居委会或居(村)民小组,负责社区管理工作,推选出网格长,将党建、物业、就业、平安建设等纳入到网格中管理。
  “以前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自从去年5月份我在社区工厂上班以后,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工,每个月能挣2000块钱左右,家里一下就显得宽裕多了。”谢祖菊是从王家河村搬入涧池镇紫云南郡易集中安置点的,因为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事情干,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丈夫一个人务工收入。
  针对有劳动力或弱劳动力搬迁户的就业问题,汉阴结合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际,每个安置点至少建1处新社区工厂或社区车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毛绒玩具、电子元件、手机配件、农特产品加工和手工艺品制作等加工企业,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问题。全县20个扶贫搬迁社区共建社区工厂15家,19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
  在部分集中安置点附近,搬迁户还可以自愿认领土地种植。尽管家门口就有社区工厂,而一些搬迁群众种地务农的习惯难舍,农业产业园的应运而生,既解决了这些搬迁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也解了他们的乡愁。
  “我去年在合作茶园认领了3亩地,套种上大葱、土豆、辣椒、苜蓿等蔬菜,一年卖了七八千块钱,今年我还要继续种。”住在汉阳镇天池家园今年67岁的夏都银骄傲地说。女婿劝他年龄大了,别累着,不让种。高大叔反而不乐意,说自从搬进这个小区后,自己过得很快乐,很安全,身体也好了。

  跟夏大叔情形相同的老人很多,他们身体健朗,有着较丰富的种植经验,但又干不了别的活,到农业产业园干活正好发挥他们的特长。汉阴按照“南茶北果川道园”的整体产业布局,着力打造“百园千亩万户”工程,大力发展县区特色产业。在各搬迁社区或所在村组至少建一个产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动员搬迁群众以土地流转、带资入社、务工取酬等带贫方式加入合作社发展特色长效产业,以户均年增收1万元为标准发展农业产业园规模,采取合作社代管、划地到户、农户承包等多种方式耕种,脱贫户按照户均5000元产业奖补资金带资入社成为股民,真正把搬迁群众镶嵌到了产业链上。全县20个搬迁点均已配套建设农业产业基地,种植茶叶、蚕桑、猕猴桃、果蔬等长、短期结合的特色产业园12.8万亩,成立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136个。


  “8”中心服务安居乐业有保障


  社区服务管理事关群众的安居乐业,事关社会的安全稳定,特别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做好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是满足搬迁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
  “以前住在离漩涡集镇十几公里的山上,因为行动不方便,买东西都让邻居给我代购,搬进紫云南郡小区后,小区平价购物中心里从生活日用品、粮油到电器要啥有啥,我下楼就能买到了。”拄着拐杖的残疾人罗云感触颇深,而最让她开心的是小区还有“儿童辅导中心”,上小学的女儿下午放学后还可以到辅导中心去完成作业,并且有老师辅导,让她们很快融入了社区生活。
  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是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安置了来自全县10个镇易地搬迁群众692户2688人,在由“农民”向“居民”转变过程中,管理和服务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紫云南郡搬迁安置社区着力推动配套建设便民综合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平价购物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儿童托管辅导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民事矛盾调解中心、红白喜事服务中心等管理服务机构,促进社区管理便捷化、精细化。尤其是紧扣“一老一少”,重点建好儿童托管中心和老年人活动中心,解决好搬迁群众照顾孩子老人的“后顾之忧”。同时,以“八大中心”为载体,组织群众成立锣鼓队、秧歌队、舞蹈队等文化组织,提供活动场所,定期开展文体活动,在凝聚了人心的同时,也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2021年12月23日,漩涡镇紫荆家园搬迁社区的刘恩国与吴大秀在社区调解室闹得不可开交。两家是对门,刘恩国出门随手扔垃圾的习惯,让吴大秀很看不惯,两家因此产生矛盾。经过调解员们的耐心劝导,最后两人握手言和。
  近年来,汉阴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把社区工作理念和服务内容进一步转变和完善,全县2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全面推行“八个服务中心(5+3X)”建设,各安置点实现便民服务、物业管理、平价购物、老人日间照料和儿童托管“五中心”全覆盖,同时,根据各安置点个性需求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成立矛盾调解、产业就业培训、文体活动、红白理事服务中心等“3X”服务机构,让群众不出小区大门就能满足各种生活所需,实现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双融入”。
  “今后几年内,我们将继续聚焦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以推行‘138’模式为主抓手,发展产业帮扶,持续培育好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和农业产业园,完善落实管理服务机构和人员,确保搬迁群众充分就业、安居乐业,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汉阴县搬迁后扶责任单位发改局副局长杨运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