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6年4月15日)

索引号: xzfgzbmtjj-GK-2022-0062 发布日期: 2006-04-16 09:05
来源: 县统计局
内容概述: 汉阴县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分享:
  2005年,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工作全局,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紧紧围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城镇靓县”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统一的良好发展态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实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十一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县域经济总量逐步增大,产业结构趋向合理。据统计,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112067万元,同比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705万元,同比增长13.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715万元,同比增长8.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647万元,同比增长10.4%。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速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总量位居全市第四位(仅次于汉滨区、旬阳县、紫阳县),增速位居全市第二位(仅次于宁陕县)。
  “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4%,五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6.6%、8.2%、10.2%、10.9%、11.1%。三个产业结构比重由2000年的51:19:30调整为2005年的38:23:39。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就业人员达155954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单位从业人员数为8547人,比上年减少703人,下降7.6%;乡镇企业及私营个体从业人员年末达26506人,比上年增长5.5%;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为609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农业产业化处在发展阶段,产业带动效应尚未全面发挥,农民增收步伐缓慢;二是工业经济总量小,工业企业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基础设施条件仍然比较落后,投资严重短缺,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在较长时期将困扰着我县经济发展;四是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小,就业压力加大,社会稳定工作难度增加;五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债务风险压力较大,财源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二、农业

  2005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3607万元,同比增长13.51%。
  农业(种植业)产值达到48240万元,同比增长12.80%。粮食产量达到109944吨,同比增长19.85%。油菜籽面积为7142公顷(107130亩),同比增长21.5%,油菜籽产量达到15352吨,比去年实际增长16.6%。油菜籽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743公顷(71145亩),蔬菜产量为95669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20%。园林水果产量达到10587吨,同比增长25%;茶叶面积为725公顷(10875亩),同比增长5%,茶叶产量为252吨,同比增长18%。
  林业产值达到3533万元,同比下降3.25%。2005年造林面积为5882公顷(88230亩),同比下降19%,其中:人工造林3800公顷(57000亩),比去年同期下降27%,飞播造林为2082公顷(31230亩),比去年增长4%。退耕造林面积为2130公顷(31950亩),比去年同期下降2%。退耕还草面积为37公顷(555亩)。全县零星植树达190.83万株,比去年同期增长7.48%。
  牧业产值为18406万元,同比增长19.75%。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170563头、5739头、15690只、56.02万只,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12%、-3%、24%;肉类产量15334吨,同比增长23%;禽蛋产量2200吨,同比增长32%;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为157852头、22144头、18964只、57.21万只,分别同比增长30%、3%、-2%、59%。全年养蚕张数达到50553张,蚕茧产量达到2136吨,分别同比增长10%和19%。
  渔业产值为1228万元,同比增长15.74%。水产品产量为1326吨,同比增长15.3%。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2200万元,同比增长8.1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新增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汉阴县红星米业有限公司,汉阴县月河面粉厂,汉阴县新鑫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汉阴浩鑫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安康市金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底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4815万元,同比增长29.60%(现价)。在全部工业产值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8588万元(含农电系统),同比增长30.26%(现价);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完成36227万元,同比增长17.65%。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8696万元,同比增长1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245万元,增速为21.9%;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9451万元,同比增长8.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91万元,比上年增长17.0%。亏损企业亏损额825.4万元,比上年增长212.7%。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3家资质等级以上(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27万元。全县资质等级以上(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098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286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570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4.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014万元,同比增长13.3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420万元,同比增长8.49%;城镇私人建房投资完成5046万元,同比增长96.3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84万元,同比下降44.26%;农村集体投资完成2469万元,同比增长6.01%;农村私人建房投资完成5995万元,同比增长58.51%。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15456万元,比上年增长11.1%。
  县境内公路里程1169.2公里,其中国道37公里,占3.2%;县道161.3公里,占13.8%;乡道146.1公里,占12.5%,村道824公里,占70.5%。
  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394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34000户,比上年增加7140户,其中:农村电话用户达1500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3802户(不包括小灵通用户),比上年增加8602户;国际互联网用户2000户。


六、批发零售贸易业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32974万元,同比增长12.0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7197万元、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777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59%、14.44%。


七、财政金融

  200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3115万元,与上年同口径比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36万元,与上年同口径比增长10.7%。其中:工商税收完成937万元,与上年同口径比增长17%;农业“三税”完成128万元,比上年增长5.8%;行政性收费、罚没、其他收入完成767万元,比上年下降38.8%。全县财政支出完成14901万元,比上年增长14.4%,增支1872万元。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1.2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9.1亿元,同比增长20.3%。各项贷款余额达4.9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达3.7亿元,同比增长18.4%。


八、教育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共有各类中小学校165所,其中:普通中学25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小学137所。在校学生总数49677人,比上年减少173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1054人,比上年增加594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2145人,比上年增加794人;小学在校学生26478人,比上年减少1561人。专任教师总数2915人,比上年减少19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040人,与上年增加2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70人,比上年减少2人;小学专任教师1805人,比上年减少1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其中:女童入学率99.4%。初中毕业升学率51.0%。
  2005年我县共有988人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其中文史类考生434人,理工类考生515人,艺术类考生14人,体育类考生25人。896人达到本专科线,上线率为90.4%;文、理、艺、体达本科线569人,其中文理艺体过省二本线251人(一本110人,二本128人,艺术9人,体育4人),比去年增加21人,增长率为9.1%,达三本线318人,专科线325人。


九、卫生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98个,医疗机构294个,预防保健机构20个,医疗机构床位数336张,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1.14张。
  全县卫生人员总数55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93人,在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134人,初级职称297人。全县有村卫生室166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92人,农村接生员32人。
  全县医院、卫生院总诊疗人次数为301589人次,其中:门诊人次数291931次,急诊人次数8791人次。
  全县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100.0%,“四苗”全程接种率93.3%,传染病报告发病率475.6/十万。
  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1.75%,0-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7.52%,孕产妇死亡率53.36/十万,婴儿死亡率15.47‰,新法接生率94.29%,住院分娩率56.14%。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控制。年末全县总户数为90417户,总人口2923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076人。总人口中女性人口为133755人,性别比例为118.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10549元,同比增长8.0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39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593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3%。价格涨幅趋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1%,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6%。
  社会保障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城镇养老保险参加人数达6132人;城镇医疗保险参加人数达8470人;城镇失业保险参加人数达4718人;城镇生育保险参加人数1005人;农村养老保险参加人数达2376人,其中:农村计划生育保险1902人。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改善。全县各类社会福利院10个,拥有51张床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已有8003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其中:农村居民5019人,城镇居民2984人。农村传统救济人数22035人。


  注:1、生产总值按地域计算。

  2、生产总值及各行业总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减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相关数据是市统计局评估后法定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