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安康日报 | 百姓茶坊——乡镇干部要做到“四多四少”

来源:安康日报 发布时间:2022-10-10 14:05
  时光轮转,第一年的公务员履历打马而过。对一名年轻的乡镇干部而言,工作第一年不过是公职生涯的开场白。但在一年的乡镇见闻中,深切体会到乡镇是磨炼脾性、增长才干、沉淀感情的“大熔炉”,乡镇干部是冲得上去、豁得出来、沉得下去的“万金油”。回望一年的心路历程,那就是做到“四多四少”,保持最初的理想,恪守不变的初心。
  多一些泥土气息,少一些干部架子。相比城市,乡镇缺少了几分繁华与喧嚣,但却平添了一丝寂静与恬淡。在乡镇,走出办公室即是触手可及的山川峡谷,行走的是蜿蜒山路,面对的是淳朴百姓,听到的是乡间土话。在乡镇,就必须卸掉身上的书生气,放下干部的官架子,多讲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家常话,不说那些冠冕堂皇的客套话;多干一些贴近群众的小事情,不搞那些坐而论道的花架子;多穿一些低调亲民的乡村行头,不摆那些时尚奢华的阔绰派头,唯有如此才能拉近干群距离,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多一些宁静平和,少一些浮躁不安。乡镇工作千头万绪,既有社情民意的尖锐矛盾,也有资料报表的繁琐业务,更有稿件撰写的高深学问。在多项工作集一身的时候,或许会有肩扛重担心发慌的烦恼和交差了事赶进度的急躁。但欲速则不达,在乡镇,就必须戒掉怨天尤人的消极情绪,不因分工多事情杂而叫苦连天,而是要静下心来理清工作头绪,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干好每一件事情,做到忙而不乱、乱而有序,力求理想的结果。
  多一些真诚朴实,少一些勾心斗角。乡镇工作无时无刻都在与人打交道,在形色各异的同事关系中,难免会因性格的差异和风格的不同滋生一些偏见。在乡镇,就必须撇开个人恩怨与爱恨情仇,始终保持一颗真诚朴实的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位同事,不因个人喜好片面评价他人,亦不因羡慕嫉妒恶意诽谤他人,不猜疑、不抹黑、不伪装,把清爽友好的同事关系维护好。
  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名利纷争。乡镇工作是枯燥的,长期沉浸在枯燥的氛围里,就会联想到外面的世界精彩热闹,进而盼望着告别乡镇、脱离“苦海”。诚然,有一个契合实际的目标本无可厚非,但过分地看重个人得失不免就会迷失方向甚至丧失原则,无限地放大非分之想势必造成投机取巧、偷奸耍滑的不良习气。只有根基牢才能步伐稳,在乡镇就必须克服追名逐利的极端欲望,多想干好本职的良策,少想“另辟蹊径”的伎俩;多掂量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不揣摩组织的安排与用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凡的业绩。
  青春易老,那就用奋斗扮靓青春的颜色。岁月如梭,那就把热血撒入岁月的长河。在向下扎根中汲取养分,在向上生长中升华价值,让乡镇这片天地成为人生出彩的地方。
  以高质量作风凝聚高质量发展活力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坏了,发展的动力就枯竭了。
  高质量作风简而言之可以用评价好干部的“五个标准”来概括,分别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党员干部只有践行高质量作风,才能交出人民满意的实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从未有过的高压态势反腐倡廉,并取得了压倒式胜利。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更是给能干事、敢干事、干实事者撑腰打气。
  把政治上的忠诚浸入骨髓落到实处。对党的绝对忠诚是党员干部能走得远走得稳的基础,是练就“金刚不坏身”的前提,是不断淬炼党性的“试金石”,具体体现在可以服从统一领导,身体力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体现在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积极给群众办实事上,体现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愿意放弃个人利益上。政治上的忠诚绝不是耍耍嘴皮子唱唱高调子,更不是作秀撑场面,而是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对我党的坚定信仰更好地指导实践。
  把思想上的担当注入行动做到实处。近些年随着无数网络热词涌现,部分基层干部之间传着“洗碗者摔碗”“躺平摆烂”的职场潜规则,认为干得越多错得越多,这样的潜规则无疑伤了愿干事者的心。随着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作风整顿行动,通报处理了部分“庸懒散软”,也给耍滑头的、动嘴不动腿的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可为时代需要踊跃作为,有为才有位,因此,党员干部要敢动真碰硬,敢啃硬骨头,敢下真功夫,敢挑“重担子”,奋勇争先砥砺前行,为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苦干实干。
  把理论上的创新汇入实践行到实处。新发展理念中把创新放在首位,足以看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贴合实际的创新无疑会给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反之,不切实际的盲动则是纸上谈兵。既要甩开手敢干敢想,也要下到田间地头听听群众声音,放下书生气多沾泥土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开拓宏伟新篇章。这样的创新,才有血肉有灵魂,才能真正做到革故鼎新。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近日对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进行公开通报,进一步彰显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意志,为广大干部及时敲响了警钟。
  精准把握核心。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对党自身提出的道德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住作风建设的核心,带头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把人民群众摆在心中最高位置,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枝叶深情。
  提高政治站位。新征程上,作风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以勤政务实,切实服务群众为基准,从为人民群众服务能力上着手,聚焦问题短板,采取过硬措施,不断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常治长效。党员干部要带头扑下身子、下沉一线,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借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锤炼品质、增长才干,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以获得群众满意的服务质量,带动作风建设展现出新时代风貌。
  始终洁身自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纠正“四风”构筑制度“红线”、重申纪律“高压线”,归根结底要靠党员干部的自觉。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严肃查处并将案例一并公开通报,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并清楚地认识到,谁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铁规矩就要坚决处理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由风及腐的现实风险和严重危害,在行动上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德行修养,从一点一滴中砥砺品质。
  作风建设一直在路上,没有休止符。唯有秉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方可不断充盈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作风建设才有新气象新作为。
  打通干部能上能下双通道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立起了“能上能下”的硬规矩。组织部门肩负着选人用人的重要职责,在工作落实中,要细化举措、精准推进,切实发挥制度优势,真正激活干部队伍的“一池春水”。
  树牢鲜明用人导向,让表现优异干部脱颖而出。要坚持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将政治素质作为干部选拔任用首要标准,健全实绩研判评价机制,精准察德辩才、知事识人。要牢固树立重实干、重基层、重担当、重公论导向,让埋头苦干、实绩突出的干部有前途,让植根基层、奋战一线的干部有通道,让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干部有舞台,让口碑良好、群众认可的干部有位置。“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激励干部扎根本职工作,努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用好容错纠错机制,让担当作为干部心无旁骛。要严格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真正让广大干部克服“怕出错”的心理障碍,“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要建立科学完善、切实可行的容错纠错机制,对那些敢为人先勇于探索、敢于“吃螃蟹”的党员干部,给予“容错纠错”的机会,为敢干事者吃“定心丸”,为敢担当者打“强心针”,为想干事者穿上“护身符”,营造“干净干事肯定不出事”的宽容氛围。充分调动和保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干部甩手干、大胆干、放心干。
  突出实绩考核评价,让干部“下”得心服口服。要划定下的“硬指标”,精准实施好干部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考准考实、考出成效,并刚性化结果运用,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要健全“下”的制度,决定干部上与下,靠制度说话,用制度服人,要吃透政策规定,依据客观事实,把准“下”的缘由、事实、情形、依据,做到对事业负责、对组织负责、对干部负责。要强化政策宣传、注重方式方法,教育引导广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官”念,推动形成“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能上能下”的思想共识,对上的干部不“大张旗鼓”,对下的干部不“张榜公布”。要营造“能上也能下”的良好氛围,引导干部树立“无功为过,平庸是错”的为政观念,确保干部“下”得服气。
  做实做细关心关爱,让离职转任干部干劲不减。要做好跟踪回访,通过谈心谈话深化思想交流,引导当事者深刻反省反思,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下”的根源,消除负担并积极进取。要提供工作保障,营造干事氛围,要按照其情形缘由、社会影响和个人态度,分类妥善处置,要针对个体差异“扬优势、补短板”,激发工作热情。要落实待遇保障,切实做好干部下之后的“后半篇文章”,对“下”来的干部,统筹做好职级公务员管理、事业等级晋升,让其感受到组织的不抛弃、不放弃;要畅通晋升渠道,为“下”的干部提供能上机会,对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影响期满,经组织考察符合任职条件的,依据规定果断启用。要打通干部能上能下双通道,真正让干部“下得来”,更“上得去”。
  青年干部当不负“干”字精神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对于青年干部而言,就是要坚定敢干的信念、筑牢实干的基础、提振苦干的精神、夯实善干的功底,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破思想壁垒,铲除不想干的“土壤”。少数青年干部无欲无求、得过且过,其实就是内在惰性,是思想问题。要铲除滋生惰性的不良土壤,解决“不想干”的关键,就是要转变干部作风。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定岗定责定时限,坚持事前定单、事中跟单、事毕晒单,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惯性思维,形成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让青年干部在竞争中成熟、成长,以工作实绩凸显基层干部担当、展现时代青年风采。
  定工作机制,剪断不敢干的“羁绊”。在现实工作中,为强化执行、推动落实,针对部分工作选择问责问效,追究完不成、干不好的干部责任,虽然提升了工作质效,但也导致少数青年干部在“追责”面前诚惶诚恐、畏手畏脚。让青年干部剪断这种羁绊、消除这种顾虑,就要完善干部容错纠错机制,把青年干部放到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的重点岗位锻炼,形成以实干为荣、凭实绩说话的浓厚氛围,促使青年干部放开手脚安心干、撸起袖子加油干。
  提综合素质,拆掉不会干的“藩篱”。青年干部要想成为“多面手”和“万金油”,就必须要打好学习“主动仗”,掌握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开阔新视野,要通过“周五大讲堂”“擂台比武”“干部夜校”等多种形式,强化青年干部理论武装,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定期轮岗学习和培训,促使青年干部克服“本领恐慌”“业务恐慌”“知识恐慌”,让“我会”“我能”“我上”成为青年干部的口头禅、成为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