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帮带“六个一”活动 | 关于乡村振兴时期村级社会治理与服务的思考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关乎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承担着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重任,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和社会长期繁荣稳定。村级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发挥着前沿阵地作用,治理成效直接与广大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息息相关。观音河镇水田村抢抓“321”基层社会治理示范村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县委政法委联村帮扶优势,大胆创新探索,持续推进“321”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将基层社会治理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密融合,实现县镇村三级同频共振,共为乡村振兴画出最大同心圆。
一、观音河镇水田村基本情况
水田村位于汉阴县城西北18公里处,2001年2月由天宝村和水田两村合并而成,村辖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2640亩(水田780亩,坡地1860亩),林地6330亩,11个村民小组497户1579人,党员44名,县、镇人大代表12名,2019年整村脱贫达标出列。现有脱贫人口152户384人,三类户9户25人。残疾人109户124人(其中一户多残15户30人,一、二级残疾50人,三、四级残疾7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残疾人54户108人)。特困供养39户39人,集中供养10人,分散供养29人。现有网格员27名,其中一二级网格长由村“三委”干部兼任,三级网格员由人大代表、党员和中心户长担任。近年来,水田村抢抓过渡时期帮扶政策红利,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大力发展猕猴桃特色产业430亩,大力发展生猪和家禽养殖,带动拐枣、虎杖和天麻等产业发展,拓展村民增收渠道。202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776元,先后荣获“安康市文明村”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廉洁示范村”“平安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二、水田村“321”基层治理模式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水田村位于观音河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常住人口1579人,其中0至2岁18人,3至17岁256人,18岁至59岁995人,60岁以上310人。农业人口占99%以上,常年外出务工人青壮年人口占大多数,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占比很大,2021全村外出务工人口621人,2022年截至目前外出务工人口667人,且集中在20岁59岁之间。全村地处在浅山丘陵与中高山相结合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山区村庄。经过“十二五”“十三五”及脱贫攻坚的易地搬迁和集中安置等政策,村民基本沿公路、村组主干道和观音河两岸栖息而居。全村现有水泥路11.7公里,基本实现每个村民小组都通水泥硬化路。近年来,以做实做细“321”为抓手,狠抓村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和“治理+说理”中心建设,网格划分精准化、服务管理精细化,通过“两说一商”月例会、村组院落会传递宣讲国家各项政策,倾听群众心声,汇聚民智民力,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管理双提升。
(一)深化“三线”联系机制,搭建干群连心桥
一是党员联系群众。狠抓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让支部28名有能力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通过“承诺”、“晒诺”、“践诺”、“评诺”等方式,倒逼党员通过约见、走访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听取群众权益诉求,协助解决群众困难。激发普通党员积极参与村级建设发展中,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二是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在村支部建立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县镇人大代表“选民接待日”、定期走访等方式,及时掌握民情、收集民意,人大代表聚焦村级安全饮水、人居环境整治、道路交通、食药品安全、产业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等民生热点,逐级提议建议,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提升人大代表影响力。三是中心户长联系村民。按照办事公道正直、群众威望高的原则,由各村民小组推选中心户长11名,协助村级做好信息收集、疫情防控、防汛抗旱、纠纷化解、治安联防等工作,通过以案定补、以事奖补、群众评议、动态调整机制,为群众提供帮助服务,筑牢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增强了中心户长亲和力。
(二)落实“两化”管理服务,织密服务群众网络
一是网格管理更精准。网格划分过程中,村组干部深入走访群众,听取“三线”人员意见建议,针对群众跨村组搬迁居住的现状,网格划分打破以往按户籍传统做法,按照“户籍地管理林和地,现住地管理房和人”的要求,以20~30户、70~120人的规模,以村组集中搬迁点为中心,根据各户人口多少、距离远近,综合考虑姓氏宗族居住和易地搬迁等情况,按照“就近就亲就便”的原则,以群众经常生活居住地划分网格,将全村11个村民小组497户1579人划分为4个片区,8个二级网格,22个三级网格,结合村级26户122人搬迁到城关镇中坝安置社区,单独划分一个搬迁网格,按照一对一配备网格员,网格员全部由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三线”人员担任,由55名“三线”人员联系群众全覆盖,做到“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组建“支部书记-班子成员—三线人员”的治理体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体系,形成了“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治理新局面。
二是贴心服务更精细。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利用干部帮联脱贫户和“包贫联非”措施,坚持逐户摸底、精准分类,依据群众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利益诉求等将农户划分为放心户、关心户和连心户,实施“绿黄红”三色管理,落实精准服务。结合巩固衔接返贫监测工作,通过干部入户掌握情况、“三线”人员报送信息和县级巩固衔接相关部门反馈各类数据信息,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每周召开村级四支队伍专题会议进行研判,依据群众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利益诉求情况的变化,坚持周分析、月研判、季调整,动态管理,对调整的“绿黄红”三类户因户施策,精准管理,确保服务不断档。线上利用网格员微信服务和综治APP终端,线下在村组主干道和人员密集地张贴网格员公示牌,向居住在本村所有农户张贴“321”基层治理模式明白卡,公示网格员职责和电话号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线上线下双向发力,24小时服务不打烊,架起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线上线下“连心桥”。将全村有帮扶能力的28名农村党员、12名人大代表、11名中心户长、37名帮扶干部分别与群众结对帮扶,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全覆盖”。
(三)建强村级高效治理平台,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提升服务效能,依托村级视联系统与县镇综治中心和“321”大数据信息中心全面对接,构建起多方主体参与的基层高效治理“大平台”。利用综治视联系统和猕猴桃产业园区智慧果园和数字系统设备,在集镇、中小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公共场所和人群密集地段村组主干道及公共区域安装50余个监控摄像头,与镇村适时互联互通,借助信息技术赋能信息研判,做到有的放矢;利用“321”民情在线、村级便民服务微信群和安康综治APP系统,群众线上点单,干部24小时线上服务,适时掌握群众各类诉求,为群众提供精准个性化服务。28名“三线”人员、27名网格员和37名干部包贫联非线下服务,采取就近办、规范办、帮代办等方式,办事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真正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代办服务送上门,大幅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同时对各类矛盾纠纷做到及时受理、及时分流、及时调解,有效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时效性。
(四)深入推进“五治”融合,不断提升村级治理水平
坚持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监委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经济组织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六位一体”村级组织体系,把政治引领贯穿村级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建强村级党支部,选优配强支部班子,不断增强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激发村级自治活力。依据村规民约,利用村级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加强移风易俗整治,深入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通过道德评议、红黑榜、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道德模范等好人好事评选表彰机制,发挥“一约四会”约束性作用,建立崇善积善行善的良好氛围,促进德治落地生根。大力推行“两说一商”工作机制,依托村级“治理+说理”中心,通过干部说法说政策、群众说事说心声,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说”“商”活动,围绕村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务等群众关心关注的事情。按照“七议七不议”的要求,开展民主协商,实行决议过程、实施结果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调动了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2021年,全村开展“两说一商”例会12场次,召开群众院(坝)落会14场次,实现了村级在建项目开工建设100%、群众满意率100%的双赢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村级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完善的过程。通过不断摸索创新,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
(一)基础设施不健全,影响治理成效
水田村充分利用县委政法委帮联优势,持续推进“321”基层治理提质增效,通过一系列鼓励激励措施,做实做细“321”、激发网格员作用发挥取得一定成效。水田村虽然位于集镇所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只能基本满足村民日常需求,商超零售、餐饮住宿、农贸市场以及公厕、健身器材、社会福利等设施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和以及绿色开放空间、公共服务有很大短板。人口外流,虹吸效应明显。人口流失严重,空心化现象突出,人气聚集不足,相对便捷的交通,人群居住生活向县城聚集明显。村内居住分散,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及老弱病残人员较多,组织力量薄弱,治理难度大,一定程度影响了基层治理效果。
(二)网格员素质层次不齐,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村级网格员文化层次偏低,全村27名网格员平均年龄在48岁,高中文化程度只有1人,其余均是初中及以下学历。与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要求有很大差距。网格员作为“两化”管理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处在反映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既是宣传员、信息员、调解员、巡防员,又是登记员、帮教员、代办员等多重角色,工作面宽,责任重大,担当多面手的角色,没有固定报酬,待遇低且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网格员作用发挥。通过开展网格员平安之星评选、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等举措,与当前网格员承担职责不相匹配,需要在培训、考核、待遇保障、激励奖惩等方面需要更多制度支持。
(三)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有效支撑
经济基础发展薄弱。农业生产总体规模较小,养殖多以散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村集体猕猴桃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2022年村级30亩猕猴桃产业园开始初挂果,因今年夏季持续干旱少雨,对果子品质影响较大,产值效益不高。猕猴桃产业园套种的380亩甜玉米,除去籽种、化肥、务工成本后盈余不多。水田村地处水源保护地和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域,优良的生态旅游资源尚未开发,品牌效益不足,增收渠道不明显。区位条件受限导致优良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不高,资源渠道受限导致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狭窄。
四、关于优化基层治理模式的建议
(一)加大对民生设施投入,完善村级基础设施。村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基层人民群众生活基本需求,尤其是南北山区镇村更为明显,大多数村庄受限于交通、信息等条件制约,村内的商超零售、餐饮住宿、农贸市场、健身器材、公共活动空间、社会福利等设施配套不到位,与群众期待有一定差距。应该利用五年政策过渡期,抢抓当前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相关部门衔接沟通,争取上级部门更多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对村级民生基础保障设施的投入,为村级更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二)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基层治理人才。通过更加灵活的政策吸引选拔招揽使用各方治理人才。把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任为网格员或全职网格员队伍,落实普惠性报酬待遇。加大网格员考核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吸纳优秀网格员进入村“三委”班子队伍,打通上升通道,挖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新的“源头活水”。做好乡土人才培育,加强农村社会工作、经营管理、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基层、讲法治、会治理的基层工作队伍。
(三)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依靠资源拓展增收。把“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在抓好村级治理的同时,集中力量搞产业发展、提高群众收入,发挥好基层治理中经济组织法人、乡贤能人等“关键少数”的带动引领作用,培育和发展村级猕猴桃优势产业及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军旅融合示范园建设为项目为村庄发展注入活力。争取把水田村打造集“党性教育、国防教育、民兵训练、素质拓展及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研学、游学基地”。依托汉阴县北部发展生态农业、康养度假、山水观光、乡村旅游的机遇,提前谋划串联双河口古镇和观音河旅游线路,依托村级猕猴桃产业资源禀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树立全镇一盘棋发展布局,统筹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完善土地入股、订单带动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上一篇:师徒帮带“六个一”活动 | 关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09-20 ]
下一篇:师徒帮带“六个一”活动 |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可行性探索[ 0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