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汉阴要闻

汉阴要闻

汉阴社会救助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作者:李征兵 杨家豪 来源:县民政局 发布时间:2022-11-03 16:00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社会救助作为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关乎困难群众衣食冷暖,更关乎人民群众民心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汉阴县按照“保民生、兜底线、织密网”的总体思路,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建机制、强措施、优服务、重实效,织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有力服务了汉阴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精心谋划,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这十年,汉阴县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建立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救助合力。组建汉阴县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和汉阴县社会救助中心,社会救助“8+1”体系逐步向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稳定推进,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新格局加快形成,基本民生保障网络越织越密。当前,全县救助服务对象达3.2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13%。
  强化落实,政策措施更加有力。这十年,汉阴县以“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为目标,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增加分类施保、刚性支出扣减、财产豁免、渐退帮扶等政策,适度扩大了救助覆盖范围;整合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供养,规范特困人员认定,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落地生根;临时救助突出“救急难、托底线”功能,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落实分级审批、先行救助、取消户籍地申请限制等措施,提高了救助时效。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居住地申办等政策的实施,提高了救助服务水平,社会救助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持续发力,救助水平稳步提升。这十年,“努力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汉阴民政人的初心。十年来,累计支出困难群众救助资金8.76亿元,城乡低保9次提高保障标准,农村低保现保障标准4830元/年,较2012年增长162.5%;城市低保保障标准7320元/年,较2012年增长87.7%;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6300元/年,较2012年增长57.5%,达到低保标准的1.3倍。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累计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助1200余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246.9万元,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勇挑重担,兜底脱贫成效显著。这十年,汉阴县坚决落实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过渡期巩固衔接决策部署,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兜底,将全县¼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助力脱贫攻坚。过渡期内,严格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46%的监测对象纳入了保障范围,坚决守住守牢规模性返贫底线。
  数字赋能,救助体系优化升级。这十年,汉阴县坚持“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工作思路,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先后启用社会救助动态监控系统、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E”救助等,健全“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强化部门间协同,推动救助服务管理优化升级,社会救助精准度和时效性大幅提升;依托汉阴县“321”基层治理模式信息系统,创新搭建“公众号+热线”救助平台,建立“政策宣传、救助公示、求助投诉”线上窗口,实现了“线下事,掌上办”,拓宽了困难群众求助投诉渠道,社会救助更加精准、高效、阳光。
  变中求新,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这十年,汉阴县坚持将人员沉下去、把事项放下去,创新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为县本级、10个镇、159个村(社区)充实人员共182人,有效破解基层经办人员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和联镇督导机制,成立联镇督导组进村入户,组建村级“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主动发现困难群众,靠前解决突出问题,全程代办救助事项,实现了群众“找上门”到干部“送上门”的转变,全县159个村(社区)实现了“群众办事不出村”全覆盖。
  朝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汉阴民政将踔厉奋发、赓续前行,围绕“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在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用政策排忧解难、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将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越织越密,为全县人民交出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