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安康日报丨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汉阴县纪念沈尹默先生诞辰140周年系列活动侧记;纪念祖父沈尹默诞辰140周年

来源:安康日报 发布时间:2023-06-19 14:25



  秦巴汉水秀,一门三人杰。2023年6月11日是文化巨匠沈尹默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回顾沈尹默先生的一生,他于1883年6月11日出生于汉阴,后留学日本、又任北大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在他充满高光的一生中,还倡导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并将一生的主要心血熔铸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建设和书法人才培养中,以丰厚的学问涵养诗词和书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月9日—11日,汉阴县举行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系列活动,重温沈尹默先生在诗词创新、教育振兴、书法传承发展等方面的卓越贡献与辉煌成就,缅怀沈尹默先生的勤勉的学风、开阔的眼界、科学的精神、高尚的人品、爱国的情怀,追思他的崇高风范和永恒魅力。

  纪念沈尹默先生诞辰140周年学术交流研讨会

  来自北京、上海、杭州、湖州、澳门、镇巴等地沈尹默家族代表、沈尹默文化研究专家、书法艺术家,相约于陕南的青山绿水,牵手相聚在沈尹默及其昆仲出身成长的山城汉阴,以共同的人文情怀擦亮这个在历史策卷中熠熠生辉的名字。

  6月10日,文化巨匠沈尹默生平掠影暨高仿墨迹巡展拉开帷幕。展览展出了澳门沈尹默文化研究会会长沈长建先生赠送的16张沈尹默先生生平不同时期的照片,以及由三沈纪念馆制作的,收藏家张一鸣收藏的48幅沈尹默先生真迹授权复制的高仿墨迹作品。均为沈尹默先生在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包括手稿、临帖等多种艺术形式,以楷书、行书为主体,展示了沈尹默先生在书法上由传承逐渐走向大师的历程。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

  少年儿童们清亮的朗诵声缓缓流淌,人们聆听着沈尹默的白话诗《月夜》,感受着跨越世纪的文化传承之力。6月11日上午,沈尹默诞辰140周年纪念仪式隆重举行,沈尹默家族代表、各地专家和艺术家、市县领导及当地学生代表汇聚在三沈纪念馆,追念沈尹默先生的文化贡献,朗诵他的诗词作品,向先生的塑像敬献花篮、鞠躬致礼。

  沈尹默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仪式

  在纪念仪式上,沈尹默先生曾外孙、西安美院画家谌河将他所绘的沈尹默先生肖像画捐赠给汉阴三沈纪念馆。他深情地说道:“作为沈尹默的曾外孙,因为受家庭的影响,最近20年来一直在从事民国人物肖像的油画创作。这张画有个人感情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包含着我对沈尹默先生文化高度和厚重品德的敬仰。这幅作品在北京、西安等地参加过几次大展,在纪念沈尹默140周年诞辰的重要日子里,把这张画捐赠给三沈纪念馆,能为弘扬三沈文化,尤其是沈尹默先生的艺术和文化精神做一点贡献,对我来讲非常荣幸。”

  在随后举行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中,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展览部主任、研究员刘静,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研究员陶喻之,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邵琦,沈尹默先生书法及理论研究专家、收藏家张一鸣等11位专家学者就沈尹默先生在书法艺术、文学、教育等方面成就和影响,结合自身研究背景,以不同视角分享了研究观点,并展开交流研讨。中国书协会员、上海报业集团高级编辑管继平在主题发言中表示,沈尹默先生是海派书法的一面大旗。于二王法书,褚遂良以及苏米诸帖,无论结构还是点画,均烂熟于心,临写起来是形神兼备,几乎无可挑剔。其功力之深厚、笔法之精到可谓无人可及。三沈研究专家郦千明在发言中提到,沈尹默先生不仅书法奇绝,诗词创作亦是独树一帜,其词作高远娴静,不事雕琢。在继承和模仿前人的基础上,保留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其旧诗构思新奇,清丽妩媚,自然纯粹。在语言方面,用词通俗易懂,又长于运用比兴手法,节奏上抑扬顿挫,读来富有音乐的美感。

  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发言不仅对赓续沈尹默先生的文化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精髓的延展创新。为了更好地研究三沈昆仲、传承三沈精神,汉阴县委、县政府特聘请韩少玄、刘静、陶喻之、邵琦、管继平、缪金元、张一鸣、郦千明、辛晓岚 、沈庆跃、谌河、戴承元、陈绪伟、吴纯宝、姚荣文、李娟、杨兴无、王涛为“三沈研究专家”,并为各位专家颁发了聘书。

  纪念沈尹默先生诞辰140周年书法交流笔会

  6月11日下午,来自上海的书法艺术家们与安康、汉阴本地书法家开展了书法交流笔会,书法家们怀着对沈尹默先生的崇敬之情,一同挥毫泼墨、畅意抒怀,一幅幅主题鲜明、笔精墨妙的书法作品跃然纸上。创作之余,大家相互点评书法作品,并对书法创作艺术进行交流,进一步增强了汉阴与上海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山居生活,印象至深,几乎规定了我一生的性格。”1957年,沈尹默先生在《自述》中如是说。汉阴山水和文化滋润了少年沈尹默,如今沈尹默以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力,反哺着这片故园,他的遗风遗泽始终滋润着这片热土。

  “三沈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汉阴扬名立县的文化名片,汉阴人从中汲取着奋进的智慧和力量。依托“三沈故里·人文汉阴”地域文化品牌,汉阴县于 2004 年建成三沈纪念馆,并连续 18 年开展纪念活动。在“三沈文化”的浸润下,人人习字在汉阴蔚然成风,形成了独特的汉阴书法现象。截至目前,该县有中书协会员2人、省级会员50人、市级会员73人、县级会员1357人,发展书法爱好者10万之众,三沈纪念馆研发的“沈尹默执笔五字法”和“地灵育三沈皮影戏”教育课程收录进《陕西省首届博物馆教育项目优秀案例》,书法艺术已成为汉阴最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最靓丽的文化品牌。

  同时,该县持续将“三沈文化”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加快“三沈”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谋划推进沈尹默书法艺术研究院、沈尹默书法艺术博物馆项目,支持书画软装产业,培育书画电商企业23家,销售额1.3亿元,经济社会在文化脉络的传承创新下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汉阴县县长陈永乐表示:“因为‘三沈’,我们都是一家人;因为文化,我们彼此心连心。‘三沈文化’孕育的汉阴人,立志要把‘三沈故里’建设好。汉阴将以此活动为契机,大力招商引资,全面践行亲商安商富商‘九条承诺’和‘三真四到’服务理念,更好地挖掘、传承、弘扬‘三沈文化’,把蕴含其中的优秀思想,转化为建设幸福安康、锦绣汉阴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

  此次系列活动让与会人员近距离感受了一代巨匠的文化风范,为前来参加活动的省内外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提供了展示书法艺术、开阔视野的机会,也为汉阴书法事业搭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进一步厚植了文化底蕴、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文化影响。

  在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结束时,汉阴三沈纪念馆馆长李娟饱含深情地说道:“我们有太多的理由缅怀沈尹默先生,我们有太多的情感追念沈尹默先生及其昆仲。他用一生的执着和坚毅、一世的温情和敬意,始终与文化、诗词和书法这三株顶高的树并排地立着,最终成为一帧沧桑豪迈的时代剪影。一代宗师,百世敬仰。”

  纪念祖父沈尹默诞辰140周年

  澳门沈尹默文化研究会会长 沈长建

  1883年6月11日,我祖父沈尹默在陕西汉阴山城出生,并在这里读书、生活和成长。1902年祖父沈尹默在汉阴与当时兴安府一个县丞的女儿朱芸结婚后,先后育有四子、四女,我是沈尹默第三个儿子沈令年的三子沈长建。我这一辈兄弟有8人,姊妹共有27人。祖父沈尹默1971年在上海病逝后,我和家人迁往澳门定居,已在澳门生活40多年了。

  首先,我代表沈家后人,感谢三位祖父生养地的各级领导和父老乡亲们,感谢你们给三位祖父和后人们一个温暖的精神家园,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寄托感情的精神故乡!感谢你们多年来对三位祖父精神风范的褒扬和坚守。也特别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感谢陕西省和市县四大家及有关部门领导,感谢大家今天相聚在汉阴,以最朴素的方式高规格纪念我的祖父沈尹默诞辰140周年。

  两个甲子以前,我的曾祖父病逝在邻县的任上。祖父和他新婚的妻子,陪伴全家人离开了他们祖孙三代人生活了数十年的汉阴,离开了陕南这片美丽又多情的热土,离开了他们后来魂牵梦绕写诗文回忆无数次的第二故乡。祖父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见证我们中华民族从生死存亡的危急艰难中,走向了欣欣向荣的新生。祖父的一生,是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甘愿付出一切的一生。他的学品、人品、诗品和书品,得到了后世人们永久的追寻,也得到了后人永久的怀念。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所有的这一切根植于汉阴这片厚重的文化土壤,才得以汲取千百年中华文明的精髓,才得以百年巨匠之称谓为民族留下传承之精品巨制,也才得以在今天,我们来纪念他诞辰140周年。

  我相信,所有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人们,都会热爱并衷心祝福这方热土,都愿意为这方热土的锦绣未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代表三位祖父的所有后人,感谢大家!祝福大家!


  我想对您说

  沈长乐

  敬爱的爷爷,今天是您140周年的诞辰纪念日,您的家乡汉阴为您举办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我因故没有前往,感觉愧对汉阴的乡亲和您。

  敬爱的爷爷,这一天让我想起了很久远的岁月。我记起了20世纪的60年代,和您的每一次相见,让我看到了您人格魅力最灿烂的星光。我记起了70年代和您在一起度过生命最后的20多天,让我体会到了围绕在您身边喜怒哀乐的亲情。遵循您的遗愿,是我亲手把您的骨灰洒向了大海,也记住了您说的:“大海多好啊,大海多自由”这句话。和您相处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收获恩泽最多的日子。随着海水拍打回岸,感受着您的不舍,也与您告别,渐行渐远……

  2003年初春,让我走进了您。我读您、写您、深深地沉浸于中。我几次走进孔德学校后面箭杆胡同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旧址,沉浸式地感受您走过的岁月,回眸中思索着您的一生。

  您参与编辑的《新青年》杂志,勇敢地站在思想解放的前沿,解放了人们禁锢的思维,第一次让人的个性得到张扬;您在杂志上发表的白话诗第一次把最底层的劳动者写进艺术的篇章……无数个第一次的尝试,让我看到您与同伴从心底里燃起的民族情、担当的国家义。感叹您与同伴始终让岁月为理想而前行。

  在那一首首白话诗的字里行间,我也读出了您传递的那份亲情。我看到也体会到了,您是一位好儿子、好兄长、好父亲,爱着我的好爷爷。

  2006年,您知道吗?在那一年,汉阴的人民请我们回去寻根,那时我才知道,您是喝着那里的甜井水,嚼着那里香喷喷的馍长大,那是养育过您的土地啊!有着千百年中国文化厚重沉积的土地,给予了您与同伴从出生到成年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做人的德行。

  我踏上了寻根的家乡小路,寻找着自己智慧与灵感的根。乡亲们是多么的热情,他们用并不富绰的食品招待我们,还在那里为您建造纪念馆。于是我觉得自己有了根,也多了一份责任。我和哥哥们在汉阴的街巷中穿梭流连,忽然想到如果说在北京,您度过了燃情的岁月,那么在汉阴乡下的日子,必定留下了您与同伴一步步成长成才的坚实足迹……我甚至于在城门楼底,城墙内外,文峰塔下找寻过您的足迹。

  2010年汉阴油菜花节,你们三人的塑像在凤凰广场揭幕。哦,您这是在汉阴的家乡永远定居了吗?我对热情的乡亲们说:“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祖辈们有一个让他们才思泉涌魂牵梦绕的家乡,六年前我知道这家乡就是这里汉阴。当年我的祖辈们随左宗棠西部征战的步伐,从秀美的江南水乡来到这秦岭脚下,汉水河边移居陕南。这广袤的土地养育了他们,给予了他们厚重的文化积淀,使他们得以为民族、寻理念、逐梦想、去追寻。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从汉阴走向远方的足迹。”

  敬爱的爷爷,是汉阴的父老乡亲接你们回家,让您瞧瞧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的汉阴,盛世繁华。我想你们也一定愿意在这里激励后人,让他们承担责任,继往开来吧。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当您的身影出现时,我看到弹幕上写着:这是我们汉阴人。忽然就好感动、好骄傲啊!

  日子过得真快,二十世纪都已过去了二十多年,我也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对您说,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到一个时代的变迁……

  我不止一次的问过自己和周围的朋友,你们当年是如何能有走出大山的勇气和踏破山峦的体能?如果是现在就不那么辛苦了。今天隧道穿越崇山峻岭,公路更是星罗棋布处处连通,汉阴人走出去方便顺当,人才也是遍及四面八方。真要感谢汉阴人民把你们接回家,来看这个辉煌的时代,和这个十里八乡人们一起感受富足的美好时光。

  我爱您,我会不断的打理您留下的宝贵财富,从而完善着自我的修养。让基因延续人性的光芒,让生命更豁达,让思维更凝静,让意志力有如您般坚强,活出快乐和本真,继续播撒您留给人间的智慧和大爱。

  还想说,还想说……哦,有点长了,您一定听累了。今天是您140周年诞辰纪念日。感谢家乡的人们和各界的朋友还记得您。

  怀念您的孙女:长乐

  2023年6月11日


  贺 信

汉阴县纪念沈尹默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筹备处:

  欣闻贵县召开沈尹默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我谨代表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向大会致以衷心祝贺。

  北大艺术教育传统历史悠久,蕴涵深厚。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宏规大启,兼容并包,引领新风,书法研究社、画法研究会等应时而生。作为诗人、教育家,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的沈尹默教授出任书法研究社导师。由之使沈尹默先生历史性地定格为北京大学书法第一人、北大书法第一代领头人。沈尹默先生在北大人心里一直拥有崇高的声誉。

  今天我们纪念沈尹默教授,就是要学习和继承沈教授矢志如一地坚守书法正脉,发扬文雅、温和、古茂、中正的书学传统。

  作为当年沈尹默教授主导的北大书法研究社直接承续的北大书画协会,希望与包括贵县文化教育界人士在内的同仁联袂携手,承前启后,守正出新,共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 张辛

  2023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