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汉阴县委办公室 汉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强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xzfgzbmzfb/2021-0048 公开目录: 县政府办文件,三农政策
公开责任部门 政府办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汉办发〔2021〕11号 成文日期: 2021年09月07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21-09-11 15:48

各镇党委、政府,县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中省驻汉各单位:

  《汉阴县加强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已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汉阴县委办公室

汉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9月7日


  汉阴县加强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治理有效”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保障性要素,在诸多因素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根基。实现乡村善治,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增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基本前提,以优化“321”乡村治理模式为重点,在乡村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创新、大胆实践,着力构建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乡村治理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到乡村治理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正确方向。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期待,以法治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涉及农民基本权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要保持历史耐心,把握好时度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新阶段新格局,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四)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乡村治理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聚焦中央关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急需、农民群众期盼的重点事项和乡村治理薄弱环节,注重补短板、强弱项,增强乡村治理的针对性、实效性。

  (五)坚持统筹推进。适应农业农村部门职能拓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要求,树牢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领域各层级治理体系建设,强化横向协作、上下协同,形成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目标任务

  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为契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以“321”乡村治理模式为主导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形成组织健全、制度规范、主体多元、功能齐备、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实现全县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业发展更加兴旺,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道德形成新风,村民自治依法规范,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乡村发展充满活力,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基层管理服务便捷高效,乡村治理成效明显,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并且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效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做法和经验,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提供“汉阴样板”。

  四、方式方法

  通过推行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的“三线联系”群众工作法,壮大推进乡村治理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实现乡村组织再造;通过实行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实现管理服务群众全覆盖、效果好;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发展经济社会组织、积极开展民主协商、建设高效信息平台,构建以政治强引领、法治强保障、德治强教化、自治强活力、智治强支撑的高效乡村治理体系。

  (一)建立“三线联系”工作机制

  1.党员联系群众。按照“镇党委抓党支部、党支部抓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方式,依托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推行有能力的基层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以接待、约见、走访为主要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听取收集群众权益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实现党员与群众互动联动,增强党组织向心力和凝聚力。

  2.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按照“镇人大主席团抓代表小组、代表小组抓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方式,在各村建立人大代表工作室,公开人大代表信息,推行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通过开展周三接待选民日活动和季度召开选民座谈会,收集听取选民意见建议,分类交办反馈,增强人大代表公信力。

  3.中心户长联系村民。按照“镇政府抓村委会、村委会抓中心户长、中心户长联系村民”的方式,通过镇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村委会推选中心户长,依托村组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建立中心户长联系广大村民制度,协助镇村做好信息收集、政策宣传、纠纷调解、治安联防、重点人群帮教等工作,增强社会亲和力。

  (二)实行“两化”管理服务

  1.实行管理网格化。坚持因地因村制宜,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则,以村为单位,综合考虑行政区划、辖区人口等因素,全覆盖设立一、二、三级网格。一级网格长由村委班子成员兼任;二级网格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设立,网格长由村民小组组长担任;在人口较多的二级网格下设立三级网格,网格长由中心户长担任,每个网格按20至30户、70至120人的规模划分,做到不遗漏、不交叉、不重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管理服务体系。中心户长不足的选聘农村党员、人大代表充实。网格长主要负责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掌握社情民意、收集群众诉求、及时反馈信息、化解矛盾纠纷、环境卫生治理、食品安全协管、代办事项等事宜,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

  2.实行服务精细化。依据各户经济收入、家庭结构、利益诉求等情况,将群众划分为放心户(绿户)、关心户(黄户)和连心户(红户),实行绿黄红“三色”管理,进行“在线、一线、热线”服务。即:家庭经济收入持平和超过全村平均水平且连续三年被评为平安家庭的户定为放心户(绿户),村上对其实行等候“在线”服务;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全村平均水平且近两年未被评为平安家庭的定为关心户(黄户),“三线”联系人员定期到户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开展服务;“三留守”人员、残疾人、贫困户和有服刑或刑满释放人员的家庭定为连心户(红户),每户确定一名党员、人大代表或中心户长,实行一对一包抓帮扶,与连心户保持“热线联系”,因户施策、精准服务、帮困解难。

  (三)构建乡村自治平台

  1.建强基层党组织。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发挥村民(代表)大会决策主体作用、村委会执行主体作用和村监委会监督主体作用。聚焦打造坚强有力的基层战斗堡垒,将“三线”人员作为村级干部重要后备力量,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狠抓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强化党建带群建,将工会、团委、妇联等组织作为党组织的有力助手,激发各自团结教育、服务群众作用,全面增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

  2.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按照依法立约、自觉履约、多方监督的要求,结合村情实际,围绕农村生活、邻里家庭、社会治安、公共道德等方面,以村(社区)为单位,组织群众制定村规民约,逐户签订守约承诺,用村规民约引导约束群众。同时,大力开展“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活动,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提炼推广优良家风家训家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文明新风,引领社会风尚。

  3.大力发展经济社会组织。积极建立村级经济发展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级资金互助协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实现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依托龙头企业、现代园区、合作社和能人大户牵引,建立一批农户参与、互助互惠、带动发展为目的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发展一批农村专业协会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群众性社会组织,引导农民自发成立一批志愿者协会、文体协会、老年协会等公益慈善服务组织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四会”组织,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提高群众自治组织化水平。

  4.积极开展民主协商。出台《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制度》,推行“干部说法说政策、群众说事说心声、大事要事民主协商”的“两说一商”工作机制,依托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载体,吸纳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等,广泛开展民主协商。对协商形成的意见,村级党组织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分类交办,特别重要的按照法定程序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表决。对采纳协商意见形成的决策成果及执行情况,公示公开向群众反馈,保障群众对村级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村级事务决策的科学性。

  5.建设高效信息平台。树立“互联网+”理念,高标准建设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开发集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治维稳、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精神文明、便民服务等于一体的“321”乡村治理信息系统、“321”民情在线公众号和手机APP,线上通过公众号实时发布政务服务信息,受理群众诉求,实行分类分级办理;线下通过“三线”人员面对面地常态化向网格内服务管理对象宣传政策法规、搜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做到矛盾不激化、不上交,用“小程序”“小服务”解决“大事情”。

  (四)强化协同推进

  1.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清理整顿村级组织承担的行政事务多、各种检查评比事项多问题,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对交由村级组织承接或协助政府完成的工作事项,实行严格管理和总量控制。从源头上清理规范上级对村级组织的考核评比项目,实行目录清单、审核备案等管理方式。规范村级各种工作台账和各类盖章证明事项。

  2.夯实县镇职能职责。厘清县、镇和职能部门与村级组织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职责和界限,对村级无权承担的法律、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便民服务等事项,明确主责单位,建立权责清单,细化分解,减少村级组织工作压力。整合镇和县级部门派驻镇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工作事项,建立集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统一平台。构建县镇联动、功能集成、反应灵敏、扁平高效的综合指挥体系,着力增强各镇统筹协调能力。对农村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中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实行社会购买服务。

  3.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加强妇联、团支部、残协等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积极发挥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做好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特殊困难群体等重点对象服务工作。大力支持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

  五、工作重点

  1.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党在农村基层的核心领导地位,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定期研究解决乡村治理重大问题制度,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各方面各环节。建强基层党支部,选优配强支部班子,重构乡村组织网络,将各类村级组织法人和“三线”人员队伍作为村党支部的延伸,构建新的网格化组织体系。完善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工作制度,健全运行新机制,落实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制度,认真执行村级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健全村级党组织书记“选拔、培养、教育、管理、考核”全链条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村“两委”换届候选人县级联审机制,坚决把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涉邪教等问题的人清理出村干部队伍。建立健全易地搬迁安置区党组织,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县委政法委、县民政局、各镇)

  2.健全联系服务群众各项制度。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三线”人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制度,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群团工作机制,增强群团组织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群众功能。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资源下沉,服务群众上门。大力推行“智利管理服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智慧乡村、“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推动“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刷脸办”,实现服务全程全时、管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享。(牵头单位:县行政审批局,配合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团县委、各镇)

  3.完善以集体经济为主导、多种经营方式参与的多层经济制度。健全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制度,建立以集体经济为主导,多种经营方式参与的经济体系,确保村集体经济健康壮大。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茶叶、蚕桑、果蔬业、畜牧业和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做优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加快构建“3+X”特色现代农业体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探索农业生产型、乡村旅游型、联合发展型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管理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体系,建立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引导机制。(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乡村振兴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文旅广电局、各镇)

  4.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四个不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机制。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健全推行“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依托“镇园产业联盟”,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健全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138”机制。注重解决低保群众和困难群众实际问题,加大医疗救助力度,落实各项兜底保障制度。强化产业支撑、稳定增收的造血功能,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机制。(牵头单位:县乡村振兴局,配合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医保局、各镇)

  5.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保障机制,优化农村文化资源配置,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群众培训、学习制度,利用农村夜校、远程教育点等农村培训资源,定期组织群众学习法律、技能、文化,不断提高群众综合素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积极开展“志智双扶”试点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321”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大力推广优良家风家训,以“沈氏家训”为标杆,加大优秀家风家训征集推广力度,以家风带村风淳民风。(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文旅广电局、县乡村振兴局、各镇)

  6.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全面落实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计划,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及绿色村庄创建,建立农村乱搭乱建、乱扔乱倒、乱贴乱画“三乱”整治和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制度机制,全面推行“门前三包”“室内三净”制度,努力实现庭院美化、村庄净化。(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汉阴分局,配合单位:县卫健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县林业局、各镇)

  7.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完善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制度机制,织密社会治安网络。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坚持实行“一村一政法干警”制度,为群众提供及时高效的法律服务。实施“破小案、暖民心”工程,依法严厉打击“盗抢骗”等侵财类犯罪。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牵头单位:县委政法委,配合单位: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各镇)

  8.健全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制度。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监委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经济组织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六位一体”村民自治体系。健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组织负责人的机制,着力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按照依法立约、自觉履约、多方监督的要求,组织群众制定实用管用的村规民约,逐户签订守约承诺,用村规民约引导约束群众。完善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全面推行“干部说法说政策、群众说事说心声、大事要事民主协商”的“两说一商”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有效通达社情民意、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矛盾纠纷,激发自治活力。(牵头单位:县民政局,配合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政法委、县人大办、各镇)

  9.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大力推行“县级领导联镇、部门联村、干部联户、强村联弱村、驻地村联新建社区;村财镇审管资金、监委监督管权力、综合执法管行为;便民服务、法治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文化服务、智慧化服务”的“535”工作机制,凝聚各方力量,促进“321”乡村治理模式健康、高效运行。探索建立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引导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在“321”乡村治理模式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制度,形成群众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上级部门监督和会计核算监督、审计监督等全程实时、多方联网的监督体系,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健全完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长效工作机制,为乡村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持。(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县纪委监委、县委政法委、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各行政执法单位、县行政审批局、县文旅广电局、各镇)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组织、宣传、政法、司法、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乡村治理工作的重大事项,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统筹协调推进。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涉及各个层级、多个部门,要建立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县委农办要牵头抓总,加强统筹协调,做好重点任务的督促落实,其他部门要各司其职,强化政策、资源和力量配备,加强工作指导、协同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夯实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根基,乡村振兴才有发展的内核动力。各镇把推行“321”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与基层组织建设、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便民服务代办制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科学整合利用,确保各项工作协同推进。

  (三)严格考核奖惩。县委将把推行“321”乡村治理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与贯彻落实“三项机制”有效结合,根据试点任务落实情况严格兑现奖惩。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将联合县乡村治理工作专班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联合督查,加大督查指导力度,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微信、微博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乡村治理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成效,挖掘、梳理、提炼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