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民互动>政协委员提案

政协委员提案

关于加强我县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

名称 关于加强我县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
办理部门 县乡村振兴局 处理状态 已办结
签发人 李超 签发日期 2023-08-02 发布日期 2023-08-03 类别 A
正文
  马贤武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县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的提案”。
回复

  一、基本情况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局根据自身实际,在产业振兴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开创了许多新模式,涌现出许多产业振兴亮点样板,明确发展思路。一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二是紧紧围绕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牢牢抓住产业兴旺根本,技术服务创新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经营主体、庭院经济主体、防返贫监测户镶嵌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建立起稳定长效的增收机制;三是根据中省市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结合本县实际,2021、2022年先后出台了《汉阴县农业(富硒)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庭院经济发展工作的通知》《现代农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和星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奖补办法的通知》等扶持政策,通过广泛宣传,年组织宣传培训1.2万人次,印发宣传资料2万份,提高了政策的知晓率,充分调动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各界参与产业,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四是人才振兴促发展,在人才引进方面,我县多措并举。根据乡村发展的需求和重点产业的要求,制定具体的人才引进计划。明确所需的专业领域、技能和经验背景,以便有针对性地引进合适的人才。扩大宣传和推广,积极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展示乡村地区的发展潜力和机会,吸引更多人才关注和参与。利用多种渠道,包括媒体、网络和专业人才招聘平台,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机会和优势。建立人才引进渠道,与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他们的人才资源和渠道,引进适合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孵化和创业支持平台,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和平台。同时建立人才孵化器、创业基地或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资金支持、技术咨询等服务,帮助人才在乡村地区实现创业梦想;五是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按照陕西省乡村振兴局印发《陕西省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以五个专项行动为抓手,以四项工作机制为保障,动员引导全省各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推动社会组织践行社会责任,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帮扶合作机制,搭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对接平台,建设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库,推动资源、项目、人才向脱贫群众倾斜;六是合作共赢促振兴,结合我县实际,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紧紧围绕“三个一”林果等主导产业为抓手,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有力促进了全县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七是政策扶持促振兴,重点聚焦各级衔接资金,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及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入库项目中产业发展类项目占比要达到65%以上。按照产业发展类项目。重点扶持在生产项目、加工流通项目、产业配套设施项目、产业服务支撑项目、金融保险配套项目、高质量庭院经济项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重点支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林草基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光伏电站建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手工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进生产加工技术,购买技术服务,水、电、路、网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加工、仓储、物流、冷藏保鲜等产业配套设施,标准化生产、加工、储运基地,品牌打造和产销对接,智慧农业,人才培养等;用于脱贫户、监测户产业奖补;小额贷款贴息、互助协会贷款贴息、新型经营主体贷款贴息等。

  截至目前,全县茶园面积8.55万亩,总产2500吨,产值8亿元;蚕桑2.65万亩,年养蚕10283张,蚕茧514吨,蚕茧产值2400万元;猕猴桃3.2万亩,标准化种植1.91万亩,年产2100吨,产值2300万元;富硒粮油面积达50.75万亩,蔬菜13.8万亩,年出栏生猪26.5万头、牛出栏2.8万头、羊出栏4.5万只、活家禽出栏110万只,肉类总产量2.5万吨,禽蛋产量0.26万吨。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5000余亩,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12420亩,水产品产量6248吨,渔业产值达1.06亿元。建设庭院经济示范村82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5家、家庭农场9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6家、“三个一”产业专业合作社137家、农业产业园区118家。2022年实现线上销售近4亿元,其中农副产品1.75亿元。

  二、亮点工作

  (一)消费帮扶助推产业振兴。近年来,汉阴县坚持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目标,以消费帮扶为抓手,强化统筹协调、加强供需对接、搭建助销平台,近3年来,全县累计消费帮扶近6亿元,在助推产业振兴、助力群众增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做优产品质量,强化互利共赢。为141个村配备产业发展指导员291名,开展培训3000余人次,指导镇村因地制宜发展富硒粮油、猕猴桃、茶叶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产品生产由“单打独斗”“五花八门”向“抱团发展”“规模经营”转变。出台《汉阴县扶贫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组织开展扶贫产品认定和审核,做到应推尽推、应认尽认。并着力培育出“天宝贡茗”茶叶、“汉阴猕猴桃”“本山蜂业”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全县认证通过绿色食品1个、富硒食品12个和有机产品6个。依托有效市场,拓宽供销渠道。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订单农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二)探索发展促振兴。把中省市帮扶部门把产业合作作为帮扶工作的重点来抓,扭住发展产业这个“牛鼻子”发挥企业善经营、强管理优势,做好做实产业项目。陕煤集团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共同出资入股,建成富硒功能蔬菜基地,带动帮扶村及周边1000余亩土地加入种植,实现脱贫户每年实现稳定增收。 积极探索“公司+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有效地将政府、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进行了“绑定”。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和村集体的利益。去年以来,全县通过红星米业、新鑫米业、星琪食品有限公司等596个经营主体销售脱贫群众农副产品1.2亿元,带动2.25万农户实现增收。35家经营主体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78份,金额达6500余万元。真正做到企业增收农户受益。

  (三)强化联农带农机制。一是通过持续奖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发展,增强经营主体产业发展的信心,提升产业发展活力,促进全县已建成的猕猴桃、茶叶、桑园产业园尽早尽快见效。二是挖掘产业发展活力。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大力推行套种(套养)、复种、反租倒包、社企联营或独营等方式,探索创新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夯实产业基础、强化产业管护、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为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奠定基础。三是强化就业创业,提高工资性收入。积极落实就业政策,优化就业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持续发展社区工厂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增加公益性岗位,提高工资性收入。四是强化政策落实,提高补助性收入。及时兑付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一次性种粮补贴、产业发展奖补等政策,促进低收入家庭收入不减,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增加。五是强化项目建设,提高发展动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并要求项目施工单位优先使用当地农民工就地就近务工,提高务工群众工资性收入。同时,衔接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在项目包装、项目申报、项目下达时,加大对以工代赈类项目的支持,提升群众发展动能,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2020年以来、我局乡村振兴工作连续3年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为优秀等次,2020年省级考核评估综合评价获得“好”等次;2021年顺利迎接国家巩固衔接综合核查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考核,取得优异成绩,2021年省级考核评估综合评价获得“好”等次;获评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四法四解”模式、消费帮扶工作在全国作经验交流,“三联”工作机制获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师徒帮带机制受到省市主要领导批示,并在全省定点帮扶和驻村帮扶工作现场推进会作经验交流,“师徒帮带提升驻村帮扶能力”“三线两化一平台,助推乡村振兴开新局”2项经验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2022年省级考核评估综合评价获得优秀等次,全市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获得“优秀等次”,衔接资金绩效总体评价为“A”等次;2023年4月,汉阴县“四法四解”管好扶贫项目资产获首批全国乡村振兴赋能计划之人才振兴典型案例。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局将从示范引领充分调研本地农业产业发展优势的前提上,结合市场需求,补齐自身短板,选择最优发展模式,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拓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基础。一是依托农业(富硒)产业发展奖补办法,持续加大对发展特色产业的带农益农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在项目、资金、信贷扶持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鼓励经营主体吸收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采取合作经营、投资入股等多种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发展、实现双赢”的产业发展机制,通过撬动社会资本实现产业发展壮大的目标。二是坚持多元化发展方向。以做大做强茶叶、蚕桑、猕猴桃产业为核心目标,持续坚持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方向,通过延伸产业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采取套种马铃薯、豆类等短期见效的品种以及推广林下养殖技术,以短养长,确保土地增值增效。三是助推“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结合三柳田园综合体、盘龙桃花谷、凤堰民宿联合推出“周末哪儿去,汉阴有乡愁”农旅融合扶贫示范项目,为汉阴县持续深入推进四季旅游和全域旅游打造出新亮点。四是优化产业促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只有把产业发展好了,才有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进一步积极探索牢固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各方热情。结合“公司+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有效地将政府、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进行了“绑定”。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和村集体的利益。五是统筹整合全县技术人才队伍,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加大新品种培育、高效生态种植、开发衍生产品,全力推进汉阴县茶叶、蚕桑、猕猴桃等产业发展。以建立乡土人才队伍为目标,大力推进特色产业所需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六是加强农业品牌创建。加强“人文汉阴”“汉阴猕猴桃”等区域公共品牌推广,推动公共品牌成为地方特色、靓丽名片。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积极创建企业品牌,申报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培育提升产品品牌农业产业品牌,强化资源保护利用,让乡村产业成为撬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金杠杆”。

  感谢你们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