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镇:听民意 破难题 办实事
汉阴县职教中心迁建项目如火如荼,西坛棚户区改造项目稳步推进,中堰村智能温室大棚项目投产达效……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实,一个个惠民项目落地,持续激发着党员干部和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今年以来,汉阴县城关镇人大主席团紧紧围绕“三个年”活动主题,聚焦高质量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作风能力提升,着眼群众关切和民生保障,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作为,聚力推动惠及群众的民生实事落实落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距离县城10余公里的高家岭,汉阴县职教中心迁建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施工。该项目于2023年9月开工,目前,一期工程建设已全面进入施工阶段。为协同推进教育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水平高质量发展,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深入一线走访调研,齐心攻坚克难,为加快项目进度创造条件,并指导项目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确保项目保质保量按时竣工。该校区建成后,将满足汉阴县辖区适龄人口技能培训需求,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位于汉阴县城乡结合部的中堰村六组,荒地面积大,闲置劳动力多,人均收入低,严重影响全村整体经济发展。作为镇人大代表的邓超提议,合理利用荒地资源整地建园,打造休闲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农耕文化产业园,不仅能改善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也可为辖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和增收渠道。经人大代表联络站征集民意,群众对建设产业园全力支持。
签约、开工、投产,惠及民生的项目说干就干。一个由千亩特色林果产业、现代化智慧蔬菜大棚、垂钓中心等农旅融合的中堰村笃敬产业园热火朝天地推进建设,镇人大全程跟踪项目进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经过半年的努力,昔日沉睡的荒地焕发了生机,集“核心产业区、核心功能区、温室大棚区、农耕文化区”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落户中堰村,产业覆盖5个村民小组,提供200余就业岗位,带动人均增收2000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9600元,“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写在中堰村群众的脸上。
今年五月,镇人大代表张鹏到长窖村八组走访,梧桐沟河道两岸的村民反映,梧桐沟河道没有桥,多年来,八组、九组的村民采用搭过河石的方式通行,遇到汛期河水暴涨,大家就得绕一里多路,眼看着直线距离两分钟就能通行到目的地,非得绕上半个小时。建一个便民桥,成了栖居当地村民的最大期盼。
在代表张鹏的提议下,镇党委政府把解决梧桐沟河道两岸180余户群众出行,方便80余亩农田机械收割的问题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通过筹措资金,立项建设,一座长8米、宽4米、高2.5米的便民桥架在了梧桐沟河道,群众交口称赞。
“桥马上就修好了,以后过河安全了,尤其是大雨天气,不用再趟河水了。”家住汉阴县城关镇长窖村八组的村民刘兴贵看到梧桐沟河道便民桥即将竣工,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长乐社区是汉阴县城关镇新成立的社区,常住人口超过5000人,今年年初,镇人大调研组到长乐社区开展基层社会治理调研时,辖区居民向调研组反映,社区应尽快建好社区卫生室,解决“就近看病”的问题。
“群众就医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卫生室是距离群众最近、服务群众最直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服务载体,要抓紧推进卫生室建设,满足居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镇人大调研组迅速向群众的期盼反馈给镇政府,在镇政府、县卫健局的协同推进下,一个功能完备的标准化卫生室设立在长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边。
“五室”分设,基本医疗设备和药品齐全,社区医生坐诊,开通门诊医保直接结算服务,实现了小病小痛家门口就诊,社区居民的健康幸福,得到了真切的保障。“有了社区卫生室,感冒头痛不用再跑到县医院去看了,常见病这里都能治,很方便。”提起卫生室的作用,居民群众满满的幸福感。
畅通民主渠道,推动民生实事。今年以来,汉阴县城关镇人大始终把辖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作为人大工作的重点,用实干精神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努力当好群众的贴心人。截至目前,全镇人大代表走访选民群众1816次,收集意见建议163条,解决群众身边微小事75件,充分发挥了人大监督职能和代表主体作用,为推动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