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瓶颈开新局 打造安康千亿富硒产业集群
安康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区之一,81.87%的土壤硒含量达到中硒以上水平,被誉为“中国硒谷”。围绕打造千亿富硒产业集群,安康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链式思维、开放发展,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行动突进持续攻坚破难,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聚力推进“标准化”建设、深化“农文旅”融合、做实“土特产”文章、提速“集群化”发展,全力推动富硒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坚定不移走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之路,着力打造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先行样板区。
一、以思想突围凝聚共识,坚定做大做强富硒产业信心
(一)明了产业基础。近年来,安康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发展硒产业重要指示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思路,坚持把富硒产业作为培育生态友好型首位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富民产业和支撑高质量发展主导产业来抓,颁布实施《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相继出台《安康市富硒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安康市富硒(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持续聚焦富硒茶、饮用水、魔芋、生猪、渔业和核桃等六大特色产业,狠抓科研支撑、基地建设、标准设立和品牌打造,全产业链推进富硒产业发展,累计创建现代(富硒)农业园区1708个,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87家、市级200家;建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富硒食品工业集中区2个、工业加工园15个,发展富硒食品规模企业262家,初步形成“一产奠基、二产支撑、三产引领”发展格局。2020年安康入选“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十佳地区”,富硒产业综合产值由2016年的35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720亿元,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支撑高质量发展、提升安康影响力的支柱产业。
(二)正视问题短板。虽然近年安康富硒产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尤其是标准化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富硒产业加快发展的最大瓶颈。一方面,受土壤硒含量不均、农作物聚硒能力差异、生产加工过程中硒流失等因素影响,因原材料硒含量不稳定,增加了工业化富硒产品达标难度。另一方面,富硒产品国家标准目前仅有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T22499-2008《富硒稻谷》;地方标准也不统一,现有的标准执行力度不够,配套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少,无法满足企业标准化生产需求。科学利用硒资源、大力开发硒产品、加快发展硒产业,标准化建设至关重要、迫在眉睫,既不能人云亦云、随意泛化、含混不清,也不能自说自话、随意贴标、自砸招牌。安康市把2023年确定为“富硒产业标准化建设年”,就是以主题教育和“三个年”活动为契机,聚焦问题、不务虚功、真抓实干,进一步树牢品牌意识、筑牢标准体系、把牢产品质量、守牢安全底线,突破一个个堵点、难点,加快健全富硒产业标准体系,以标准化建设引领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品品质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坚定发展信心。天然硒资源是安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特资源,也是无法复制的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发展富硒产业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硒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劲动力。2020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将发展富硒产业纳入全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明确将富硒食品产业作为全省23条重点产业链之一进行培育,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安康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重点发展富硒产品、生态旅游、新型材料等产业”。这都为安康加快把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强力支持。为此,必须坚持把做大做强富硒产业作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现实路径,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紧握拳头、破难攻坚,深入实施“富硒+”战略,以实施链长制为抓手,以标准化建设为着力点,眼睛向外抢占市场高地,眼睛向内挖掘资源潜力,积极研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积聚新优势,不断提升富硒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擦亮“中国硒谷”名片,坚定不移把富硒产业打造成促进群众增收的富民产业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立市之业,努力把安康打造成为全国“硒资源变硒产业”先行示范区。
二、以重点突破筑基赋能,引领推动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盘清资源家底。充分利用土壤硒资源普查结果,建成硒资源库和大数据平台,并启动保护地勘测划定工作。对全市产业基地、经营主体(产业园区、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进行全覆盖摸排,对土壤、水及产品进行检测分析,认定符合条件的种养殖园区、企业和产品,相应绘制产业图谱、建立名录库,健全完善富硒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真正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数据准,为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强化科研支撑。加强硒资源保护利用,优化资源供给,强化科研应用,推动标准化种养、标准化加工、标准化生产。加大核心技术应用研究,支持科研机构与富硒产业加工、经营企业深度合作,聚焦全市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加强富硒有机肥料、富硒有机饲料等科技研发、生产供应和推广应用,实现种植养殖业硒含量稳定达标。加大堇叶碎米荠、西兰花、甘蓝、大豆等高聚硒生物资源基地建设力度,依托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等“国字号”科研机构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创新团队和现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作用,深化高聚硒生物资源、高聚硒技术和提高有机硒含量及其保存率等方面应用研究,推进陕西省富硒食品创新中心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打造富硒产业科研高地。密切与境内外科研机构合作,深化硒与临床医学、病理学以及康养等方面的科研创新,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通。
(三)推进标准管理。充分发挥陕西省富硒标委会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硒含量指标、种养技术规程及相关检测方法标准体系,大力开展标准化富硒技术集成与示范,抓紧完成标准化富硒技术规程(草案)制定,推动纳入富硒产业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推动富硒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加快富硒产品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及国家富硒标准和特色产业行业标准制定,积极争取国家富硒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落户安康。从统计、宣传、生产、加工、营销等全链条严格标准把关,重视和加强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质量管控。建立完善的高聚硒生物(特别是堇叶碎米荠和富硒藻类)硒蛋白、硒多肽、硒多糖和硒黄酮提取工艺,保障有机硒来源供应和硒产品稳定达标。加强硒产品贴标认证工作,严格贴标管理,提高安康硒产品辨识度、认可度和美誉度。
(四)育强市场主体。强化投行思维、链式思维、增量思维、闭环思维,加大富硒产业经营主体特别是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培育,突出“扶优、扶强、扶大”,聚力引进培育3~5个集供应链、产品链、创新链于一体的“链主”企业,引领带动富硒产业做大做强。支持市级以上农业园区通过增硒稳硒技术或手段,建设标准化富硒产业示范园;支持富硒(食品)产业链链主企业补链延链强链,推动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培育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有情怀、重实干、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队伍。健全完善市场主体与农户利益链接机制,加快建设集研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品牌运营于一体的现代富硒产业集群,推动富硒产业向集群化、品牌化、高端化迈进,构建支撑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
(五)突出链式集群。紧扣千亿产业集群建设目标,围绕产业链短板及薄弱环节,精心谋划富硒产业全产业链重点项目,力争纳入全省富硒食品产业链提升行动方案,以高质量产业项目建设支撑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培育壮大富硒产业集群为重点,围绕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猪肉、富硒鱼、富硒核桃六大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攻克关键技术、补齐功能弱项、做强“链主”企业、提升基础能力、优化产业生态,实现硒对全产业链的深度赋能。鼓励市场经营主体依托富硒产业园区、加工基地开展研学、旅游、观光等活动,增强富硒产品消费体验,推动硒旅、硒养深度融合,聚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配置优化、设施装备先进、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六)加强品牌营销。围绕巩固拓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和全国名特优新高品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市创建成果,深入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加强硒科研、建立硒标准、明确硒标识、丰富硒产品,大力推进富硒有机食品品牌提升行动,坚持“四统一”(即统一产品、统一商标、统一品牌、统一宣传),重点聚焦“六大特色产业”,力争每项产业打造一个引领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在现有成熟产品中,精心比选有一定规模、质量稳定、消费者接受程度高的产品,聚力打造成“拳头产品”;持续加强安康富硒茶公用品牌建设,逐步统一富硒魔芋、富硒水、富硒猪肉、富硒鱼、富硒核桃品牌,大力培育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单品冠军”。积极探索融入秦创原机制,引导富硒食品重点企业入驻秦创原安康飞地孵化园,借智借力推进产业提质升级。推动国硒谷公司规范运营,顺利通过陕西省富硒食品制创中心项目验收,聚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精心办好“安康硒博会”“硒水鉴茶大赛”“富硒美食节”以及面向缺硒地区、大中城市的品牌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升“中国硒谷”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以行动突进实干担当,激活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动力
(一)强化统筹。充分发挥市富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工作统筹,定期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建立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按照“一名市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支专家团队、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工作模式,健全富硒(食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完善市富硒产业发展办公室职能职责,充分发挥其牵头抓总和规划指导作用,强化横向协作和纵向联动,统筹推进工作落实。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富硒产业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作用,抓好日常工作,做好上下衔接。健全联席会议、定期调度、信息共享、督查考核等制度,集中资源力量,加强统筹调度,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加大投入。市、县两级把富硒产业发展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用好巩固衔接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中省财政巩固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切实加大对富硒产业发展的投入支持。组建富硒产业项目谋划专班,全产业链谋划策划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中省盘子,以高质量项目保障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富硒有机食品品牌提升、航母园区打造、龙头企业培育、联农带农机制完善,将富硒产业纳入重点产业奖补范围持续奖励扶持。用足用好惠农强企、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等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完善金融投入机制,支持创新商业保险产品,建立市级富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机制,更好支持产业发展。
(三)严督实导。把富硒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衔接特色产业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体系。以链长制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完善督查考核制度和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富硒产业链工作专班联系县(市、区)结对包联链主企业制度,定期开展富硒产业重点项目和链主企业对接活动,逐一梳理企业困难和问题,实行一企一策一清单,点对点解决实际问题。围绕责任落实、项目谋划推进、标准化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科研创新、品牌打造、资金支持等重点任务,加大督导检查和考核通报力度,对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的给予表扬激励,对落实不力、进展缓慢的予以约谈通报。
(四)大抓宣传。积极推动将《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纳入“八五”普法重点内容,做到依法保护、依法利用、依法管理硒资源。围绕创响“中国硒谷、生态安康”金色名片,重点打造涉硒市域公用品牌,不断扩大品牌核心影响力。通过举办或参加富硒产品推介会、博览会等活动,普及硒知识、宣传硒文化、推介硒产品,讲好“中国硒谷”故事,让硒产品进入千家万户,逐渐成为一种健康时尚的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真正让硒这一宝贵资源更好造福人类健康,助力安康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安康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