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再出发——汉阴县国企改革工作纪实
汉阴县新型建材聚集区、富硒食品聚集区、凤堰古梯田云海旅宿、陕西银牛智能生物干燥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充电驿站和充电桩建设项目……一大批重点项目启动开工建设、标志性品牌服务不断“出圈”的背后,是汉阴县国企创新改革、茁壮成长的发展历程与生动实践。
近年来,汉阴县国企改革以打造“第二财政”为目标,按照“1633”工作思路(实现一个目标、深耕六大业务板块、实施三大行动、强化三项保障),紧扣全县“五大产业链”持续发力。随着一批体制机制障碍被有力破除,一系列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国有企业运行效率显著提升,布局结构明显优化。截至今年6月份,汉阴县县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50亿元,县属国企实现利税3052万元,占总税收收入的16.51%,同比增长50.64%。今年1至6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228万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377万元,国有企业完成1260万元,占税收收入的19.76%,同比增长123.8%,近三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4.71亿元,缴纳税费6978万元。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与汉阴县实施的国企改革息息相关。
以“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气魄,持续优化国资布局
一直以来,但凡国企改革,都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难点之一是改革阻力大,因为牵涉方方面面的利益;二是重组整合难。国企重组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平衡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这都是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但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宁可得罪人也要去改?“一是中省市有政策要求;二是部分国企已不适应新时代和新发展环境,很难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部分国企自身生存都已艰难。”汉阴县公共资产经办中心主任尹路介绍。
彼时,汉阴县拥有国企23家,但总资产只有20多亿元,净资产仅有3.9亿元,小企业资产只有两三千万元,管理落后、职责交叉、同质竞争、负债率高、融资能力差……
“以前这些企业主要完成政府的一些规定工作,市场化程度不高,运转不灵活,市场竞争力也不强。同时还存在部分企业业务板块交叉重合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这是老国企带给尹路的直观印象。
改革重组势在必行,但改革绝不是简单的“1+1”,如何破解难点、消除痛点、打通堵点,这道题并不好作答。汉阴县作为国企改革的先行者,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
2019年开始,汉阴县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实施国企优化重组,持续优化国资布局。按照“退出注销一批、重组整合一批、保留运行一批”的思路,先后组建汉阴县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汉阴县乡村振兴集团有限公司,构建起“2+N”的国企架构。
按照“1633”工作思路,不断强化国有资本以投促引、以投促产、以投促创功能,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向新能源、大健康、科技化方向转型,紧扣全县“五大产业链”,目前已形成园区经济、城市管理、文旅交通、产业功能、乡村振兴、新型能源六大经济板块。
陕西银牛智能生物干燥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智能化生物干燥设备生产项目,累计实现产值3426万元,汉阴县社会治理智能科技公司321数字产品远销省内外,汉阴县城建公司、汉阴县交投公司实施充电驿站和充电桩建设项目,已完成全县8个点127个充电桩建设,日均充电量超过3000千瓦时等等……一组组数据的背后,都透露着汉阴县国企改革背后的艰辛与成果。截至目前,汉阴国企已累计培育规上企业7家、链主企业4家。
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逐步提升监管效能
破除制度“藩篱”,激活“一池春水”。如果将汉阴县国资改革比作一场大考,如今汉阴县国资国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积极推动国资国企领域发生转折性变化。
“现在能取得这样瞩目的成绩,都得益于县委、县政府探索出的‘严管’与‘优服’相结合的监管模式。”这是国企改革后汉阴县财政局局长李鹏的切身体会。
整合结束后,如何保证国企高效运转?国企运营应如何监管?这又成了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们改革走在前,监管难度非常大,难度肯定有。”李鹏介绍,“只有履行好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企业出资人职责、负责抓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让企业决策、经营、风险防控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才能避免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高位推动。为此,汉阴县成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县属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项破解企业承接资源、资产、项目等方面的堵点难点问题,帮助消除企业发展瓶颈壁垒,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为指导国企科学、高效、规范运转,汉阴县先后出台《汉阴县县属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监管办法》《汉阴县县属国有企业员工管理办法》《汉阴县县属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汉阴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等18项务实管用制度,严格规范企业融资、担保、招聘事项决策程序,建立重大事项报备制度,加强债务风险防控,确保县属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健康发展。
既要严管,更要优服。本着让国企有活力、有朝气的长久发展,在严加约束的同时,更要“放权”优服,改变往日国企考核一体化指标,建立更加科学、更符合汉阴实际的国企考核标准。汉阴县委、县政府按照企业的功能、定位、作用和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等特点,围绕年度利润总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和企业营收等核心指标,探索更加科学的“业绩指标申报—目标任务下达—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运用”闭环监管管理机制。
“2023年发投公司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8亿元,资产总额3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6亿元,利润总额实现扭亏为盈,与上年同比增长160%。”汉阴县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毋勇介绍。改革后的汉阴国企发展成效显著,面对经济发展巨大压力,汉阴县国企发挥“稳定器”“压舱石”作用,不但实现了自身发展,也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大放异彩。
以“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的担当,不断彰显国企精神
长路漫漫,唯有改革者进创新者强。而改革创新没有捷径,只有在高质量发展引领下,持之以恒“深蹲助跑”,才能实现新的“起飞跳跃”。
汉阴县通过国企改革和重组攻坚,在打造现代企业制度体系、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改革而兴、改革图强的重组路径,增强了国企服务汉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韧劲。
改革后的国企在汉阴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支撑、战略引导和民生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数据最有说服力:汉阴县县属国企累计完成招商引资2.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58亿元。三年来累计为159户企业提供189笔5.39亿元财信担保贷款,发放还贷周转金25笔9362万元,帮助企业顺利倒贷1.37亿元,为全县6家企业发放纾困基金12笔2696万元。2023年通过国企带镇村发展模式帮助完成10个镇89个村共计分红343万元,带动了1432名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人均增收2863元,带动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
跨越式发展的背后,则是改革效应的不断释放。提及改革后的实践成果,尹路难掩激动地说:“改革后的国企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高强度发挥融资功能、高效能服务乡村振兴。”
改革重组并实体化运作后,汉阴国企在市场上一次次高调亮相,展现新气象、新举措、新成绩。
6月26日,由汉阴县城建公司培育改造的汉阴县新都荟商业广场正式开业,成为全县首个集购物、酒店、休闲、餐饮、娱乐、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这是继汉阴县老体育场改造后,县属国企实施的又一民生工程,更是彰显了国企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如果说汉阴县新都荟商业广场建设是汉阴县国企的大手笔,前段时间完成的凤堰古梯田云海旅宿改造升级,则是提升汉阴县旅游品质的又一神来之笔。
“在此之前,游客到凤堰古梯田游玩时只能单一地看梯田,发展面临很大瓶颈。”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馆长兰宗说,“后来汉阴县两山公司以全县旅游开发为重点,着力打造凤堰古梯田文旅综合提升、凤堰古梯田云海旅宿改造,现在一年游客接待量达60万人次。”
船到中流浪更急,深水行舟不送篙。今天的汉阴国企奋进的脚步愈发铿锵,拼搏的精神更加昂扬。
“国有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压舱石’,在服务保障汉阴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的攻坚之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以深化国企改革为动力,围绕县域经济、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营效益,为加快建设锦绣汉阴贡献更多力量。”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