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民互动>政协委员提案

政协委员提案

关于加强县域家庭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提案

名称 关于加强县域家庭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提案
办理部门 县教体局 处理状态 已办结
签发人 吴路平 签发日期 2024-07-15 发布日期 2024-07-22 类别 A
正文        李锋委员:加强县域家庭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提案。
回复

一、基本情况

我局始终将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工作重点,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心理健康和家长学校建设指导中心,出台《汉阴县中小学家长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建立“3+1+N家校共育工作机制”,即:紧扣教师、家长、学生三大主体构建家校共育新机制,成立1个家长学校建设指导中心,建立N个家长学校,家校共育走进N个家庭。通过“四个3”工作措施,即建好三支队伍、建好三个阵地、实施三大行动、开展三大活动助推工作开展。

二、具体做法

(一)建好三支队伍。一是组建家校社共育领导机构和管理团队。成立汉阴县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工程领导小组,推动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教育系统统筹、部门单位联动、专家团队引领、学校校长主抓、试点先行示范、家长全员参与、城乡全面覆盖”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管理体系。二是组建汉阴县家庭教育讲师团队。通过借助外力、严格甄选、规范管理等,组建包括校内优秀教师、校外资深专家、优秀家长代表等在内的县、校、社区三级中小学家庭教育讲师团。三是组建家长委员会和社区家长志愿者服务团队。构建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网络,把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订工作章程,完善例会、对口联系等制度。组建社区家长志愿服务团队,志愿服务队要主动积极参与学校部分管理或教育实践服务,推动家校双方达成共识,形成育人合力。

(二)健全三个阵地。一是建好校内家长学校。规范阵地建设,继续推进家校社共育10所试点校建设,推动所有基层学校按省级标准建立校内家长学校。努力建设校长线上“会客厅”,以直接对话的形式为家长提供专家指导和咨询服务,引导广大家长做智慧父母。二是用好网上家长学校。建设汉阴县家庭教育学习智库,开通家长课堂、德育教育、生理心理健康、家长图书馆等栏目,帮助家长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三是协助建好社区家长学校。积极指导全县中小学与所在社区紧密联系,协助完善社区家长学校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家长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

(三)实施三大行动。一是示范创建行动。创建汉阴县中小学“家长学校示范校”6所,扎实开展家长学校网络课程学习。力争示范校教师和家长参加学习的普及率达到100%。对家长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实行积分管理,建立检查考评机制,实行每周一通报,每月一评比,每期一推介。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创建“全国家校社共育优秀实践区”。二是培训提升行动。加大家庭教育讲师团队建设培训,对象为各基层学校讲师团成员。家校社协同育人管理干部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对象为各基层学校分管副校长、政教主任、试点学校网络管理员。全县中小学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培训。三是常态化开展好关爱护心行动。摸清孤儿、单亲学生、残疾学生、贫困学生、留守学生等五种家庭结构的学生底数,2024年全县留守学生10249人,女生人数5106人,残疾儿童人数235人。县教体局每学年开展一次全员心理健康普查,落实日常健康监护督导责任,建立动态数据信息库。各学校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动态跟踪、分类施策,按照“评估全覆盖、服务全方位、宣教多维度、活动多载体、辅导一对一”的工作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四)开展三大活动。一是开展百千万联合帮扶活动。开展百场家校社协同育人知识讲座“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活动,千名干部帮扶万名留守儿童,让万个学生家庭受益。二是成立家庭教育宣讲团。加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普法宣传活动,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家长,以多种方式进行宣讲,提升家长群体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三是开展“五个一”共育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留守儿童特别是困难家庭留守儿童共育行动,即一周安排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一次亲情对话;一月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疏导;一季度对所帮扶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家访;一学期与留守儿童进行一次户外活动;一年给留守儿童过一次集体生日,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架起爱的桥梁。四是开展“家长节”树模活动。开展“家校社共育五大主题评优树模”活动。即组织县域教师、优秀家长代表参加家校社共育与家庭教育讲师“金牌奖”选拔、好家长评选、家庭教育情景剧展演、“一封家书”“家长成长报告团”“汉阴好家长”MV征集等五大主题教育活动。五是加强与各镇各部门的衔接沟通,报告学生部分家长未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的情况至相关部门,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并适时公布典型案例,强化震慑效应,提高家长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的意识。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全面提升域内家校共育能力”为目标,大力实施家校共育专业引领工程,全面推进汉阴县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工程常态化开展。

最后,感谢您对我县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