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汉阴75年

索引号: xzfgzbmzfb-GK-2024-4228 发布日期: 2024-09-30 23:29
来源: 汉阴融媒
内容概述: 数说75年丨你好,这里是汉阴
政策解读:
  • 图片解读丨数说汉阴75年
  • 分享:

    从1949-2024,历经75年峥嵘岁月,一幅“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美画卷,正在这座“锦绣之城”徐徐展开......让我们跟随数字的脚步,讲述汉阴75年来的壮丽篇章。

    一、经济总量大步跨越。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有588.66万元(其中农业占93%),1978年全县生产总值3919万元;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亿元,达到1.16亿元;2005年生产总值突破10亿元,达到11.21亿元;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7.67亿元;经济总量从1949年到跨越亿元用了39年,从1亿到10亿的跨越用了17年时间,从10亿到100亿的跨越仅用了13年时间。2023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14.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48213元。

    二、财政实力持续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财政收入以农业税、工商税、企业上缴利润为主,1968年,农业税占财政收入比重高达74.8%。历经75年,财政收入结构转变为以增值税、契税、企业所得税为主。1953年,汉阴财政总收入仅9.96万元,1958年达到126.72万元,1991年达到1125.6万元,2008年达到1.06亿元。2023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61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亿元。税收占比为6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9.1亿元。民生支出25.24亿元,民生支出占比达86.8%。

    三、农业基础地位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汉阴农业处于“靠天吃饭”,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经济结构单一。1949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84%,其中粮食产值占71.1%,农业总产值仅546万元,粮食总产量29730吨,每亩平均单产59公斤。改革开放后,全县不断改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农产品产量显著增长,极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1978年,汉阴县完成农业总产值3979万元,粮食总产量7.17万吨,油料产量达到1.51万吨,蔬菜面积1.62万亩。202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42亿元,同比增长2.4%,粮食产量  9.36万吨,油料总产量 2.72万吨,蔬菜产量23.15万吨。

    四、工业经济从无到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汉阴工业经济仅有造纸、油坊、手工丝绢等几处小作坊。20世纪50、60年代,年平均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6.1%、9.4%。70年代,开展“工业学大庆”、兴办五小(小农机厂、小水泥厂、小煤窑、小钢铁厂、小水电站)工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批国有、集体、乡镇企业应运而生,计量器厂、化工厂、丝织厂成为当时的骨干企业。步入20世纪后,汉阴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以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纺织丝绸为支柱的工业体系。2023年,全县五大产业链中新材料、富硒食品、毛绒玩具三大产业链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5.2%,同比增长13.4%。其中新材料同比增长6.4%,富硒食品同比增长14.9%,毛绒玩具同比增长34.8%。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11.0%提升为33.9%。2023年汉阴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荣获全市第1、全省第9,成为安康市首个进入全省前10的经开区。

    五、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县没有一间楼房,也没有电,街道破乱不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来,是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的75年,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集镇初具规模,一批事关全县发展的市政基础项目不断建成,城镇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显现。2023年全县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0.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8.4%。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9.54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人口达9.63万人,县城道路总长达到112.96公里,县城道路总面积达1180.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16.4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140.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平方米,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六、消费水平持续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汉阴私营商贾以生丝、土纸、土特山货换回布匹、食盐、卷烟等紧俏生活必需物资,到六、七十年代以粮食局、商业局、供销社为代表的国营商业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初,以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为代表,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消费结构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以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家电普及为标志的消费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以汽车、电子产品、家居建材为主导的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品市场从短缺匮乏、凭证限量逐步向品种繁多、供给丰富、产品个性化智能化发展。1949年、1970年、1996年、2012年、2017年、202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相继突破100万元、1000万元、1亿元、10亿元、20亿元、50亿元。202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6.44亿元,是1949年的5544倍。2023年,全县外贸出口额突破1亿元,达到1.04亿元,部分商品出口到美国、俄罗斯等国家。

    七、财富积累不断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汉阴经济属典型的封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群众基本没有存款。1950年全县银行存款仅2.8万元,1963年达到114.8万元,1979年达到1272.3万元,1991年达到1.14亿元,2005年达到11.2亿元,2017年5月突破100亿元,2024年6月突破200亿元。204年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02.0亿元,同比增长10.3%;各项贷款余额97.26亿元,同比增长7.6%。6月末全县金融存贷比为48.2%。

    八、人民生活欣欣向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75年,全县广大人民生活告别了“饥饿”、摆脱了“贫穷”,总体迈向了“小康”。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5年的66元提高到2023年的142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的6200元提高到2023年的33281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86年的228.2元提高到2023年的13157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6年的20.2平方米提高到2023年的66.8平方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总额不断下降。2023年全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2%,比1986年(64.7%)降低34.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6%,比2011年(37.3%)降低1.7个百分点。

    九、教育事业全面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汉阴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校舍破烂、设备简陋,文盲、半文盲普遍存在。1949年,全县仅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27所,全县小学在校生304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55人。1978年,全县有初级中学57所,小学333所,全县小学在校生33542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3723人。2023年,全县有幼儿园47所,小学40所,初级中学10所,高级中学3所,职业高中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县幼儿园在园7144人,小学在校生19785人,初中在校生11175人,高中在校生6341人,职业高中现有在校生1674人,特殊教育学生169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中有大学文化程度328人,高中文化程度9318人,初中文化程度28006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中有大学文化程度14483人,高中文化程度23966人,初中文化程度76283人。

    十、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群众严重缺医少药,饱受疾病折磨。1949年全县卫生机构总数1个,卫生技术人员4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医疗技术水平和疾病预防能力不断提高,急性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特别是近年来,全县推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群众县内就医诊疗得到普遍认可。1978年全县卫生机构总数56个,卫生技术人员385人,实有床位数278张。2023年全县卫生机构总数207个,实有床位数1813张,卫生人员总数218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75人,卫生技术人员占在岗卫生人员总数的85.7%。

    75载风雨兼程,75载沧桑巨变,全县上下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开拓创新,铸就了全县经济社会的繁荣向好。而今,征程正未有穷期,全县上下更以奋楫扬帆的姿态,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锦绣汉阴新篇章而不懈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