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汉阴要闻

汉阴要闻

陕西省文物局在汉阴开展“三问三解”活动

作者:王琳 张显斌 黄舟山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6-06 09:23

     茫茫汉江莽莽秦巴。方位指向陕南汉阴,时间在公元2012年春天定格。中国第一座移民生态博物馆正式向全国开放;被列为陕西省十大文物普查重大发现之一的万亩古梯田迎来第一批外地游客;国内30余家权威媒体竟相云集此地现场报道……

    这是汉阴县发掘凤堰万亩古梯田造福当地群众惠及民生的一大杰作。

    这是陕西省文物局开展“三问三解”惠民生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

    上篇:新思路对接大发展

    准确的民意上来,正确的决策才能下去。

    如何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把中心工作与“三问三解”活动紧密对接?如何把万亩梯田保护好利用好、实现文物惠民?这是省文物局赵荣局长和班子成员共同研究的大课题。全省开展“三问三解”活动以来,省文物局“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专题研究关于发掘、规划、开发凤堰万亩古梯田一揽子相关问题,邀请省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文物专家、以及文化届人士实地考察调研,与安康市和汉阴县的相关负责同志达成一致,把中国·汉阴第七届油菜花节的主会场放在凤堰万亩古梯田。

    问什么?怎么问?解什么?其实,该局的“三问三解”活动联系点的工作,早在全省部署“三问三解”活动之前就已经展开。2月22日,省文物局局长赵荣率调研组一行在安康市和汉阴县的领导陪同下,实地踏勘了汉阴县漩涡镇茨沟村和东河村的古梯田景区,尤其是在考察调研了凤江古梯田景区(包括凤江梯田群和堰坪梯田群),对于位于汉阴县漩涡镇凤凰山麓汉江两岸大规模修建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梯田,分布在海拔500米至650米之间300余层1.2万余亩的两处梯田表示极大兴趣和关注,这里环境风貌保存较好,为陕南开垦农田,发展农业,稳定社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多角度研究明清时代陕南的开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继后根据当地两村群众的强烈意愿和要求,利用万亩古梯田景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帮助他们尽快找到一条致富的新路子新模式,省文物局当即与该县四大家领导商定了移民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事宜。

    3月14日,省文物局赵荣局长、副局长刘云辉、巡视员张自鸣等领导和汉阴县委书记杜凤军、县长周永鑫以及安康市文化文物广电局负责同志座谈,共商汉阴凤堰生态博物馆建设问题。赵荣在听取汉阴县的工作汇报后指出,省文物局与县委、县政府领导已经达成共识,从思想上统一了对移民生态博物馆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利用5至8年时间,在凤堰打造一座文物保护与利用、体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博物馆。赵局长表示,文物遗存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资源,生态博物馆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建设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省文物局将派业务骨干对博物馆建设过程进行指导,从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

    该县县委县政府表示,省文物局为汉阴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指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省文物局的业务技术要求、围绕古梯田的历史文化做好凤堰生态博物馆的全面建设,举全县之力,积极行动抓好凤堰生态博物馆建设。

    3月31日,在中国•汉阴第七届油菜花节开幕式上,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与安康市和汉阴县的党政主要领导为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移民生态博物馆正式向全国开放。该馆以当地特有的移民文化为支撑、以古梯田自然风光为亮点、以筹建移民生态博物馆为平台,通过古梯田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示范作用,整体推进当地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民俗资源、农业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开发,以项目实施文物惠民战略,打造我国首座移民生态博物馆。4月16日,带着省文物局的嘱托和全县人民的期盼,汉阴县委书记杜凤军和四大家的领导以及20余个县直部门的领导现场办公,就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明确要求通过油菜花节抢抓机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改造,捆绑项目,齐心协力用三至五年时间打造国家级4A景区。5月3日,该县领导又一次带着省文物局的嘱托来到凤堰古梯田召开现场办公会,就环卫设施、垃圾清运车辆和保洁、景区公厕配套,解决前期启动资金40余万元。

    下篇:倾情为民谋福祉

    牵挂越过大秦岭,“三问三解”动真情。

    4月19日,省文物局一行7人,再次深入到漩涡镇堰坪村、东河村调查走访了解情况,与两村的干部和漩涡镇负责同志就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建设、文物保护、古民居改造、两村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根据两村所处地理位置和产业发展状况,依托打造中国首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建设,确立了“以生态旅游观光、民居保护与改造”为重点,以富硒大米、富硒菜籽油、富硒绿茶等特色旅游商品精包装开发为突破口,积极创建旅游示范村、生态示范村和移民搬迁示范村,致力打造中国最美山村,为两村的长远发展进一步理清了思路。他们一一走访了帮扶联系的困难群众,并现场捐款帮助解决困难群众春耕生产购买籽种、化肥等难题。

    5月11日,省文物局一行30人在郭宪曾副局长的带领下,冒着滂沱大雨再次来到茨沟村和东河村访贫问暖,每到一处与村民们亲切交谈,并召开了村“三委”班子和群众代表座谈会,共谋发展,当他们了解到茨沟水库库区还有20多户困难户和2.5公里通村黄泥路时,郭局长十分感慨地说:“我们的乡亲们真不简单,这次搞‘三问三解’活动,就是要解决群众所盼所想所需,我们将尽快研究解决老百姓的一些难题!”

    下基层,只有真正解民忧解民困解民怨,才会把群众的“心事”当成“大事”来办,才会把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难事”当作“实事”来抓。

    在“三问三解惠民生”活动中,省文物局机关干部上群众门、住农家屋、说百姓话,结对帮扶当地30户农村困难户,发放连心卡和联系方式,召开座谈会10余场次,在茨沟2组村民李明军家中,准备建起年出栏140头的养猪圈舍;帮助1组村民黄正前家,种植烤烟60亩,帮助当地群众围绕生态博物馆建设,找到致富的门路,将有效的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将与43户困难群众达成协议实施移民搬迁,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同时也保护开发了文物;围绕两村现状,积极做好水、电、讯、路、民居靓化及危房户改造;今春又遇连续干旱的情况下,油菜长势不是很好,为了全力培育凤堰古梯田的山水美景,对未栽植油菜或油菜长势不好的梯田,他们和镇村干部群众一起,进行灌溉补耕,形成了梯田、花海、村寨、流水的美丽景观。把凤堰古梯田区域中的吴家花屋、冯家堡子、黄龙庙作为三大景观点来培育,以古典移民文化来丰富梯田文化内涵,挖掘梯田景区内的文物进行保护,按照文物陈列馆的布展方案,组织人员深入村组,挖掘、搜集、整理各类古典生活用品、文物,精心布置了文化陈列馆,凸显了明清古梯田的文化特色。令前来观光旅游的外地客人赞不绝口,达到了景观培植的预期效果。

    目前,该局与汉阴县共同组建了由县发改、财政、农林、水利、交通、文化、文物、旅游等多部门参加的工作队伍。文化展室选址、农耕文化研究和自然景观标识、观景点建设等工作进展顺利,文化旅游开发方案编制和宣传包装工作有序推进。该局还协调汉阴县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推动建立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业和文化保护的生态博物馆机制。已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和考古勘探、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开发、文物征集与布展等相关课题组,组建凤堰古梯田文管所、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力争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建成研究中国南北农耕移民文化的基地和西北地区最具特色的生态博物馆,将“三问三解”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极大地吸引大批的外地游客搞自驾游、进行艺术摄影,观光旅游。确定的20个农家乐近期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仅油菜花节开幕式之后的数天,前往观光旅游车辆达1000余辆,省市游客逾万人,各农家乐餐饮、住宿接待出现“井喷”现象;同时,拉动了周边县镇的服务行业,汉阴的炕炕馍、五香豆腐干、富硒菜油、红薯粉条等汉阴传统特色产品深受游客青睐,提高了“汉阴特色小吃”的知名度,炕炕馍走进了央视《乡土》栏目;汉阴的民俗文化如皮影戏、小场子、地蹦子等一批乡土文化引起了省内外关注,省电视台还将生态博物馆意向纳入陕西摄影家创作基地,让参观的人们充分感受到汉阴人民的勤劳、智慧、顽强拼搏的精神,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人文景观,深受启发和洗礼。

    省文物局在“三问三解”工作中,立足长远,抓住移民生态博物馆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建设,充分展示了移民文化、生态文化、考古文化、宗教文化、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内涵实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整体推进当地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民俗资源、农业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开发,惠及当地人民群众,该馆形成四季分明的景观:春来花开如画卷,夏天绿浪满山间,秋天金涛喜丰收,冬天白雪皑皑如云端,令四时不断的省内外游客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