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汉阴要闻

汉阴要闻

创新管理模式 服务特殊群体

汉阴县建立“新航之家”安置帮教基地纪实

作者:何远利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07-27 09:04

    在汉阴县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新航之家”安置帮教基地。在这个家中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可以得到安其身、用其长、暖其心、育其人。“新航之家”从去年筹建到2012年2月正式揭牌运行,仅仅一年多时间,已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38名,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显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新航之家”已成为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刑释解教人员在这里生活、学习、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家。
    “新航之家”安置帮教基地位于涧池镇西坝村,依托三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累计投入480万元,建有学习培训室、谈心室、娱乐室、综合办公室、职工宿舍、食堂和标准化汽车维修厂房等,总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以安置、教育、感化、培训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为宗旨,主营汽车销售、汽车修理与装潢、租赁、二手车交易等业务,为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提供了就业培训指导、过渡就业等服务。现有企业员工25名,其中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共计3名。
    “新航之家”的创办人周三石,今年27岁,现任三石汽车服务公司总经理。17岁外出打工,在上海市长宁区因涉嫌犯罪而逃往深圳、广州5年。2007年12月24日,在上网中,无意间看到了“中华失足者热线”网站。当了解到该网站的创办者王某也曾入狱,出狱后创办了“阳光下之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后,便经常与王某通过网络通讯交流思想,寻求帮助,逐渐树立了自首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2008年3月20日,三石主动到上海自首。上海长宁区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执行,同年9月,三石回到阔别近6年的家乡——汉阴县涧池镇。
    三石回来后,司法所热情接待了他,并将其纳入社区矫正重点帮教对象进行管理,经常做其思想工作,从生活上关心、精神上鼓励。2008年10月,三石在家人、帮教组织的关心支持下,筹资10多万元开办了“车饰界汽车美容中心”,县司法局和涧池镇将他的企业作为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基地进行培育,建立了帮教机构和一整套帮教制度,吸收全县帮教对象来基地接受教育、就业培训,进行过渡性帮扶,使社区矫正对象走出阴影,早日融入社会。
    2010省市召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议之后,汉阴县迅速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10年底,原三石车饰界汽车美容中心场地狭小,已不能满足业务需要,县相关部门领导和涧池镇党委、政府得高度重视,及时协调协调解决了200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投资6万余元建起了培训室、管理制度,购置了电脑等设备。2011年4月,总投资391万元,集帮教对象学习培训室、谈心室、娱乐室、综合办公室、公司厂房为一体的三石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汉阴县安置帮教基地)在涧池镇诞生,成为全市首家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基地。2012年2月,省司法厅厅长路志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启芳为基地揭牌,标志着该基地正式落成运行。随后,市委政法委、综治办、市司法局分别在该基地召开现场会,推广汉阴县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工作经验。安康日报、安康电视台、汉阴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周三石的事迹做了专题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1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纪实》栏目以“阳光下的感召”为题详细报道了汉阴县“新航之家”安置帮教基地的情况,引起了在全省、全国的关注。

    “新航之家”基地在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指导下,坚持以“帮扶一个对象、挽救一个家庭、平安一个社区、和谐一个村镇”为工作目标和理念,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站、安置帮教工作站和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完善了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使基地的各项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用人性化的帮教理念充分发挥安置帮教基地“安其身,暖其心,用其长,育其人、知其行”的作用。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建立了“五项”管理工作机制。无缝对接“安其身”。基地加强与司法局、法院、监狱部门的联系、沟通和衔接,根据矫正对象的情况,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生活和住处,使其有安身之处,享受到“放回有人接、回来有人帮、就业有人扶、生活有人管”的温暖,让每一个来基地过渡就业的人员安心在这里工作,学习汽车修理技术。
    人性关怀“暖其心”。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与企业员工做到“四项”承诺:“一视同仁、二个优先、三个帮助、四个一样”。即:(1)与企业职工一样对待、不歧视和一视同仁;(2)在企业资金紧张短缺和修车业务较少时,优先发放工资、优先上岗;(3)从思想上帮助、生活上帮助、技术上帮助,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4)工资标准一样、生活待遇一样、工作纪律一样、劳动时间一样,使其感到家的温暖。
    安置过渡“用其长”。遵循“因事定岗,因人施教”的原则,尽最大可能扩展企业用工种类,努力为安置帮教人员创造条件,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和效果。特别是对具有一技之长的,基地给予优先安置;对年富力强者,“授之于渔”以技能学习培训为主;对年龄大、体力弱或有残疾者则安排为门卫或管护人员。矫正人员谭某,今年33岁,曾是二进宫人员,母亲在他10岁时就改嫁到安徽省,父亲现身无音信,出狱后无家可归,也没有一技之长,且在汉中服刑期间左小腿被砸伤留有残迹。新航之家接收了他,安排当门卫保安,管吃管住,月工资1000余元,使他感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教育培训“育其人”。坚持学习教育与制度管理相结合,每月召开一次法制、技能、安全生产等知识学习培训,强化工作考核,定期与安置对象进行谈心沟通,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和工作动态,帮助矫正对象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新航之家建有电脑室,配备4台专供矫正人员和企业员工业余时间上网学习的电脑,让矫正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新闻,有关政策,查找自己喜欢的科普知识等。基地还配备了一名社区矫正志愿者定期为其进行心理辅导,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在基地矫正工作过和现在基地矫工作的38名人员中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成为自实其力的社会有用之人。曾在“新航之家”矫正工作过的邹某,在基地认真学习汽车修理和美容技术,矫正结束后,到杭州一家4S汽车店工作,月收入达到了8000元。李某离开基地后,现在河北与他人合伙承包了铁矿,年收达年10余万元。据对38人员现在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从事汽车修理、美容行业的有32人,占总人数的84.2.%,从事其它行业只有6人,占15.8%。其中在外省市现从事汽车修理、美容的人员占到47.36%。
    信息档案“知其行”。“新航之家”对每个来基地就业的人员建立了详细的档案资料,包括人员个人基本情况信息登记表、在基地学习、工作、生活的现实表现情况登记表、爱心帮教谈话记录情况和过渡就业、培训离开基地前住新的地点等情况,做到了知其行、备其案。同时,根据详细的记载,为用人单位推荐奠定了第一手资料。从曾在新航之家过渡安置的38名人员档案资料上清楚记载着人员的去向:目前3人在基地从事修理工作,其余35人中,有17人在本市内,18人在外省市。司法所和基地经常保持和他们的联系沟通,做到随时掌握其在社会的动向。

    “新航之家”的管理模式,已显示出了良好社会效益。该基地运行以来,为社区矫正、刑释解教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在社会上被认为有劣迹,容易被人歧视,看不起,找工作就更难。而“新航之家”搭起了他们融入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使他们更容易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交流思想,使回归社会前掌握一技之长,有一定生活的能力,从而得到感化,看到生活的希望,产生自实其力重新生活的动力和融入社会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