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物局在汉阴开展“三问三解”活动:万亩梯田惠民生
省文物局在汉阴开展“三问三解”活动打造生态博物馆走笔
茫茫汉江莽莽秦巴。方位指向陕南汉阴,时间在公元2012年春天定格。中国第一座移民生态博物馆正式向全国开放;被列为陕西省十大文物普查重大发现之一的万亩古梯田迎来第一批外地游客;国内30余家权威媒体竞相云集此地现场报道……
这是汉阴县发掘凤堰万亩古梯田造福当地群众惠及民生的一大杰作。
这是陕西省文物局开展“三问三解”惠民生活动的一道亮丽风景。
创新思路,万亩梯田焕生机
如何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把中心工作与“三问三解”活动紧密对接?这是省文物局班子成员共同研究的大课题。
全省开展“三问三解”活动以来,省文物局专题研究关于发掘、规划、开发凤堰万亩古梯田一揽子相关问题,邀请省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文物专家以及文化届人士实地考察调研,与安康市和汉阴县的相关负责同志达成一致,把中国·汉阴第七届油菜花节的主会场放在凤堰万亩古梯田。
其实,该局的“三问三解”活动联系点的工作,早在全省部署“三问三解”活动之前就已经展开。2月22日,省文物局调研组在实地踏勘了汉阴县漩涡镇茨沟村和东河村的古梯田景区,尤其是考察位于凤凰山麓汉江两岸修建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1.2万余亩梯田后,当即与该县商定了移民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事宜。
3月14日,省文物局与汉阴县委、县政府达成共识,决定利用5至8年时间,在凤堰打造一座文物保护与利用、体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博物馆。
3月31日,在“中国·汉阴第七届油菜花节”开幕式上,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隆重揭牌,中国第一座移民生态博物馆正式向全国开放。该馆以当地特有的移民文化为支撑、以古梯田自然风光为亮点、以筹建移民生态博物馆为平台,以项目实施文物惠民战略,打造我国首座移民生态博物馆。
4月16日,汉阴县就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决定通过油菜花节抢抓机遇,用3至5年时间打造国家级4A景区。
牵挂越秦岭,“三问三解”动真情
4月19日,省文物局一行7人,再次深入到漩涡镇堰坪村、东河村调查走访了解情况,根据两村所处地理位置和产业发展状况,依托打造中国首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建设,确立了“以生态旅游观光、民居保护与改造”为重点,以富硒大米、富硒菜籽油、富硒绿茶等特色旅游商品精包装开发为突破口,积极创建旅游示范村、生态示范村和移民搬迁示范村,致力打造中国最美山村,为两村的长远发展进一步理清了思路。
5月11日,省文物局一行30人冒着滂沱大雨再次来到茨沟村和东河村访贫问暖,当他们了解到茨沟水库库区还有20多户困难户和2.5公里通村黄泥路时,郭宪曾副局长十分感慨地说:“我们的乡亲们真不简单,这次搞‘三问三解’活动,就是要解决群众所盼所想所需,我们将尽快研究解决老百姓的一些难题!”
在“三问三解惠民生”活动中,省文物局机关干部上群众门、住农家屋、说百姓话,结对帮扶当地30户农村困难户,发放连心卡和联系方式,召开座谈会10余场次,帮助当地群众围绕生态博物馆建设,找到致富的门路,有效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物惠民显现带动作用
目前,该局与汉阴县共同组建了由县发改、财政、农林、水利、交通、文化、文物、旅游等多部门参加的工作队伍,力争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建成研究中国南北农耕移民文化的基地和西北地区最具特色的生态博物馆,将“三问三解”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极大地吸引大批的外地游客,20个农家乐近期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仅油菜花节开幕式之后的数天,前往观光旅游车辆达1000余辆,省市游客逾万人,有力拉动了周边县镇的服务行业,汉阴的炕炕馍、五香豆腐干、富硒菜油、红薯粉条等传统特色产品深受游客青睐,提高了“汉阴特色小吃”的知名度,炕炕馍走进了央视《乡土》栏目;汉阴的民俗文化引起了省内外关注,省电视台还将生态博物馆意向纳入陕西摄影家创作基地。
省文物局在“三问三解”工作中,立足长远,抓住移民生态博物馆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建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整体推进当地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民俗资源、农业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开发,惠及当地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