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汉阴要闻

汉阴要闻

改革激活力─汉阴县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侧记

作者:刘仁宏 来源:党建网 发布时间:2012-11-01 17:05

    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和谐幸福汉阴,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是关键。
    汉阴县是全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县,近年来,县委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紧紧围绕突破发展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和激励保障等各方面制度,在差额优选领导干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转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管理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取得良好效果,有效激发了全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活力,实现了县镇领导班子不断加强、领导干部能力明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的目标。

 2011年5月,汉县运用“四步差额遴选”工作法在法检系统开展科级干部选拔工作。

全程差额  干部选拔任用突出竞争性

    “这次干部选任变单一的选人用人方式为多角度全方位的全程差额竞争性遴选,实现了由‘相马’到‘赛马’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公开、民主、竞争、择优原则,让我们感受了县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决心……”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开富深有感触地说。这是2011年5月县委运用“四步差额”工作法,在法检系统遴选副科级领导干部的一幕。
    近年来,该县围绕扩大干部选拔工作民主,积极探索推行以干部群众“海选”差额推荐、党组织“比选”差额提名、组织部“精选”差额考察、县委“优选”差额票决为主要内容的“四步差额遴选”工作法,为实施全程差额、竞争性选拔探索了新途径。在“海选”推荐的基础上,采取单位党组织二次“比选”提名,进一步优选拟任人选。县委组织部实行“差额”考察,并按一定的差额比例投票表决确定拟任建议人选。县委全委会、县委常委会分别对县镇党政正、副职职拟任人选进行差额票决决定任用,充分发扬干部工作民主。
    在县法检系统遴选副科级领导干部工作中,法检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和20名县级“两代表、一委员”及服务对象参加“海选”民主推荐大会,县法院和县检察院分别召开了院党组扩大(扩大至曾任院党组成员现转任为非领导职务干部)会议进行“比选”提名,最终从“海选”推荐出的16名干部中优选了7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受到良好反响。近3年,通过运用“四步差额遴选”工作法,一大批政治过硬、务实肯干、群众公认的干部得到提拔和重用。

2012年3月7日,汉阴县33名县镇党政正职拟任人选满票通过县委全委会票决。

 科学研判  推进科级领导干部“能上能下”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退出机制,切实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问题,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该县坚持以实绩和民意为标尺,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从科学调整不胜任现职和不称职科级领导干部入手,积极疏通干部“下”的渠道,有效破解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难题。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市充分肯定,在全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了交流。
    为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县委研究出台了《关于完善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明确规定了干部“下”的标准。实行上级、同级、下级分权重评价的“三级综合测评”的办法,将分管领导、班子成员、服务对象和部分“两代表、一委员”纳入民主测评范围,对干部实行分类排队,确定“下”的干部初步意向。坚持“人岗相适、宽严适度”原则,对不胜任现职、不称职和不适宜担任领导干部的区别不同情况,通过改任、交流、待岗、辞职、降职、免职等方式合理安排,做到人尽其才、适得其所。同时,建立了县委领导定期到基层与干部谈心谈话和干部主动约请组织谈话的“双向约谈”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对在新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按照规定重新考察安排担任或提拔担任领导职务,使“上”与“下”互动、良性循环。
    近5年来,全县共有6名乡镇、县直部门党政正职因不胜任现职被调整岗位,1人被降职使用;2名乡镇和县直部门副科级领导干部被责令辞职转任非领导职务,9人被调整岗位,2名“下”来多年的干部得到重新重用。通过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在全县进一步树立了崇尚实干、争先创优良好氛围。

2011年4月,汉阴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耿国泉带队赴咸阳市旬邑县考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创新管理  “二线”干部成为宝贵财富

    “原县安监局张局长转任非领导职务后,主动请缨担任县双创办主任,三年来他带领创卫办一班人强力推进双创工作,为汉阴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立下了汗马功劳。原县委政法委龚副书记转任后,多方协调组建县慈善协会,募集社会各界捐款30余万元,为汉阴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我县转任非领导职务干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谈到“二线”干部作用发挥情况时,县委组织部分管干部工作的常务副部长邹国建同志如数家珍,激动不已。
    转任非领导职务干部的管理,一直是干部队伍管理的薄弱环节。近年来,该县一方面要求在职干部在情感上尊重“二线”干部,在工作上请教“二线”干部,在待遇上优先考虑“二线”干部,解决“二线”干部思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谈心、交流等方式引导“二线”干部摆正心态,克服“官本位”观念,正确对待进退留转。县委研究出台《关于转任非领导职务干部使用和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学习、考核和谈心制度,吸纳“二线”干部为单位中心学习组成员,将他们的思想和工作纳入正常的目标管理,并按一定比例确定考核优秀名额,对作用发挥较好的还报销一定数额的通讯费用。成立党建工作指导、重点项目推进、国企改革帮抓等8个工作组,采取自主选岗和组织确定的方法,吸纳“二线”干部积极参与县上中心工作。
    近3年来,全县共有100余名转任非领导干部主动参与中心工作,他们立足本职、发挥余热、奉献社会,为建设幸福汉阴贡献力量。

县委书记杜凤军在县委组织部调研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备用结合  打造优秀年轻干部成长“快车道”

    “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实现领导班子有序更替、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我们要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快美好和谐幸福汉阴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长远规划,逐步在全县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充满朝气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县委书记杜凤军同志为做好全县年轻干部工作培养选拔工作、打造优秀年轻干部成长“快车道”指明了方向。
    县委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年轻干部培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后备干部工作制度》等文件,不断拓宽视野和识人渠道,采取党组织推荐和民主推荐的方式,筛选确定后备对象,建立后备干部“预备队”。采取“派下去”挂职、“选上来”学习、“多岗位”锻炼、“压担子”考验多种方法锻炼干部,让年轻干部在实践锻炼中增进群众感情、增强应对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今年上半年,选派3名第一学历本科、35岁以下的新任镇长到县信访局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践锻炼,分两批选派12名第一学历本科、30岁以下的新任副镇长到县综治办、信访局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践锻炼。近3年来,共选派22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镇长助理,16名年轻干部担任乡镇信访督查专员。
    该县坚持把年轻干部优先纳入后备干部队伍、重要岗位优先安排、职位空缺优先考虑、同等条件优先提拔的原则,采取“腾位子”、“搭平台”和“重任用”等方法多管齐下,全面打破论资排辈传统观念,不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2010年,选拔了15名35岁以下、第一学历大学本科优秀年轻干部分别担任乡镇长和科技副乡镇长。今年8月,又选拔5名30岁以下、第一学历本科的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科技副镇长。目前,全县524名科级领导干部中,35岁以下128名,占24.4%,14个镇党政主要领导平均年龄39岁。

 

 2012年10月,省委组织部来汉调研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

 改革创新  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焕发活力

    “我们将以全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县为契机,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干部群众满意率为目标,在干部初始提名、选任考察、管理监督、激励关爱等方面探索创新,积极稳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在全县形成符合科学发展、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幸福汉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耿国泉在刚刚召开的省委组织部来汉阴调研干部工作座谈汇报会上,介绍了全县今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思路,得到高度赞同。
    改革激活力,改革出动力,改革增效力。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了干部选任工作,优化了科级领导班子结构,树立了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极大激发了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活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县、全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和省级平安县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年前三季度,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实现31.7亿元、同比增长15.3%,财政总收入完成2亿元、同比增长4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50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024元,分别增长20%、25%,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建设美好和谐幸福汉阴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