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叫日月换新天
涧池镇马鞍桥特困村建设纪实
“如今的马鞍桥把样变,荒山坡上建庄园,爱民新居修得宽,贫富都把楼房住•••••••”这是涧池镇马鞍桥村民间花鼓戏艺人自编的戏词,对马鞍桥村实施特困村建设以来短短两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由衷地赞叹。
马鞍桥村位于涧池集镇以北8公里,海拔600米,版土面积3.8平方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298户1002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3850元,全村共有贫困户104户43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3.4%,被列为特困村。但是仅仅两年过去,马鞍桥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85元。全村人民踏上了一条脱贫致富,通往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马鞍桥”这座贫穷落后的桥变为了全体村民通往小康社会、过上幸福生活的金色桥梁。
大手笔,整体规划、整村推进
贫困户占全村34.9%,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43.4%,贫困比例如此大,进行了多年的扶贫都没有明显的成效。贫困的马鞍桥村一直是悬在涧池镇领导心上的一道坎,怎样让山势艰险、交通不便、大面积贫困的马鞍桥村脱贫致富,始终是摆在涧池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无论怎样,决不能让马鞍桥村一千多名群众再继续穷下去。马鞍桥村虽小,但也绝不能站在小康社会门外。”这是涧池镇党委书记何江涛坚定的信念。
2011年初,马鞍桥村被列为安康市委组织部“三联共建”联系点,涧池镇党委、政府敏锐的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一改过去“零敲碎打”的扶贫方式,对马鞍桥村实施特困村建设,整村推进。根据村情实际,科学制定了“抓林果、强劳务、重民生、促晋级、建新村”的总体发展思路,以改善基础设施、改变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环境、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整村推进马鞍桥村各项建设,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全面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2年,涧池镇党委、政府又正式制定了马鞍桥村经济社会发展十年计划:“金桥小康计划”。包括“聚心工程”、“金桥工程”、“安居工程”、“小康工程”、“安心工程”、“共享工程”等六大工程。涵盖组织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安置保障民生、脱贫致富收入倍增、排忧解难社会和谐、共享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等经济社会发展六个方面。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力争利用十年时间,使马鞍桥村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变,村域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旧面貌,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画卷。
“大手笔”进行“大规划”、实施“大建设”,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壮志豪情,给贫困的马鞍桥村带来了改天换地的“大变化”。
保民生,山村人过上城里生活
“前两年,我家住在一组,女儿上学要走9里多的山路。看着女儿那么小,每天上学路上那么辛苦,我这个当爸爸的心里确实难受。现在好了,我们住到村部搬迁点,女儿上学走1里多路就到了。”37岁的村民张宜全感慨的告诉笔者。
像张宜全这样因为特困村建设而受到实惠的村民还有许多。仅村部搬迁点就住进去25户,还有9户已经建起,即将入住。
涧池镇党委、政府在实施特困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幸福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力改善民生,加强民生保障,建设是为了人民,发展是为了人民。
强力实施“安居工程”,推进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大力扶持偏远、交通不便、处在危险地段的群众搬迁到马鞍桥村部集中安置点统一新建住房,每一户补助3万余元,还为他们创业、就医、上学等提供便利,彻底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优化了居住环境。“我们自己只需要掏12万多块钱,就能住进两层楼房,还能享受到各种好处,这样的好事实在是感谢党和政府。”张宜全感激的说。
对于无力搬迁的特困户怎么办?涧池镇党委、政府没有把他们忘记,积极争取项目,调整土地,分三处共建成了23户(间) 集中安置房,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村所有特困户及孤寡老人的居住问题,并在生活上对他们进行了妥善安排,使其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了“住有所居”。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实施“共享工程”,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扬民间艺术,编写地方戏,组建龙灯狮子队。丰富村部文化氛围,建设休闲学区,完善健身广场。对村部电教室、图书室、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健身广场实行专人管理,定期开放。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广大村民在劳作之余的文化娱乐生活。
全面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全村参合率达到95 %,基本实现了全体村民“病有所医”。同时,积极和镇卫生院衔接,由镇卫生院派出医务人员携带仪器到村部开展义诊,并发放宣传图册,回答健康咨询,强化了医疗救助,保障了群众健康。
设立了村便民服务代办点,制定了“一三五”便民服务制度,落实镇村干部周三集中办公制度,加强了便民服务,切实为民解忧。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了农村“三留守人员”保障服务站,全面实施了“解难安心”工程,实现了“老有所靠、少有所学、病有所治、心有所依、事有所照、困有所助”的关爱目标。
“现在,不止娃娃上学方便了,我们的日子也过的有滋有味了。早上可以到村部广场健身,中午可以到村部看书、学习,下午可以到广场跳舞。逢年过节,还有唱戏的,耍龙灯、耍狮子的。还有医院专家来给全村人免费看病,大家有啥事,在村部就能办了。这日子和城里人有啥两样嘛?”张宜全自豪的说。
强产业,授人以渔、脱困致富
特困村建设为马鞍桥全体村民带来了巨大的实惠,但是,为期三年的特困村建设结束以后,村民的生活怎样保障?涧池镇党委、政府以行动给出了响亮的回答:实施“金桥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实施“小康工程”,推进产业发展,推动村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实现脱贫致富。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彻底甩掉“特困村”的帽子,建成小康社会。
在市委组织部等市、县各级帮建单位的殷切关心和大力帮扶下,涧池镇不断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强力实施通组路、联户路建设,便民桥建设,村部堰塘及附属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夯实了发展的基础,增强了发展的后劲。特别是按照“园林式山村”规划将村部搬迁点前的堰塘改扩建,进行了绿化、美化,新建一条绕塘石梯路,打造以马鞍桥村部为中心的人文、观光、经济、娱乐、休闲活动中心。这一工程全面完工后,将有力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并发展农家乐产业,推行“百鸡宴”,为群众增收开发新的途径。
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马鞍桥村丰富的林木资源,打造“生态林下养鸡专业村”,大力发展林下养鸡,培育养殖大户26户。两年共计投放鸡苗41000 只,以每只鸡净赚15元计算,仅此一项便为群众带来直接经济效益61.5万元,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614元。
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将全村所有可利用的1200亩坡地全部栽种了核桃、板栗,并定人、定时、定责,加强管护,使林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长程发动机。
劳务经济也是马鞍桥村许多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此,针对性的大力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促进增收。两年共计培训14 期,参训人数 420 人次,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 90人。其中完成妇女就业培训 120人次。
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马鞍桥村积极推进政治建设,大力实施“聚心工程”,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阵地建设,增强班子“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抓党建带动产业发展。为特困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使全村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通过产业发展,全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2011年达到5065元,2012年达到6085元,两年分别增长1215元、1020元。为了更有力地促进村民增收,结合实际,科学制定了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具体规划到项目、到户、到田间地头,户户制定了增收明白卡,力争到2020年实现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
经过两年的建设和发展,马鞍桥村已经成为涧池镇北部11个山区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当前,全村干群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奋力推进特困村建设,全面实施“金桥小康计划”,力争如期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