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汉阴要闻

汉阴要闻

打造绿色经济强力引擎

汉阴县发展循环经济走笔

作者:何友军 秦小娟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05-07 09:03

    初夏时节,来到汉阴县月河工业园区,看到的是火热的场面,感受到的是澎湃的激情——秦园科技机器轰鸣、盛发魔芋尽吐豪气、博瑞特光伏建设昼夜兼程…… 今年以来,汉阴县围绕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聚力推进园区建设,一季度实现生产总值11.4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位居全市第四,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9、9.2、3.8个百分点。

    生产线上“变魔术”
    原料存放区,成百上千吨的秸秆、玉米芯、稻草、锯末等农作物的“废弃物”堆积成山;加工车间,工人们手脚不停地忙着将这些“废弃物”装袋、封口;点种车间,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小生命杏鲍菇菌种。这是近日,笔者一行在汉阴县月河工业园区秦园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见到的情景。
    经过装瓶、点种,在工厂化温室里生长,这些农作物的废弃料被有效利用,一朵朵白云般的杏鲍菇就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了。工作人员介绍,进去的是废弃物,出来时是美味的杏鲍菇,简直像变魔术。
    秦园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老总吴伟生说,他的公司每天生产1.5万袋杏鲍菇菌棒,出产4.5吨鲜菇,秸秆、锯末等农产品废弃物在长过杏鲍菇后,又卖给当地农户,他们拿去二次利用种植双鲍菇,种过双鲍菇后三次利用做有机肥,不仅实现了废物零排放,他也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7428万元,带动1200人就业。
    在汉阴县盛发魔芋制品有限公司里,我们和公司老板聊了起来,陈老板说,他的公司年产魔芋精粉1200吨、魔芋腐竹3000吨,其魔芋精粉已出口到韩国、俄罗斯、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生产腐竹剩下的“锅巴”和豆渣卖给了养猪厂喂猪,他是两头赚,他的公司还解决了汉阴及周边县鲜魔芋的贮藏加工问题,企业年产值3000万元左右,利税300多万元。
    汉阴县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发展理念,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开发、区域循环式发展,探索出三次产业互动共生、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路子。该县在月河川道科学规划,集中布局了“一城四园”建设。一城”即以县城为中心,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提供承载服务,“四园”即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物流园区及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四园”的合理布局着力促进三次产业间的良性循环互动。
    笔者们走访的秦园、盛发两家公司就是工业园区里的企业,汉阴县月河工业园区按照“土地集约、要素集中、产业集群、循环发展”的思路,总规划面积1180公顷,目前,入驻工业企业79户,止去年底,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45.47亿元,园区从业人员达到4968人,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7%,被省政府评为陕南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园区。该县被陕南循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循环发展贡献奖” 殊荣,成为安康市唯一获奖的县。

    现代农业“谱新曲”
    在汉阴县民康生态园里,水嫩嫩的瓜果、肉墩墩的灵芝、鸟语花香的生态餐厅令人大开眼界,民康生态园的老总谢民说,每天的食客和游客川流不息,让他忙得不可开交。
    谢民介绍,他的公司是五一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一个典型,公司以城关镇五一村为核心,流转土地1000亩,形成了以蔬菜、瓜果种植、养殖、苗木、花卉、生态观光园为一体的循环经济链,公司的前景十分看好。
    汉阴县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是围绕工业抓农业,变农产品为商品,积极构建以生态产业链、产品链、废物利用链为主线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分工明确、互利共生、上下游联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格局。
    在现代农业园区实行两大循环体系,一是依托雨润、秦龙、凉水泉等生猪、大鲵养殖龙头企业,利用全县1.2万口沼气池,大力推行“畜—沼—菜”、“畜—沼—果”、“禽—沼—鱼”的种养结合模式,形成农业内部的有机循环。目前,年养殖无公害生猪60余万头,无公害蔬菜1.5万亩,水产品产量3000吨。二是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种、养、加(工)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循环。依托无公害粮、油、菜种植基地和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发挥物流园区优势,推进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初步形成了畜禽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畜产品产业链。
    现如今,汉阴县月河现代农业园区入驻企业37家、专业合作社17个,五一、紫云、秦园被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平梁苗木花卉、凉水泉大鲵养殖被命名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内6个品牌通过富硒认证,19种产品通过有机认证,绿硒蔬菜、新鑫大米荣获“陕西省知名品牌”。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下,带动园区群众人均增收1700元。

    绿色旅游显活力
    汉阴,百里山川是花的海洋,旅游休闲的天堂。凤堰古梯田景区的发掘,可窥见该县发展循环经济富民强县的魄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让汉阴逐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连续八年汉阴县举办油菜花节,为全县经济、文化带来无限发展空间,八年来,通过油菜花节成功引进75个项目,引进资金27亿元。今年3月30日,备受各界关注的第八届油菜花旅游节如期举行,开幕式上凤堰古梯田被省水利厅授予“省级水利风景区”。为提升景区品味,在今年西洽会上汉阴县推出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并成功签约。龙岗公园、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已初具规模,龙岭、大兴旅游村采取的“政府+协会+农户”农家乐培育模式在全市交流推广。全县经济林果达35万亩、茶园3万亩,为规模开发旅游商品、丰富游客体验奠定了基础。
    文化提升旅游产业内涵。结合纪念沈尹默先生在汉阴诞辰130周年之际,汉阴县加快三沈纪念馆二期布展工作,努力把三沈纪念馆建设成为我市文化旅游胜地,形成“乡村休闲看凤堰古梯田,人文揽胜去三沈纪念馆”两大品牌。该县还深入挖掘移民文化,力邀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省作协、北京大学、陕西师大、台湾师大等权威机构,联手打造一部电影、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大戏、一本形象画册、一部电视专题片“五个一”文化精品工程。以创建中国书法之乡为契机,不断增强汉阴发展文化软实力。
    游园林县城乐在其中。近年来,汉阴县全力建设湖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园林县城,以水凸显城市的灵性,重点打造一河两岸精品工程,形成了人水相亲、城水相依的和谐美景。深入实施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县、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丹治二期、汉江综合整治、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2.2%,循环发展的生态屏障得到加强,人居环境不断美化。
    大风起兮云飞扬,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汉阴县的循环发展之路势必越走越宽,成为全县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