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蜇伤的危害及救治

索引号: 发布日期: 2013-10-01 10:19
来源: 安康市科技局 www.akkj.gov.cn/
内容概述:
分享:

    秋末冬初是胡蜂较活跃的季节,人们在登山、野游、活动等要小心野蜂袭击。“三个马蜂蜇死一个人”这是民间形容马蜂毒性的一句话。为了预防胡蜂伤人事件的发生,增强救治效果,现将胡蜂蜇伤的危害及救治方法介绍如下:
    生活习性:通称的马蜂又称为胡蜂、黄蜂,均属于膜翅目,全世界有5000多种,我国已知的有200多种,在陕西分布的有16-17种。而在陕南地区,主要有3种蜇人胡蜂,即茅胡蜂、墨胸胡蜂和金环胡蜂,其中茅胡蜂和墨胸胡蜂又被称为“葫芦蜂”、“杀人蜂”。胡蜂在16-20℃的气温下处于活跃状态,低于10℃便停止活动,进入半休眠状态,但受到刺激或惊扰时,仍会飞出蜂巢活动。春季中午气温高时活动,夏季高温时停止活动,早晚分两次活动。空气相对湿度在60%至70%时,胡蜂相对活跃。夏秋以来,陕南地区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胡蜂的活动,因此胡蜂出现频繁。另外,风力3级以上或雨天,胡蜂也会停止活动。胡蜂筑蜂巢有大有小,直径在40厘米至70厘米。以蜂巢为中心周围500米范围均为胡蜂的活动范围。所以,遇到蜂巢时,一定要保持距离,尽量远离胡蜂活动范围。
    中毒原理:胡蜂群体中分蜂王、雄蜂和工蜂,蜇伤人的便是工蜂。工蜂蜇人的刺是中空的,蜇人后便向人体注射毒液,可以连续蜇人。而蜜蜂的刺带有倒钩,蜇人后蜂刺嵌入人体皮肤中无法拔出,蜜蜂会被嵌入的蜂刺带出内脏而死亡。胡蜂蜇人后,会将蜂毒射入人体。而蜂毒中包含组胺类毒素、溶血类毒素和神经类毒素3类毒素。组胺类毒素会导致人体水肿、呼吸困难;溶血类毒素会造成人体血红蛋白溶解,导致肾功能衰竭;神经类毒素则会致人神志不清,甚至昏迷。被胡蜂蜇伤后,人体会出现头晕、头痛、腹泻、神志不清等症状,蜇伤皮肤有红肿、淤血、皮肤坏死等,严重的会致人死亡。
    预防办法:秋季是胡蜂回巢的季节,其生长、发育、繁殖筑巢的速度加快。在觅食的过程中,胡蜂对人有心无心的惊扰异常敏感,所以易发蜇人事件。眼下是胡蜂活跃期,大家户外活动时,千万不可招惹它们。另外,胡蜂嗅觉十分敏锐,一些化妆品的气味往往模仿天然花香,易被误认为蜜源而招来胡蜂;还有身上的汗味也容易招来胡蜂的攻击,饮酒的人也容易受到胡蜂的攻击。因此,郊游时,最好不要饮酒、使用化妆品。秋季是胡蜂最活跃的时候,但胡蜂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在野外活动,或者村民在田间劳动时碰到胡蜂窝或大群胡蜂,应尽量避开。一旦与胡蜂不期而遇,若只有零星几只停落身上,轻轻抖落即可,千万不能拍打。若误惹胡蜂招致蜂群攻击,要用衣物保护好自己的头颈部位,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不能扑打反击,否则会更加激怒蜂群,招致更猛烈的攻击。在山野上游玩,若遇见野蜂窝,最好绕道而行,避之则吉。一旦不小心触动有胡蜂的树枝、草丛,引起群蜂骚动,千万不要慌张失措拔腿狂奔,而是利用地形或障碍物的遮挡马上蹲下,屏息敛气,纹丝不动,再慢慢移动随身携带的草帽遮挡颜面、头颈。在山野中游玩不要抹香水,以防野蜂闻风而至;也不要穿得花枝招展,以防野蜂误会;携带的甜食和饮料要尽量密封好,以免招蜂引蝶。人为伤亡人中绝大多数是主动攻击蜂巢时遭到报复。若发现房屋或者其他人多地方有胡蜂蜂巢,在自己不能安全剿灭的时候,可以电话求助火警“119”消防官兵帮助,消灭隐患。
    自救及治疗办法:一旦被蜂蜇伤后,若被两三只胡蜂蜇中,万万不可大意,情况较轻者,应立即拔除蜂针,挤压出毒液,用食醋中和清洗;蜂蜇伤24小时内头部(需理发暴露蜂蜇伤口)和皮肤蜂蜇伤口用季德胜的蛇药片加水适量成稀糊状涂抹,24小时后改用碘伏消毒+涂抹百多邦或红霉素软膏。早晚各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勿挤压和抓挠蜂蜇伤口皮肤。对于伤口红肿、疼痛者,24小时内可给以冰块冷敷或止痛处理。有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的,可服用一些抗过敏药物。如果伤者的尿液呈酱油色时,要及时就医,治疗给予抗过敏,利尿,激素等治疗。情况严重者,出现少尿、无尿或多脏器损害应该前往有透析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

    注意:目前无针对蜂毒的特效药物,对于重症患者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是治疗唯一积极有效的办法。所以必须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