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栀子“种”出的“富民产业”——汉阴“企业做两端,农户做中间”的生动实践
隆冬的汉阴平梁长坝雀子梁,被齐人高、叶片肥厚的水栀子树妆点成一片葱郁,在苍黄夹杂的山麓上格外醒目。
2012年2.5元,2013年 3.5元,2014年4元,价格逐年上涨;2012年200亩,2013年500亩,2014年2400亩,种植规模接连翻番…
元月12日,记者来到汉阴水栀子种植基地,探究该县水栀子产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的背后故事。
缘起:筑巢引来“黄凤凰”
沿着隐约传来的喧哗声,在一栋新修建的厂房前,记者看到了带领十几位工人正“嘿呦嘿呦”安装机器的汉阴秦沪农林园区业主成典强,他告诉记者,投入60多万元从广西引进的烘干设备正在进行安装调试。
今年39岁的成典强原来一直在杭州等地打工十几年,积累了一些资本。恰逢汉阴大力招商引资,2012年他回到家乡,接触了水栀子种植项目。
经介绍,水栀子果是提取天然色素的最好原料,根、叶可药用,有解热凉血、镇静止痛、疏风解湿作用,水栀子项目集食品、药用、绿化于一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012年底他承包了平梁长坝的200亩土地,开始建设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三大体系的“新鲜物”水栀子苗圃,2013年种植面积增加到了500亩。2014年秋他又在汉阴平梁、涧池2个种植基地栽植水栀子2400亩。
扩张:依托“家庭林场”发展基地
“水栀子不挑地,水田、坡地的酸碱土壤都可种植,耐活好打理。按照株行距1米×2米,一般每亩栽300株,当年栽当年挂果,三年进入高产期,每亩产量可达1000~2000公斤,产值8000~10000元”林业局专家陈杰介绍说。
“近两年来,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水栀子作为天然色素原料备受青睐。”成典强分析说,全国种植面积不到10万亩,因而供不应求,价格一路上涨。
自2012年他在挂联专家刘定力的帮助下,经工商注册,申报了家庭农(林)场,之后,让他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县林业局对无偿提供苗木,专家进驻挂联指导,“技术帮扶、品质有了保障、建园质量和产量很稳定,还注入了循环发展理念”,回忆起来,他感激的说。
延伸:种植产业的华丽蜕变
在安装机器的现场,十几个村民干的热火朝天, 67岁的刘明德老汉虽满头大汗,但神色轻松,不时跟旁边一起干活的老伴谈天说地。“这活不累,每天100多元,摘果子时一季能挣两千多元,土地也流转给了小成,每亩600元,两头赚钱咧。
成典强创办的安康首个水栀子烘干加工厂,将实现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园区企业这种递进式发展。不仅保障了自家的水栀子储存、销售,还面向全县收购鲜果,烘成干果后赚取差价,进一步延伸产业链。2015年,预计能收烘的50多吨干果远远满足不了网上的订单。
“今年我们公司已与全县三四个镇的农民签订了5000亩水栀子种植合同,并为他们发放了种子和技术资料,进行了技术培训,涧池基地开春还要栽植3000亩”谈起公司今后的发展,成典强满怀信心。他投入500万元注册成立的陕西秦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申请GAV绿色中药材基地认证,获准后将是汉阴县首个被省级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汉阴县林业局负责人表示“我县要依托汉阴硒谷这个金字招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助力水栀子产业规模种植的同时,打响水栀子天然色素的汉阴品牌,使之成为一项新的富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