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物局调研总结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建设经验
5月24日至26日,省文物局办公室、社会与博物馆处、国家文物报驻陕记者站一行7人,在办公室副主任李岗的带领下,前往汉阴对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建设进行调研。
调研组一行在汉阴期间,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基层群众、现场查看建设成果、了解掌握文物保护利用情况、与村组干部交流互动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掌握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自2012年挂牌建设至今,汉阴县各级各部门在推进生态博物馆建设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提炼总结汉阴在“统筹文物保护利用,积极发挥文化扶贫的引领作用”典型经验,进而在全省推广。
据悉,自2012年省文物局提出建设“陕西汉阴凤堰移民生态博物馆”的动议后,汉阴按照省文物局的这一定位,县级四大班子思想统一、认识一致,十分珍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确定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作为全县旅游大发展的破题之作,成为拉动汉阴南部山区乡镇崛起发展的“抓手”。决定将移民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作为全县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持续发力、强势推进。
三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从基础配套、资源修复、文化展示、产品开发、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升移民生态博物馆品质水平、丰富其内涵。先后启动实施以文物古迹修复、古梯田保护为重点的各类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了以道路交通、旅游观光车道、观景平台、旅游步道、停车场、旅游公厕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了以移民文化、农耕文化等为主题的三个陈列展馆文化展示及以一台大戏、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套摄影画册、一本旅游解说词、一部风光宣传片为代表的“六个一”文化宣传工程。
随着生态博物馆建设进程的推进,各类设施日益完善,各类展示日益丰富,特别是移民、农耕两大文化体验主题博大精深、历久日新,再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年接待游客过40万人次。并由此带动生态博物馆内发展各类乡村农家旅馆及农家乐50多家,吸引产业大户种植茶叶3000多亩以发展生态农产品;引入四家企业发展富硒生态水稻,以“订单农业”方式生产凤堰品牌大米产品;集成推出凤堰区域各类农土特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不仅促进了旅游服务业的壮大发展,而且推动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农业产业多业融合良性发展, “文物惠民”成效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