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汉阴县2013年扶贫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 AB-xzfgzbmzfbgs--zfwj-2013-0341 | 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公开责任部门 | 汉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汉政办发〔2013〕36号 | 成文日期: | 2013年03月15日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日期: | 2013-03-19 15:57 |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汉阴县2013年扶贫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汉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3月15日
汉阴县2013年扶贫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县2013年度扶贫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工作,依据《安康市扶贫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规划(2011-2015年)》,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以循环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两不愁、四保障”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推进、政策支持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针对致贫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解决贫困问题,着力提高基础保障能力,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建设幸福汉阴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城乡,突出重点。把加快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坚持规划引领,着眼长远,整体推进,着力解决连片区域发展瓶颈制约问题,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差异化扶持措施,立足当前,突出重点,集中解决连片区域致贫的突出问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推进。按照“规划先行、资源整合、集中力量、综合开发、整体推进、限期脱贫”的要求,以贫困区域为平台,建立“领导联片、部门共建、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工作机制,加大涉农部门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金分配、项目安排等方面向贫困片区倾斜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济困活动,合力推进贫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瞄准贫困,扶持到户。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把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方式,将“项目覆盖到村、扶持政策到户”,有效解决贫困人口最直接、最紧迫的问题,做到扶持政策对贫困人口全覆盖。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弘扬“三苦”精神,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引导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
三、实施范围
按照省、市2013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安排,我县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将续建2012年启动的10个村,新启动15个村(包括酒店镇沙河、柏杨两村),项目涉及7镇23个村,项目覆盖农业人口13589户32609人,其中贫困人口6523户15981人。
四、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使连片的贫困区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人居环境大为改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解决0.75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和稳定增收,减少贫困人口0.9万人。
五、实施步骤
(一)2013年2—3月,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各类项目实际要求,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制定项目计划,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分解下达。
(二)2013年4—12月,依照已确定的项目规划组织实施续建或新建,分类实施省市分批下达的各项项目计划,确保2013年项目工作全面完成。
六、项目建设内容及计划投资
(一)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续建2012年度启动的双乳镇江河、玉河、南窑,酒店镇柏杨、沙河5个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村和涧池镇洞河、马鞍桥,平梁镇新河、安河、长坝5个“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试点项目村,完成砂石路、堰塘改造、渠道、人饮管道、养殖等收尾项目建设。新建2013年度蒲溪镇庙梁村、响动河村、田禾村,汉阳镇泗发村、健康村、长红村,上七镇松河村、龙泉村、鳌头村,双坪镇松林村、磨坝村,涧池镇五星村,酒店镇新四村村、沙河村村、柏杨村共15个项目村,完成年度建设计划。
(二)避灾扶贫搬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把实施避灾扶贫搬迁安置作为连片开发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整村推进项目村中共实施避灾扶贫搬迁251户。通过实施贫困人口扶贫搬迁安置,努力实现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产业有发展、增收有渠道、生活有改善的目标。
(三)教育扶贫工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与实用技术培训有机结合,推进贫困片区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建立助学和“人人技能工程”机制,确保每个考上大学的贫困户子女享受国家补助1.2万元的扶贫助学政策,确保“两后生”人人有技能,个个能就业,从而斩断贫困链条,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四)产业扶贫:一是全方位推进产业发展补助项目和低收入农户生产发展项目。按照“龙头带动、协会运作、壮大基地、扶贫到户”的思路,重点扶持2家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市场前景好、与农民增收联系紧密的企业;在5个整村推进项目村建设2000亩产业示范基地;加强对18个互助资金试点村的规范化管理,巩固提升互助资金试点村的运行质量和水平;快速启动城关镇五一村、大兴村等13个村低收入农户生产发展项目建设,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0万元扶持低收入农户646户。全年产业发展补助项目扶持企业或合作社1—2个,争取扶持资金100—200万元。紧紧围绕贫困村的主导产业,充分运用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成果,瞄准贫困,按照到村到户的原则,重点扶持贫困村的贫困农户发展茶叶1710亩、核桃精品示范园1000亩、大棚蔬菜400亩、食用菌780亩、养猪4000头、鸡500000只、大鲵20000尾。二是争取龙头企业扶贫贷款贴息项目1个,按照贷款额度的5%贴息;投放小额到户扶贫贷款2200万元,贴息110万元,贴息农户440户。
(五)健康扶贫:整合民政、扶贫、卫生、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相关政策,在贫困片区建立贫困人口健康保障机制,提高贫困人口健康保障水平。新建村级卫生室5个,新建农民健身场所8处。
(六)保障式扶贫:充分保障特困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完善和扩大片区内低保、五保制度、社会救助范围,运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成果,将片区内贫困人口依照不同条件分别纳入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孤儿养育、残疾保障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救助范围,使70%以上五保户、孤儿及无劳动能力残障人员逐步纳入集中供养范畴。
(七)社会扶贫工作:继续搞好陕煤集团等9个帮扶单位开展的“两联一包”扶贫对接工作,加强沟通联系,提供周到服务,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考核体系,强化宣传推介,大力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参与、支持扶贫开发事业的良好局面,全面调动各包村扶贫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部门包村扶贫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社会扶贫功能和效益,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七、建设途径
(一)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水利、电力和通讯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水平,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贫困片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导产业开发。以发展山林经济为契机,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聚集,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链接,形成产业互动,推进贫困片区主导产业发展;以扶贫产业到户补助资金和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到户资金为支撑,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强村大户发展规模特色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发展增收产业,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三)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要把贫困片区学校、卫生室、活动阵地、农民健身场所等社会事业建设,纳入部门的规划,进行重点扶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人居环境改造。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结合实施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引导贫困片区内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农户向“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社区化管理”的集中安置点搬迁,积极构建农村新型社区。大力实施特困户、危居户扶贫搬迁周转房建设,把贫困片区建设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五)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充分运用教育、科技、农业、林业、扶贫、组织、人社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对贫困村的干部群众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科技和劳务技能培训,强化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贫困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着力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为了认真实施2013年度的扶贫项目,县政府成立由县政府副县长王昭任组长,县扶贫局局长陈兴全、县财政局局长庞清明任副组长,县考核办、县发改局、财政局、民政局、监察局、扶贫局、国土局、审计局、住建局、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教体局、卫生局、信用联社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扶贫开发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扶贫开发项目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考评奖惩等。要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要求,建立县级领导联片、县直部门帮建、工作队员驻村的帮扶机制,做到项目到村,责任到人,帮扶到户。严格实行项目合同管理制,要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监督检查验收到位,全程搞好跟踪协调服务与管理。所涉也要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本镇扶贫开发项目工作。
(二)精心实施项目,严把进度、质量、数量三关。一要严把项目进度关,要与镇、村群众共同确定进度计划,列出项目建设时间表,从组织实施到竣工验收,确保项目按期完成。二要严把项目的质量关。要全过程的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达到标准化、合理化、规范化,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三要严把数量关。在项目实施中,凡是到户项目,户户要签字确认,要把项目量化到户,规划到地块,公益性项目要召开相关会议,让群众予以认可确认。
(三)整合项目资源,凝聚工作合力。本着“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整合资金、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套、形成合力”的原则,最大限度汇集人力、财力、物力、技术、信息等资源,积极协调财政、发改、交通、农业、水利、电力、国土、住建、教育、卫生等涉农部门项目资金向贫困片区倾斜,集中力量,合力攻坚,形成多部门协作、多渠道投入、多措施并举、多层次推进、多方力量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确保如期完成我县2013年度项目建设任务。
(四)强化项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严格按照《汉阴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公布项目计划内容和资金额度,供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向群众公示,接受监督,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截留。项目完工后要及时组织验收和报账,项目资金实行“直通车”确保资金安全使用,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
(五)突出工作重点,优先扶持特困群体。在实施各类扶贫项目过程中,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中,优先扶持计生特困户、残疾特困户。要突出重点,倾斜物资和资金,切实解决好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六)严格监督检查,实行常态督查。县政府督查室要把扶贫开发项目工作列为重点督办事项,对相关单位和项目镇工作开展情况、项目单位的项目实施进度、工程质量进行督查。财政、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计,扶贫部门做好业务指导和数据统计工作,监察部门对有关违规违纪问题进行及时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