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通知
索引号 | xzfgzbmzfb/2013-0208 | 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公开责任部门 | 汉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汉政办发〔2013〕114号 | 成文日期: | 2014年01月26日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日期: | 2014-01-27 07:58 |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意见》(陕政办发〔2013〕72号)精神,全面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经县政府研究,结合县情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为目的,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预警能力、防灾减灾保障能力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形成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防灾减灾服务手段不断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著。力争经过2至3年,全县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准确率有较大幅度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5%以上,农村气象灾害损失和因灾死亡人数减少10%。
二、重点工作
(一)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制订农村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乡村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大中型水库库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构建广覆盖、高密度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充分利用集约化、精细化预测预报业务体系和现代数值预报等技术,加强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和落区预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时效性和准确率。围绕暴雨、干旱、冰雹、低温冻害等灾害,开展预警评估等业务服务,指导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二)大力推进农村气象信息发布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省—市—县和防汛部门的视频会商高清系统,建设一机四屏的新型业务平台、信息网络系统升级改造;完善学校、医院、社区、车站、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气象信息发布设施,加快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建设,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实现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信息接收终端设施,提升预警信息在农村偏远地区的传播能力。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广泛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及时传递预警信息,组织群众防灾避险。
(三)进一步加强农业专项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省级“两个体系”建设,积极构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群发平台,进一步提高“直通式”和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围绕各类农事活动、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用天气和土壤墒情预报,指导做好农业生产。深入研发气象精细化监测预报、粮食安全气象综合保障服务、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生态监测评价、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气象服务系统,为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四)加快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系统;围绕全县粮食主产区、油菜等优势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森林火灾易发区,建设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火箭站,构建完备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网络,及时组织开展增雨应急作业,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组织机构,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作业安全。
(五)着力推进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设农村气象防灾抗灾风险管理体系,制订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积极组织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暴雨、干旱、冰雹、雷电、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改善技术装备,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处置措施。全面开展气象灾害应急认证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把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强化工作考核,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加快组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建设,指导本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二)落实工作经费。财政部门要把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专项经费等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进一步优化整合各部门防灾减灾项目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三)强化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载体,加大气象科普、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社会公众尤其是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培育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