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安康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

索引号 AB-xzfgzbmzfbgs--zfwj-2016-0915 公开目录: 规划计划
公开责任部门 政府办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汉政办发〔2016〕76号 成文日期:
有效性 未知 公开日期: 2016-10-21 16:24

汉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落实安康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根据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分解落实安康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安政办发〔2016〕46号)要求,为认真抓好落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点任务

(一)科学谋划国土开发格局

1、新型城镇化格局。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汉阴作为安康副中心城市定位,积极推进汉阴撤县设区步伐,打造陕南生态宜居城市。以县城为核心,构建“一主一副五点”新型城镇化体系布局,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县城版图面积达到11.4平方公里,县城居住人口10万人,集镇居住人口10万人,农村和新型社区居住人口1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0%。(牵头单位:县住建局;参加单位:县发改局、县公安局、县人社局、县教体局、县卫计局、县民政局、县统计局,各镇人民政府)

2、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实施好生态保护、生态安全与保障、河流综合治理、污水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监管与能力建设六大工程,构建以境内汉江为主轴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走廊及以境内秦岭南麓和巴山北坡山地为依托的生态屏障带,充分发挥生态安全屏障作用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参加单位:县财政局、县农林科技局,各镇人民政府)

3.农业战略格局。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构建以“南茶北果川道园”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牵头单位:县农林科技局;参加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4、生态旅游战略格局。以建设“陕南旅游强县”为目标,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大力开发以凤堰古梯田为品牌的生态旅游,以月河川道农业旅游观光带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以“三沈”文化为品牌的文化旅游,构建“一心三线”旅游格局,全力推进双河口、漩涡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打造汉阴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基地,实现文化旅游产业新突破。(牵头单位:县文广局;参加单位:县旅发办,各镇人民政府)

(二)持续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5、加强汉江水质保护。加快汉江汉阴境内、月河支流重点流域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和防洪保安工程。健全汉江汉阴境内、月河水质实时监控和环境应急体系,完善汉江汉阴境内、月河水质保护长效机制。加快实施沿江漩涡、汉阳2镇和月河川道重点镇污水、垃圾处理和配套管网工程。深入开展排污口综合整治、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汉江干流20公里范围内严禁开发污染工业和环境风险隐患企业,坚决防治库区休闲旅游造成污染和水体营养化,实行河流“网格化”管理和“河长”负责制,确保汉江出陕断面、月河出境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县住建局;参加单位:县发改局(县南水北调办)、县水利局,各镇人民政府)

6、实施国土空间大绿化。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山地森林化、城镇园林化、川道和汉江两岸景观化,深入开展国家森林县城和国家生态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园林县城创建成果,加快实施月河生态修复,配合市上加快月河补水工程前期工作,到2020年全县累计造林25万亩,全县以核桃、茶叶为主的经济林总面积达到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8%。(牵头单位:县农林科技局、县双创办;参加单位:县住建局、县环保局、县水利局,各镇人民政府)

7、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认真落实《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开展区域生态重要性评价和河湖滨岸敏感性评价,划定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红线。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矿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开展水权、用能权及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参加单位:县发改局、县国土局、县水利局,各镇人民政府)

8、严格环境保护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充分评估城乡规划建设、土地和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方面的环境影响,加强执法监管,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生态安全。积极推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和生态监测统计体系建设。(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参加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9、推进节能减排降耗。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强化重点耗能企业监管。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实施一批以金圣水泥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为重点的重大节能技术改造和示范工程。全面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尾矿库治理,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严格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污染物排放量。开展治污防霾行动,加强PM2.5监测管理。健全县级节能监察机构,设立县节能办(节能监测中心)。(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县发改局;参加单位:县编委办、县经贸局、县国土局、县安监局,各镇人民政府)

10、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加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完善监测预警设施,全面执行中省污水垃圾处理费用补贴政策,逐步达到县城、沿江和川道6个重点镇全覆盖和稳定运行,确保县城和集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实现主要污染物减量排放或近零排放。(牵头单位:县住建局;参加单位:县发改局、县环保局、县财政局,各镇人民政府)

11、防治农村环境污染。以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户收集一村运转一镇处理”治理模式,基本实现农村环保处理设施全覆盖。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落实汉江水质、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尾矿库等重点污染防治责任。(牵头单位:县农林科技局、县环保局;参加单位:县水利局、县经贸局,各镇人民政府)

12、健全环境监管体系。认真落实四个“清楚”,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加强环境监管,实施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辐射环境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以及县级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建设、环境宣教信息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设立县南水北调办机构和建设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县发改局;参加单位:县编委办,各镇人民政府)

(三)发展壮大特色生态产业体系

13、循环型工业体系建设。依托优势资源、工业基础和循环经济发展潜力,坚持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化工、缫丝轻纺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河三带、一园三区、五大产业集群”的产业布局。力争到2020年,工业产值达到280亿元,全县打造出10个年产值达10亿元、纳税达千万的明星企业。(牵头单位:县经贸局;参加单位:县直相关部门,各镇人民政府)

14、循环型农业体系建设。重点推广“种一养一加”循环农业模式和“猪一沼一莱(果)”循环农业模式,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农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农业”,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县农林科技局;参加单位:县直相关部门,各镇人民政府)

15、循环性服务业体系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环保服务等产业,以富硒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统领全县物流业发展,重点做好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新型建材配送中心和粮食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物流、产业、市场间联合,仓储、分拨、配送间联网,对外集输和对内集配联动,不断推动产业化升级。依托十天高速、阳安铁路等骨干交通网络,打造区域性物流信息枢纽和综合服务平台,支持物流企业构建跨区域物流网络。加快农村物流发展,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集镇和村组结合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民生金融、互联网金融和绿色金融,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加快培育形成以环保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环保工程、设施建设运营等为主的环保服务产业链。(牵头单位:县工发改局、县金融办;参加单位:县交通局、县经贸局、县环保局,各镇人民政府)

16、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山林经济、涉水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重点领域,做优富硒茶产业,做大现代生猪产业,做精魔芋产业,发展富硒饮用水、饮品制造业、现代渔业、亲水旅游等产业,构建“一三相融、接二连三”的复合业态,打响汉阴富硒食品特色品牌。到2020年,全县新建现代农业园区25个,使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到66个,园区建设面积达15万亩,现代农业产值达到26亿元。力争农业园区建设步入全省前10名。(牵头单位:县农业园区管委会;参加单位:县农林科技局、县水利局、县经贸局、县文广局,各镇人民政府)

17、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以县城为中心,重点打造“三沈”文化产业园、“三沈”纪念馆、沈氏家训展览馆、古城墙、文庙、文峰塔、西坛老街及龙岗公园等历史文化旅游区;深度开发南线沿汉漩路的凤凰山生态旅游线、汉水风情民俗旅游线,重点打造凤堰古梯田景区、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铁瓦殿—擂鼓台风景旅游景区、漩涡汉江观光旅游区及上七古镇民俗区;积极推进北线汉观路、汉双路乡村养生休闲旅游线,重点打造双河口文化旅游名镇、两峡两湖水利观光区;大力发展东西轴向沿316国道的月河生态农业观光带旅游线,重点打造双乳千亩荷塘、月河水景、两合崖宗教旅游区、龙寨沟旅游度假区、花果乡村休闲度假区、沿月南路的现代农业观光带及平梁苗木花卉观光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旅游线路,推动汉阴“三沈”文化、客家移民文化、汉水民俗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与一、二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文化软实力建设激发旅游产业活力,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强化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和全要素产业链培育,按照“旅游+”思路构建旅游产业、产品体系,树立汉阴特色旅游品牌,将汉阴打造中国美丽田园、陕西魅力休闲乡村、安康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基地。到2020年,力争创建国家A级景区(点)4个、省级旅游示范村10个及旅游特色名镇2个。(牵头单位:县旅发办;参加单位:县文广局,相关镇人民政府)

18、全力统筹区域发展。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脱贫攻坚新要求,按照“一城五园三带三产业”的总体布局,形成功能定位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结构合理、城乡统筹发展的县域空间。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创新驱动”,“园区示范、功能配套”,“因地制宜、一县一业”,“西(乡)汉(阴)石(泉)汉江上游区域发展”等战略,推动全县产业科学合理布局。(牵头单位:县发改局;参加单位:县住建局、工业园区办、农业园区办,各镇人民政府)

(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19、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到2020 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35万公顷,基本农田不低于3.1万公顷。(牵头单位:县国土局;参加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20、实行最严格实行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转变。全县用水效率大幅提高,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牵头单位:县水利局;参加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21、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矿山采选企业要完善废水循环利用措施,确保废水零排放,定期检查尾矿库环境安全隐患,预防及时处置突发环境事故;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矿产品的研发力度,重点对龙垭、铁佛寺等北山区域金矿适度开发,重视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及时复垦、恢复植被,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矿业走节约、绿色、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牵头单位:县国土局;参加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22、抓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科学规划合理建设,落实搬迁补偿政策,提高移民就业能力,基本满足移民公共服务需求,2020年前完成1.35万户5.13万人避灾移民搬迁安置任务。 (牵头单位:县安居办;参加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23、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按照“七个一批”“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把困难救助作为兜底政策,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抓好产业和促进就业脱贫,实施易地搬迁脱贫,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完善健康扶贫脱贫,发展教育事业脱贫,实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确保全县6.3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越线、92个贫困村2019年前全部脱贫销号、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脱贫“摘帽”,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四保障”。(牵头单位:县扶贫开发局;参加单位:县安居办、县财政局、县教体局、县卫计局、县农林科技局、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残联,各镇人民政府)

24、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建设教育强县为目标,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布局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启动实施从学前1年到高中阶段13年免费教育,加强特殊教育,支持民办教育,构建符合发展需要和人民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整体提升全县教育发展水平,到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力争全县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和基础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牵头单位:县教体局;参加单位: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编委办,各镇人民政府)

25、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以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着力解决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支撑保障六大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全科医师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完成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牵头单位:县卫计局:参加单位: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编委办,各镇人民政府)

26、健全生态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互助院、老年公寓二期等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创建服务设施完善、信息网络健全、管理服务规范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医养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建设生态养老产业园,发展医疗保健、健康体检、康复疗养、体育健身、度假旅游等多样化服务,培育健康养老产业链。以社区为基础,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紧急救助等居家养老服务。到2020年,城镇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点,养老床位数达到3000张以上。(牵头单位:县民政局;参加单位: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编委办,各镇人民政府)

27、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统筹衔接各类社会救助制度,着力保障困难特殊群体。(牵头单位:县人社局;参加单位:县民政局,各镇人民政府)

(六)建立生态文化体系

28、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广泛进行生态文明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培育生态文明示范企业,建立开放的公众参与平台,着力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质和生态文明意识。积极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等各类文化设施完善,实施基层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村级生态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牵头单位:县文广局;参加单位:县直相关部门,各镇人民政府)

29、培育弘扬生态文化。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加强汉水文化展示,打造“三沈”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品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强化文物遗址、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管理,深入挖掘汉水文化生物资源、秦巴多样性资源。加强对生态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切实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新建汉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单位:县文广局;参加单位:县直相关部门,各镇人民政府)

30、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公民环境意识,积极引导绿色消费,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提倡绿色节能办公,鼓励公众选择低碳出行方式,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养成绿色生活习惯。(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参加单位:各部门,各镇人民政府)

(七)探索重大制度创新

31、创新生态补偿制度。发挥政府补偿机制的功能,实施差别化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管理机制,拓宽生态补偿筹资渠道,出台汉阴县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实行南水北调联席会议制度。(牵头单位:县环保局;参加单位:县发改局(县南水北调办)、县财政局等部门,各镇人民政府)

32、创新水源保护制度。执行最严格的水源保护监管制度,推行环保、水利等部门联合执法,健全水源地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实行县、镇、村三级行政单位负责人水源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汉江、月河水源保护目标管理考核奖惩制度。(牵头单位:县水利局;参加单位:县直相关部门,各镇人民政府)

33、创新生态移民制度。制定生态移民补偿制度、保障性生态移民安置制度、生态移民安居制度,强化移民搬迁督查考核。(牵头单位:县扶贫开发局、县移民开发局;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34、创新美丽乡村建设制度。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出台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传统建筑、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相关制度,制定体现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牵头单位:县农林科技局;参加单位: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环保局等部门,各镇人民政府)

二、工作要求

(一)深化思想认识。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是国家赋予我县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艰巨任务,也是加快建设幸福汉阴的重大机遇。当前,试点示范总体方向已经定位,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各镇、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抢抓机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扎实高效有序推进。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镇、各部门是落实重点工作任务的责任主体,镇人民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根据工作职能和责任分工,牵头单位要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参加单位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各镇、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把握进度要求,切实把重点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三)强化督查考核。试点示范工作任务重、范围广、难度大、创新性强,是对各级各部门执行力和工作作风的重大考验。要继续把这项工作纳入各镇和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不断完善差别化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快建立领导干部任期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问责制,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重大生态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县政府督查室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督促落实,跟踪问绩问效。各镇、各牵头部门要在每季末将试点示范工作进展情况报县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发改局)。

 

 

 

汉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