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镇情快讯

镇情快讯

村财镇管县审:不是束缚是保护 ——汉阴推进村财审计破解基层产业资金困局的探索

作者:程靖峰 通讯员 余龙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12-28 08:49

 

  在汉阴县双河口镇黄土岗村的大多数村民看来,59岁的老支书张友平是个能人,也是个热心人。多年来,他劳心费力为村上修路架桥,村前屋后面貌一新,而当审计组进驻该村后,他的“一番好心”却换来了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结果。

  “尽管我没有把钱揣到个人腰包,村民也都表示认可,但违规收费给村上、镇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法制教育。”10月29日,张友平面带愧色地告诉记者,两年前,黄土岗村为化解集体建设债务,违规向享受移民搬迁补助的群众收取16.25万元。他万万没想到,审计组查出了这笔账。

  这是汉阴县推进村级财务审计,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鲜活例子。自2015年安康市开展村级财务审计试点工作以来,汉阴县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选定双河口镇作为试点镇,对全镇11个村的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他们创新性地实现村级财务从“事迷蒙、账迷乱、人迷茫”,到“事明了、账明晰、人明白”的转变,最大限度还给村民一本明白账。

  为村级财务全面“体检”

  汉阴县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了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紧迫性:仅2015年,县、镇纪检监察部门给予党政纪处理的干部中有48%是村组干部,受处理的村组干部92%是因为经济违纪而被追责的。全年有76%的信访事项涉及村组干部,反映的问题主要是财务不清、贪污挪用、搭车收费等。

  由于村级资金资产资源的多样性,加上会计账务不完整、村务公开不透明、镇所监督不到位,导致村级“三资”管理漏洞多、风险高、村民意见大、信访案件居高不下。

  “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可以及早发现问题,是扎紧制度笼子、保障涉农资金安全的迫切需要。”汉阴县审计局局长钟华告诉记者,由于村级财务公开的短板,群众往往认为村民监督委员会和村两委“穿一条裤子”,对监委会的查证结果的公正性、真实性不信任,造成村民与村干部情绪对立。通过开展村级财务审计,以科学的审计方法、严密的审计证据、专业的审计技能,可以给群众一个明白,也让部分村干部在法律的“红线”前提早刹车。

  “这项改革实际上是在镇财政所增加了审计监督职能。如何在不突破现有机构和人员编制下,进行内部整合,打通制度瓶颈考验改革者的决心和能力。”见证了汉阴县村财审计步步推进的钟华,深知这项改革的挑战性。不过,这些担心在后续改革中一一突破。2015年4月,安康市在全省单独设置了镇财政审计所,市、县印发的镇村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从体制上解决了机构设置的合法性。财政绩效管理和审计执纪监督“双剑合璧”,这项改革在全省具有示范意义。

  村财审计的“双河口模式”

  双河口镇位于汉阴县城北部,秦岭南麓28公里处。这里是典型的陕南村镇,山、川相间,人口规模适中,且一直以来信访问题较为突出。2015年,这里被作为试点镇,实行村级财务审计全覆盖。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形成了村财审计的“双河口模式”。

  在试点之初,一系列矛盾摆在改革者面前:全县审计部门仅有20余人的编制,人手不足成为最大的困难。镇级财政所没有审计工作经验,如何确保这项工作的专业性也面临挑战。

  为此,汉阴县审计局实行“3+1”的审计编组模式,即每个审计组由1名镇财政审计所人员任组长、1名会计事务所专业人员为组员、1名联村镇站办所工作人员为组员兼联络员,再加1名县局业务骨干任廉政监督员和质量审核员。这种编组模式既破解了镇财政审计所干部审计业务不熟、人员不足的难题,又有效增强了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

  双河口镇财政审计所副所长张哲告诉记者,在双河口的探索中,由镇财政审计所制订实施方案,并下发到各村,通过自查自纠、现场审计等环节,形成审计报告,最后向村民公示并征集意见。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做到了人员固定、业务熟练,村财审计工作渐渐步入正轨。

  值得指出的是,双河口镇在村财审计中坚持“三不原则”,即不翻旧账、不越权限、不直接处理。这样就分清了审计、信访、监察部门之间的工作权限,强化主责、聚焦主业。对发现的违规违纪线索,重点是查清事实、固定证据,除作出资金处罚外,审计组不直接处理,全部移交或移送纪检监察、检察机关依纪依法处理。

  让村级审计监督成为常态

  目前,汉阴县首批开展的10个镇45个村村级财务审计试点工作全面结束,取得了显著成效。仅双河口镇11个村共清缴账外资金68.17万元,给群众清退补贴资金20.7万元、乱收费23.8万元,挤掉村集体债务水分78.9万元,化解基层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45件,及时发现并纠正突出问题13件。

  当村级审计监督成为常态,是否会束缚住村镇“能人”的手脚,禁锢村级治理的积极性?对此,双河口镇斑竹园村村支书张代良有着清醒的认识——“是规范和保护,而不是束缚”。

  斑竹园村地处大山深处,距离县城偏远。近年来,靠种植核桃和发展养殖业,村民渐渐富裕起来。土地转包、集体资产出租以及财政拨付构成了村里可观的财政收入,如何监管好、用好这笔集体资金,成了村民们内心的关切。“我当村支书11年了,看到很多同志犯错误都是发生在这些‘小事’上。”张代良由衷地说,以前村里办事“开白条”的情况很普遍,也存在公共资金放到个人账户的现象,一遇到纠纷,干部跳进黄河洗不清。现在有了约束,集体资金可监管,群众能把村里的账算清,也是对干部的一种保护。

  汉阴村财审计突出规范性,厘清集体资产出租等“经营钱”,财政拨付的办公经费等“财政钱”,社会公益捐赠等“爱心钱”,补贴到户到人的惠农资金等“过路钱”,做到锱铢必计、一分不漏。汉阴县的创新实践,使得村级财务审计监督渐成常态。今年7月启动的第二批59个村村财审计有序推进,明年一月启动第三批45个村,4月底将实现村级财务审计首轮“全覆盖”。

  村财审计不仅是悬在村官权力之上的一把利剑,也是村官学习财经法纪的活教材,由此也倒逼着他们不断提升自身免疫力。对此,汉阴县委书记周永鑫这样评价:制度反腐、审计促廉、惩防并举、标本兼治,正是通过审计倒逼工作规范,使广大基层干部时刻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自觉做到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保障惠农资金“最后一公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