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两学一做”对标践诺争先锋 “支部+X”抓活党建促发展——汉阴县双乳镇三同村党支部党建模式探索
2016年双乳镇党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三同村为核心在全镇狠抓党支部正规化建设,2016年4月25日成功迎接中央领导刘云山调研之后,在全省、全市、全县迅速掀起了学习“三同党建模式”的高潮。
“被动”变“主动” “党员+两学一做”对标践诺争先锋
摆正主仆位置,带着感情服务群众。一是坚持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以“民需”定思路;二是坚持用“真诚”换“真心”。做到承诺的事坚决办,群众需要再小也要办,在干部群众中形成讲实话、讲真话、讲心里话,做群众的知心人。三是坚持走群众路线。该村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在全村推行“三线两化一平台”社会治理模式,就是将全村划分成44个小网格,推行党员联系群众,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农户制度。将全村7名村干部、11名组干部、6名人大代表、20名中心户长、30名骨干党员分配到11个村民小组、44个三级网格688户,小网格日常事务由党员、代表、中心户长来负责,进行“一对一”联系,要求当好“三员”,做到“五知”、“五有”。通过这种联系群众工作方法为党员提供一个主动“找事、帮事、议事”的参政平台,激发全体党员践行承诺干事的激情。
转变服务方式,立足需求服务群众。近年来,该村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进百家门、听百家声、解百家事”,村班子成员、组干部、三线人员围绕当好“五员村官”,努力实现群众工作“三懂五会”新需求。二是认真执行《镇村干部周三集中办公制度》和村干部坐班轮流值守制度,建立“一日一牌一岗一簿”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标准,进一步完善集中办公和坐班工作纪律、考勤请假、考核奖惩等日常管理制度,促进服务的规范与便捷。
创新学教方法,助推党员争当先锋。一是党支部紧密结合村情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学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精心制定本村学习教育《方案》。二是坚持因人施学。对多数具有学习能力的在家骨干党员,组织集中学习;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党员,采取“上门讲学”;对流动党员,创新建立流动党员微信服务群,采取短信平台推送信息、微信平台交流互动和邮寄资料的方式,实施“线上线下学”。三是以积分制来量化考核党员,通过践行服务承诺和民主评议打分树立党员先锋形象,通过党员积分制管理,倒逼着党员来践行自己的承诺,做合格的党员,每名党员选定3-5项承诺事项,向群众公开承诺,引导党员发挥作用。四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感召作用,开展向张明俊、庞仁侣、况小向等身边优秀人物学习活动,教育党员在学习先进典型中砥砺党性修养,强化责任意识。支部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不管人在哪里,但是党员的心始终在。在该支部的辐射带动下,如今,网上党支部已经推广开来,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输血”变“造血” “支部+X+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抓活党建
该村通过支部引领促发展,按照“支部+X+贫困户”模式助推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立足村情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引进龙头企业、成立拐枣种植、粉条加工、贫困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本村能人大户带动、组织贫困户参与镇农民教育培训、信息扶贫、移民搬迁等新方式,把以往的“输血”式扶贫变成“造血”式扶贫,把党组织的活力转化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增强他们自身发展动力,解决贫困户住房困难、通讯不便、发展思想落后、却技能、缺资金、缺带动等问题,把贫困户和市场主体紧紧绑在了一起,通过市场主体的带动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带动他们脱贫致富。这种“三同党建模式”已在双乳镇悄然成风,在镇党委的带领下,该镇下辖各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政治引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凸显。
“支部+教育培训+贫困户”。“多亏了农民培训学校,让我知道生猪不能等到生病之后才治,要按照生长定期做防疫;饲料配方有新的标准,按培训说的配方100斤可减少100块钱的成本”三同村村民邹小玺谈起农民教育培训学校喜不自胜。原来三同八组村民邹小玺一直在外务工,期间他的脚部受伤落下了残疾,回家后的他想通过发展养殖业来实现自己人生的华丽转身,然而他却因为缺少养殖技术而非常苦恼。前几天村上的农民学校开班了,请来了畜牧养殖种植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邹小玺专门学习了畜牧养殖技术,通过7天的脱产学习,让他收获不小。从农民学校回来后,邹小玺已经有了新的打算,准备大干一场,下一步准备把猪、牛、鸡的(养殖)规模扩大,要将牛养到10头左右,再养上4、5头母猪。
对于那些由于教育、疾病等致贫,但是却有自己想法的贫困户来说,如何激发其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双乳镇通过调研,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人社、农林、扶贫、教育等相关部门技能培训项目整合,创新“支部+教育培训+贫困户”模式,在三同村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学校,由县职教中心牵头实施“2天扶志+5天扶智”的按需精准技能扶贫培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宗旨,该镇以提升全镇农民综合素质为目标,号召和激励贫困户学人文道德、学惠民政策、学致富技能,做自立自强的合格公民,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先行,把党组织的活力转化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通过学习找到方法,帮助贫困人口提升思想意识、学习能力和致富能力。为确保扶贫培训质量,该镇还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校长、副书记任副校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村干部跟班集中培训学习制度,培训班以联村干部为班主任,各村支部书记、村干部为班干部进行跟班培训学习。截至目前,该校已开展培训工作六期,其中公共课604人次,技能培训562人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目前,该校的培训模式,正在全县范围复制推广,这种做法在汉阴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先锋作用。
“支部+自治平台+贫困户”。在支部的带领下,该镇在全镇实行“三线两化一平台”社会治理模式,在依托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三线人员”一对一做好贫困户及群众管理服务的基础上,推行了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监委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社会组织为有益补充的“五位一体”村民自治模式。该镇以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中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同时建立以党员为首群众性服务队和协会,引导农户参与和组织以互惠互助、发展经济为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组织群众在民主、自由和志愿的基础上,有序重点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等多样化群众性社会组织。通过积极挖掘传统民间组织资源,引导农民群众自发成立各类志愿者协会、文体协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公益慈善和服务性社会组织。搭建了村民自治平台,激发全体党员践行承诺干事的激情。这种做法既调动了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等社会优质资源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又调动和发挥了贫困群众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全镇各村都由贫困群众自发成立了诸如:莲藕种植协会、生猪产业发展协会、粉条加工协会、红白理事会、志愿者协会、群众歌舞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经济建设,大大深化了群众自治,实现了广大农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管理、参与发展,共同促进农村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在村支部的动员下,我今年种了3.5亩甜杆,光这一项收入就接近2万元余…”南窑村3组贫困户贺泽富兴奋地说到。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该镇党委创新“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引进了汉阴县双乳镇颐品庄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绿色生态、循环发展为经营理念,主要从事拐枣酒、甜杆酒及其他特色衍生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农副产品原材料和劳动力,可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同时,镇党委还向该企业派驻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刘伍林同志担任企业扶贫部主任,通过党员带头示范,协调帮扶企业发展,让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发展和优先务工,从龙头企业获得多项收入,实现“产业脱贫”。在支部引领下,该企业和贫困村、贫困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贫困村贫困户按照企业要求,提供生态优质产品,企业托底收购、合作共赢,实现“订单脱贫”。2016年该企业已与贫困户签订甜高粱杆收购订单合同560万斤,贫困户每亩产能达到8000余斤,每亩产值可达4000余元,同时该企业吸收贫困户就近务工1000余人,还在双乳镇境内连片种植优质拐枣1500余亩、栽植甜高粱1000余亩。由于效益可观,企业需要原料,现在已经带动汉阴县的双乳、蒲溪、涧池、城关等地的贫困户进行种植。
“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双乳镇为2016年扶贫重点镇,该镇党委创新“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各村支部牵头成立了甜杆种植、食用菌种植扶贫等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示范,组织贫困户共流转土地,发展香菇、大球盖菇、种植甜杆等方式,为贫困户收入越线打下良好基础。
如江河村,江河村党支部根据贫困户的自主意愿和需求,按照贫困户产业扶贫资金入股本金作为合作长期基金,滚动式发展模式发展主导产业甜杆种植和食用菌种植,全村143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发展生产,贫困户将专项扶贫资金以入股形式投入到合作社助其发展,合作社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并聘用其务工,年底按照盈利情况进行分红,达到增收脱贫的目的。如该村甜杆合作社,今年种植甜杆200亩,为做好引领,村党支部派一名村干部专门负责,在支部的引领下该村103户贫困户入社,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种植甜杆,加上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每户年底可增收4500元,户均分红300元;食用菌合作社采取集中管理、集中技术指导、集中销售的方法进行运作,40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村党支部从产业扶贫资金中拿出部分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由合作社集中搭建大棚,聘请技术员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指导、统一销售。通过支部带动,贫困户土地流转和挣取劳务两项收入,户均年增收可达8000余元,今年市场行情较好,户均分红达2000余元。
这些合作社的建立彻底解决了该镇贫困户多年来发展产业无资金、无场地、无技术、无人带动、销售无门路等问题,该举措为该镇贫困户长期脱贫提供了技术服务和有力的增收保障。
“支部+移民搬迁+贫困户”该镇通过移民搬迁,解决贫困户住房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困难问题。坚持把易地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坚定集中安置基本思路,进一步优化小区集中安置和梯次搬迁。依托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安置社区,进行集中安置,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进城入镇,建设三同、新塘、关爱家园及福源小区等安置点。对集中安置确有困难的贫困户,利用闲置的学校和村属房屋进行安置。截至目前,全镇贫困户中需要搬迁改造365户,其中进城入镇202户,目前已购买新房202户;危旧房改造及改建共计91户,已完工86户,即将完工5户;交钥匙工程72户,已全部完工,已入住54户。
“支部+信息扶贫+贫困户”为推进贫困村信息化建设,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该镇党委现针对当前该镇存在贫困户通信不畅等实际问题,联合汉阴县移动公司,在全镇创新“支部+信息扶贫+贫困户”模式,通过开展脱贫攻坚农村信息化进千家万户的活动,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
该镇依托县移动公司“6995平安保”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双乳镇扶贫信息服务系统,把全镇贫困村、贫困户和县、镇、村三级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对口联系的详细数据精准录入数据库,实现联络服务信息全覆盖;同时把贫困户、贫困村的贫困信息、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等进行对接共享,为社会力量扶贫和贫困户提供帮扶通道、政策咨询、答疑解惑、专业技术查询等服务,同时依托已有电商平台,帮助贫困户把土特产品卖出去,使贫困户通过互联网改变生活、带动贫困户信息就业、信息创业,走上信息致富道路。该镇党委还采取政府补贴一部分,通信公司优惠一部分的模式,以公益为先、自主选择、不增加贫困户负担为原则,制定专项通信业务营销政策,鼓励贫困农民使用信息化设备和服务。通过各党支部对贫困户的通信及宽带安装情况及需求进行排查、县移动公司后台甄别和根据具体情况办理,现已为贫困户免费发放手机500余部。这些举措为提升该镇贫困村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双乳镇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创新“支部+X+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蓄力产业发展后劲。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下,建拐枣园1500亩,与贫困户签订甜高粱订单合同1000亩,产值达2800万元,粉条加工40余万斤,年产值达320万元。通过支部鼓励能人党员带富,成立以何仁兵、黄龙泉、黄兴勇等党员务工能人为代表的劳务公司,带动当地青壮年务工达1000余人,有力推动了全镇经济快速增长。目前,该镇已通过安康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对该镇脱贫攻坚退出第三方评估验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