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汉阴县2016年非私营单位工资统计年报分析

索引号: 发布日期: 2017-03-28 15:48
来源: 本站原创
内容概述:
分享: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县委、县政府扎实落实促就业、保增长、惠民生各项措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国家工资政策落实到位,人民生活和社会事业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新常态下呈现出就业形势稳定,工资水平稳步提高的良好态势。

一、从业人员略有增加,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6年末,全县非私营单位261家,比上年同期减少3家,全县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13193人,与上年同期增加621人,同比增长4.9%,其中在岗职工期末人数13038人,与上年同期增加602人,同比增长4.8%

(一)国有单位及其他所有制单位从业人数略有增加。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从业人员8403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376人,增长4.7%;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93人,与上年同期减少236人,下降71.7%;其他类型单位从业人员4697人,与上年同期增加481人,增长11.4%。集体单位从业人数下降是因为汉阴县农村商业银行的登记注册类型从集体企业变更为股份合作企业。

(二)事业及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增加较多,民间非盈利组织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分单位性质看:企业年末从业人员4670人,增加231人,增长5.2%;事业单位年末从业人员(包括编外聘用人员)5382人,增加393人,增长7.9%;机关单位年末从业人员(包括编外聘用人员)2883人,增加87人,增长3.1%;民间非盈利组织年末从业人员44人,增加10人,增长29.4%;其他从业人员214人,减少100人,下降31.8%

(三)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体。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农旅富县”的发展战略,在助推全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主体也出现新的变化。分产业看:非私营单位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831人,增加656人,同比增加6.45%,占全部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的82%,是吸纳劳动力、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第一产业从业人员45人,增加11人,增长32.35%,不到全部非私营单位的1%。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317人,减少46人,下降1.95%,占全部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的18%

(四)两大行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分行业看(见表1):文化体育娱乐业和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从业人员241人,增加101人,增长72.1%;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45人,增加11人,增长32.4%

1  非私营单位分行业从业人员对比情况表(单位:人、%

 

行业类别

2016

2015

增加

增长

非私营单位合计

13193

12572

621

4.94

()农、林、牧、渔业

45

34

11

32.35

()采矿业

72

73

-1

-1.37

()制造业

1232

1271

-39

-3.07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75

76

-1

-1.32

()建筑业

938

943

-5

-0.53

()批发和零售业

967

948

19

2.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55

381

-26

-6.82

()住宿和餐饮业

237

221

16

7.24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0

0

0

()金融业

262

238

24

10.08

(十一)房地产业

253

265

-12

-4.53

(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7

17

0

0.00

(十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22

141

-19

-13.48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44

294

50

17.01

(十五)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05

0

105

(十六)教育

3339

3087

252

8.16

(十七)卫生和社会工作

1484

1456

28

1.92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41

140

101

72.14

(十九)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105

2987

118

3.95

(五)女性从业人数略有增长。2016年末,全县非私营单位拥有女性从业人员5062人,与上年同期增加115人,增长2.3%,占全部非私营单位从业人数的38.4%。女性就业行业多集中在第三产业,其中批发零售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等四大行业女性比重较高,分别占64.1%63.4%54.8%48.2%

二、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双增长

(一)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继续增长。2016年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66714.9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6255.5万元,增长10.4%。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6108.5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6211.4万元,增长10.4%,占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的99%,是非私营单位工资总额的强劲支撑。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303.3万元,增加12.6万元,增长4.3%;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303.1万元,增加31.5万元,增长11.6%,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只占非私营单位工资总额的1%

(二)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稳定增长。2016年,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51858元,增加3124元,增长6.4%

1、国有经济单位仍占据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制高点。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58670元,增长8.7%;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28989元,下降75.3%。其他所有制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40114元,增长21.1%

2、各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有增有减。分行业看(见表2):十五个行业平均工资都有一定程度增长,其中有7个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高于全县水平,但各行业间的工资水平、工资增长幅度较不平衡。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幅居前的三个行业为采矿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平均工资分别增长24.2%9.5%7.5%。相对而言,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平均工资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分别下降16.9%3. 1%

表二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长情况表(单位:人、%

行业类别

2016

2015

增加

增长

非私营单位合计

51858

48734

3124

6.41

()农、林、牧、渔业

63844

61735

2109

3.42

()采矿业

58534

47135

11399

24.18

()制造业

38927

38736

191

0.49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0568

37724

2844

7.54

()建筑业

35075

34378

697

2.03

()批发和零售业

28129

26468

1661

6.2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8896

37366

1530

4.09

()住宿和餐饮业

23219

22189

1030

4.64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0

()金融业

157488

150426

7062

4.69

(十一)房地产业

28578

29478

-900

-3.05

(十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4529

42529

2000

4.70

(十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56252

56119

133

0.24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4792

32848

1944

5.92

(十五)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9695

29695

(十六)教育

55719

52014

3705

7.12

(十七)卫生和社会工作

60577

56390

4187

7.43

(十八)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5524

42763

-7239

-16.93

(十九)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61304

55983

5321

9.50

3、民间非盈利组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较低。分单位性质看:2016年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0158元,增长2.2%;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7646元,增长8.3%;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1354元,增长9.5%;民间非盈利组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4850元,下降1.2%;其他类型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7843元,下降19.5%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经济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依然是“调结构、稳就业”。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影响,就业在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主要表现有:首先,我县工业企业基础尚不牢固,离建设工业强县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工业企业存在用工人数减少,停产、减产等现象;其次,第三产业发展乏力,传统行业低迷不前(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导致用工需求减少,新兴行业尚未成为提供吸纳就业的主要动力;第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部分劳动力一方面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技能,同时嫌待遇低、劳动强度大等不愿意就业,“零就业”家庭在我县还有不同程度存在。

(二)职工工资“收入低、差距大”等问题依然突出。一是低收入人群占比较大。平均工资反映的是全县某类单位、某个行业的平均水平。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从人员分布看,低收入人群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二是行业间工资差距较大。2016年,全县最高行业工资是最低行业的6.8倍,差距依然较大。各行业的工资差异主要特点表现在:垄断行业与竞争激烈行业之间职工的收入差距过大;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之间职工的收入差距大;知识密集型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之间职工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四、对策建议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拓展就业增长空间,大力开发公益性、服务性岗位,扩大就业容量,减少“零就业”家庭。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认定,增强就业创收能力。开展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针对当前农村生产的需要,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农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实用技术人才,满足未来农村“产业工人”技能需要。

(二)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全县上下要牢固树立“1533”发展战略思想,加快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增强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促进城乡下岗失业人员充分就业。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通过增强传统服务业活力来促进就业,通过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发展城市经济,鼓励更多的人员从事城乡居民生活服务、便民服务和商务服务业。

(三)促进工资合理增长。对用人单位各类中、低层级的劳动者的工资,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情况,主要通过建立劳资平等协商制度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促进从业人员工资合理增长。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劳动保障监督监察力度,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确保劳动者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四)加强分配监管力度,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一方面,考虑到行业间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差异,不可能消除绝对的收入差异,但相关部门可以参考各行业的效益,对行业提出指导性工资标准;另一方面,对部分具有垄断优势的行业,加强监管,改变由于资源优势、垄断优势带来的分配不公,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劳动保障监督监察力度,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确保劳动者工资按时足额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