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部门动态

部门动态

脱贫攻坚路上的巾帼“老大姐”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7-11 08:26

  戴福琴,女,生于1967年7月,中共党员,安康市人大代表,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经农林科技局党委议研究推荐、组织部选派到漩涡镇东河村担任第一书记。自履职以来,她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驻村工作纪律。深入村民中间,大力开展精准识别,精准掌握东河村的每一户,确保精准纳入、剔除的每一户,准确掌握群众最关心、最实际、最迫切解决的问题,获得第一手资料,为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到村以来,她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六个精准”要求,狠下一条心坚持做好一件事,就是叫响为人民服务、抓好脱贫攻坚,踏踏实实讲作风,默默无闻做贡献,深得当地群众的认可与尊重,从而被乡亲们称为“自家人”, 她视群众为亲人,带着感情进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温暖了民心,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贫困群众一步步踏实地行走在脱贫路上扶贫战线上,她是名副其实脱贫攻坚一线的“巾帼女英雄”—— 戴福琴。

  筑强堡垒聚民心

  脱贫致富,干部因素至关重要。“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这话一点都不假。戴福琴担任第一书记后,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致富带头人队伍作为帮扶的重要任务来抓,与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共谋发展。

  东河村位于漩涡镇,全村辖7个组,东河村地处闻名遐迩的凤堰古梯田核心景区内,距凤凰云海、吴家花屋、魔芋包等景点不过数公里,冯家堡子景点就位于东河村。该村有7个村民小组,450户,1690人,2016年底贫困户160户、522人,贫困人口占比30.8%。东河村地处高山,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该村的发展,群众主要收入来源靠劳务输出和种植养殖。她深深的认识到贫困村脱贫关键是要培育出适合本村的主导产业,她天天奔走于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听取群众心声、化解群众矛盾、协调土地、规划产业发展。

  如何结合东河的资源优势,帮贫困户增加收入?这是扶贫东河村的当前最大问题,戴福琴驻村半年以来,她发现大多数贫困户只知道埋头苦干,更有甚者,“等靠要”思想严重,不知道抬头看路,作为第一书记的她,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于是在精准识别基础上,她抓住“因人分类、精准施策”这一关键举措,根据致贫原因,锁定脱贫需求,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成立了冯家堡子产业专业合作社、秦沪大米、核桃合作社等3个合作社,发展富硒水稻种植300亩,预留核桃栽植地块2000亩,探索林下发展魔芋100亩,动员贫困户开展牛、羊猪、鸡养殖3000余头只,实现“造血”脱贫。协调交通局开展5.6公里通组路的前期勘测设计。县电商办来村对接,帮助建设电商销售网络平台,汉阴凤堰茶业公司和村上签订了销售协议等基础设施项目。

  为促进东河村精准识别工作公,她与村“两委”按照“两不愁、两保障”,“九条红线”,“六个精准”等政策,采取成立十人五小组,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张贴公告、民主评议等方式,将村里该纳入贫困户的一户不漏,该剔除的一户不少的精准到户、到村,她与村“两委”三番五次、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妥善化解了矛盾纠纷,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干部群众看到村里有了新变化,冷却的心逐渐暖了起来。

  因户施策,精准帮扶,确保脱贫成效

  为确保全村贫困人口在2017年度全部顺利脱贫,戴福琴一直主张要根据各户实际情况,访贫困、挖穷根,因户精准施策,在帮扶规划上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不搞千篇一律。同时为每一户贫困户建立起扶贫台账,记录帮扶措施和落实情况,让群众认可、做到心中有数,让群众看到扶贫不是走过场,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在戴福琴同志及村两委的带领下,东河村共栽植脆皮青李子十亩约700株,专门邀请全县农林科技系统相关专家讲授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家庭农场申办》、《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互联网+农业》和蔬菜、莲藕、魔芋、食用菌、林果、茶叶专业技术等14门课程。

  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与基地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内容丰富、培训方式灵活,培训中专家老师现场解答贫困户问题,及时解决贫困户在实际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技术培训2次多达200余人,与此同时农林科技局送来500公斤水稻良种和3吨有机肥,为东河村种植绿化树苗5公里。

  根据东河村的现状结合农林科技局的业务特点,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确定以发展种植、养殖、山林经济及劳务就业为脱贫增收重点,制定东河村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种养科技培训、加快成立农业合作社,充分发挥秦富公司、鑫兴米业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现整村发展和贫困户增收。

  这位在工作中充满激情,性格开朗,的扶贫“老大姐”,每每提起家人,她总是满满的愧疚、泪眼婆娑。因为工作,她陪女儿的时间很少,女儿远在兰州上大学,本就一年很少回来,很少能见几次面,俗话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可朝思暮想的女儿难得回一趟家,为了精准识别工作,到女儿走的那天她都不曾回家,不曾见到女儿一面,等她回家,看到空荡荡的房子只留下女儿给自己写的信,字里行间透露的是女儿对母亲的思念,满满的都是家人的爱和支持,泪水湿透了手中的信,就算是受了天大的委屈,只要家人的一句谅解、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切的委屈和压力都显得不在那么重要,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在工作中,她始终秉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和信念,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全村民的理解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