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汉阴县人民政府>政务要闻>汉阴要闻

汉阴要闻

汉阴: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致富

作者:袁有明 杨旻翰 陈枭雄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8-08 16:31

      陕西汉阴县自然条件差距较大,境内浅山丘陵、中高山区、川道盆谷平地阡陌交错,农村农业生产发展千差万别、参差不齐,有些地方农业靠天吃饭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农业产业规模小、家庭经营薄弱。如何改变这种发展缓慢的局面、让贫困群众搭上脱贫致富的快车实现精准脱贫,成了汉阴县各级党政部门、各行各业的首要任务。通过各方的持续共同努力,探索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助推农业现代化、助农增收奔小康的发展模式,将汉阴农业带出秦巴大山,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致富路。


      土地流转惠及村民群众 汉阴县凤凰山茶业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注册成立,是集茶业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年均收入70万元以上,是当地扶贫示范合作社。该社通过土地流转积极为农民谋求福利,稳定提供就业岗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以每亩500-600元付给村民,帮助村民就地务工。吸收有知识的社员进行培训学习,逐步使社员掌握茶园管理技术、采摘技术、加工技术,成为合作社的生产技术骨干,当地村民既掌握了生产技能,又解决了就业、还增加了收入。

 

      2016年,该社耗资300万元扩建茶园、厂房等,其中100万元来自政府帮扶专项资金。目前500余亩茶园全部投产,可年产炒青茶1.5万公斤、红茶5000公斤,可实现产值1000万元。仅此一项,全村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创新产业模式助农增收汉阴县平梁镇太行山茶业专业合作社于2015年注册成立,是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该社除生产富硒茶主业以外创新产业模式,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期间,该社“太行村”老树茶枕备受京城市民喜爱,仅开幕当天签订合作销售协议4家,订单300余万元。


      2016年,该社重点打造汉阴县重点商业区2000平方米销售旗舰店,开设特色土菜馆收购当地农户家养家禽、蔬菜等农作物,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并允许当地农民入股。太行山茶业专业合作社发挥积极产业优势,创新产业模式、拓宽产业纵深,以主打优势产品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不断拓宽增收新渠道。

 

      技术服务支撑规模经营  汉阴县兴汉农机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注册成立,是集农业机械种植、收割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该社于2016年投入100万元购置农用机械设备并新增200亩建设用地,积极雇佣当地农民务工且传授技术,竭力为贫困户务工提供就业岗位,是当地省级农机示范合作社。


      该社通过同农户搞合作推动土地经营规模化,破解小户经营难题;建协会实现田间作业机械化,破解小机整地难题;建机制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破解小生产随意性大的难题;创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破解小产品经营难题;水稻、油菜、玉米收种全程机械化不仅改变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方式,而且解决了秸秆禁烧的环保难题。“五化合作”模式,既放大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优势,又破解了家庭分散经营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为当前农村经营体制下发展现代农业探索了很好的路径。该社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机械加工、风干、保鲜整套设备,从事土豆、豇豆等干菜加工、野生菌收购包装、网上和店面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创新农业生产新模式,推广先进新型农机装备,促进农业进一步增产增收。


      从上述3家合作社发展历程看,一个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好,将带动一个地方产业兴起和一方百姓富裕。农民专业合作社破解了当前困扰该县“三农”工作推进难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参与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围绕县内资源禀赋,以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基地为载体,以合作共赢、共同富裕为方向,以契约精神、诚实守信为根本,灵活管理,灵通信息,稳固了一村一品、农户抱团发展思路,初步实现了土地向园区集中、经营向产业集中,厚植了产业脱贫致富优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自愿联合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生命力关键取决于能否让农民持续受益。据大兴村党支部书记、汉阴凤凰山富硒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春介绍,凤凰山500亩富硒有机茶园的建成投产,解决了当地160余位村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附近农民的收入。目前,茶园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茶叶种植大户,着力打造休闲观光富硒有机茶园示范基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生产积极性,为传统产业向“优质高效”转变提供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