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河镇合心村“三抓促三变”撬动群众脱贫致富
乡村的蝶变
——汉阴观音河镇合心村“三抓促三变”撬动群众脱贫致富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当前,汉阴县观音河镇合心村支部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立下“军令状”,挂上作战图,举一切可用之力,实施抓党支部建设,促凝聚人心,抓思想教育,促抛穷立志,抓产业建设,促群众致富增收“三抓促三变”机制,让原本穷山恶水秃山变为金山绿水,让穷村变福地,穷人变为富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大幅度提升。
抓支部建设聚力人心
“今天扶贫局和县脱贫指挥部办公室干部一行20人的来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大家做好贫困户信息校验,了解党建组织工作和村上产业发展还有那些困难等,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我们坐下来商量对策。”8月17日,县扶贫办主任、县政府党组书记、县扶贫局局长何江涛郑重的说。
不团结一事无成,人心齐泰山移。作为扶贫局派驻合心村第一书记徐增琼,一到岗后从日常工作生活上了解到,合心村三委干部人心不齐,工作无头绪,推诿扯皮,党建工作几近瘫痪,工作纪律不佳,群众办事不便捷等现象。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徐增琼明白帮钱帮物不如先帮个好支部,只有让村党支部这个“主心骨”强起来,脱贫攻坚才会取得胜利。
他第一件事就是抓支部建设,提升班子的凝聚力和服务能力,利用每周三座班制时间组织班子成员学党章《廉政准则》、脱贫攻坚政策以及省市县有关脱贫攻坚会议材料,观看党风廉政建设专题片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党建+新民风+产业带动+贫困户”思路,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利用“三会一课”“党员定期活动日”“民主生活会”,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新民风,把带头“树新风”列为党员“做”的重要内容,把“倡导诚孝俭勤和培育文明新风尚”作为党员承诺必选内容,把践行承诺结果作为党员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通过抓学习转变观念,凝聚班子合力,抓支部制度文化建设,要求党员干部人人必须参与熟悉党建工作。
通过不到5个月抓党建工作,如今合心村支部变样了,三委班子团结了,团结协作履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支部制度建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心得体会上墙了,党徽也扣在了胸前,特别是每个党员都在晒承诺,每名党员干部走出去,挨个登门拜访贫困户,和他们面对面拉家常,了解民风民意,宣传扶贫政策,帮他们树立脱贫信心。
村支部书记蒋友余深有感触的说:“在徐书记的带领帮助下,通过不断加强党员教育,完善健全便民服务等各种制度,提升了村委成员为民服务意识,严肃组织生活,严格上下班纪律和生活作风,让支部的堡垒作用得充分发挥。”
抓思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抓好抓实脱贫攻坚,必须认真调研,找准制约发展的面上情况和个体原因,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千方百计解放群众思想。观音河是国家批准的湿地公园,必须做好整村长远发展规划,与旅游相结合,在夯实任务基础上,增强整体发展上下功夫,凝聚力量,聚指成拳,重点突破,脱贫攻坚才能有成效。”挂联县级领导张德军在村干部座谈会说。
合心村的脱贫第二步路就是抓群众的思想教育,通过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访贫,根据群众思想状况大致划分为放心户、关心户和连心户,实行“在线、一线、热线”跟踪服务。
紧盯难点,主攻重点,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不返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决定方向,观念是决定一个人发展前途关键因素,思想扶贫是转变观念上精准发力,激发内生动力的基础。
合心村二组的郭昌勤说:“一生都在家务工,以前都是靠种庄稼维持生活,没其他收入,现在好了,村上干部经常上门讲政策、解放我们的思想,讲种植养殖技术,让我们发展产业赚钱。”
通识扶智教育,把村民思想教育与扶贫政策宣传相结合,组织对农民巡讲、民生视频进村活动、驻村干部流动宣传、群众会宣讲、干部进村入户游说、组织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和新民风建设等通识培训,对群众进行观念引导、技术指导,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创业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
个别差异扶智教育,结合“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要求,按照“菜单式”培训,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补什么,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机制,转变生产生活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理念,使贫困户首先在思想上脱贫,有效激发自身发展内生动力,事实证明,扶贫必先扶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扶贫才能事半功倍。再以产业支撑,为其注入经济发展来源,就能更加有效地让“输血”扶贫变为“造血”扶贫。
抓产业助力贫困户增收
合心村二组村民郭昌勤今年52岁,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户,家里四口人,妻子有多年的精神障碍,儿子早些年劳作时小腿受伤成残,女儿通过扶贫局、民政局的助学金和生源地资助贷款,勉强上完大学而且在待业,前些年一家人居住在三间破乱不堪的土墙房里,一年主要就靠种粮食维持生计。
“现在党的政策确实好了,把我们贫困户总是放在前头,修房子政府补助了2万、办了贴息贷款4万,在亲戚朋友那里借了3万,才把房子改造了。儿子和老伴国家还给了生活补助,村上指导让我种植烤烟,下一步想挣钱给儿子找个媳妇。”郭昌勤微笑的告诉我们。
如今当你再次来到郭昌勤的家里的确变了,土墙变为110平米的砖混结构平房,老材灶变为烟通灶,老式床改变成沙发床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驻村第一书记徐增琼介绍:“郭昌勤在村支部反复做思想工作情况下发展烤烟,很勤劳的他今年种植了17亩烤烟,同时他还参与观音河“御源军”水资源保护队伍中,每月还能领取1000元工资,加上惠农资金补助年收入基本达到3万左右。”
如今,合心村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德军统一指挥下,在县扶贫局、镇政府精心指导帮扶下,村三委班子成员和贫困群众一道,整合各方项目、资金、培训等资源,精心规划,精准实施,走出了一条以“一产业为主、农业为辅、务工为补充”的脱贫致富之路。目前该村成立了油用牡丹专业合作社、生态莲藕种植基地、园林绿化有限公司,通过贫困户的土地流转,发展生态莲藕300亩、油用牡丹200亩、茶园300亩,产业带动贫困户69户,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目标实现了。
村支书蒋友余说:“村民除了留够种粮食蔬菜维持生活的土地外,通过流转剩余土地,按照坡地每年每亩160元、水田按每年每亩180元流转,用来发展产业,贫困户在种好庄稼外,可以到时产业基地务工,每天可以拿到80到100元工钱,一年下来,多达两万元左右的收入。”
除了产业带动致富外,在扶贫局的支持下,通过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帮扶,该村将建成投资90万元10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城建后,租用群众的房顶将按照面积大小,每户每年可拿到500至600元租金,同时把电卖出后,收入的50%给贫困户分红,20%留在村集体用于助残、特困救助等公益事业,20%用于租用村民房顶租金,10%用于日常维护费用。”村主任石德华很有底气的告诉我们。
精准配置脱贫“金钥匙” 细心撬开致富“产业路”。一路走来,事实“抓转促”助力脱贫攻坚,在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一系列政策在这片深山里稳步推进。当前的合心村确实变了,村支部的党建工作变亮了,村干部的涣散无凝聚力、拖尾扯皮的现状变没了,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靠要的思想变没了。如今,合心村村干部变成勇于担当,敢于干事、干成事的一支基层队伍,贫困户变成你追我赶,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幸福大家庭,整村青山面貌变为金山绿水,领航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