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实干 不当假把式----记双河口镇梨树河村驻村干部薛磊
“婶,你这是干啥去,最近身体好着吧。”“叔,你看你还能再养几头猪不,今年有产业奖补政策,你有劳力多养两头还能增加点儿收入。”一听这动静就知道是薛磊进村了。
薛磊就职于汉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是个土生土长的汉阴汉子。虽然是县里的干部,但却没有一点“官架子”。在梨树河村民的心理,他就像自家兄弟一样。
薛磊出生于1970年10月,1993年1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汉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铁佛寺工商所、城关工商所、平梁工商所、涧池工商所工作。2017年5月,为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这位具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老江湖”便收拾好行囊,义无反顾的来到了双河口镇梨树河村担任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员。
上山下地,村情民情全一口清
薛磊性格开朗,善于交流,加上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所以特别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一到村里,便走家串户,爬山下地了解村情民情。梨树河村山大沟深,村民居住分散,经常是三里一家、十里一户,对体重180斤的薛队来说,入户走访这件头等大事便又多了一份挑战。虽然平日里性格乐天,但甩开膀子做起事来也是毫不马虎。在驻村后一个月时间里,薛队硬是顶着三四十度的高温把村里的165户贫困户走了个遍。县里的领导来检查,薛队对答如流,每家每户经济状况、致贫原因,村里的危改户、搬迁户,哪家的地中了,养了多少牛他都门清。
急人所急,群众的事都是大事
梨树河村经济条件落后,村民致富增收难,稍有能力的人大都出外打工,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要给他们解释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便成了一个难题。薛队灵光一闪,不如搞个精准扶贫有奖问答,不但能引导村民掌握国家政策,也能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6月初,土豆成熟,作为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在外地土豆涌入的情况下却遇到了滞销的局面,眼看着几万斤土豆堆在地里,焦急的村民就想到了向薛队求援。薛磊得知消息,立即去村民家里实地了解了情况,又马不停蹄的四处奔走协商,找买家、找货运、亲自上手上车卸货,十几天时间,三万多斤土豆销售一空,成功为村民增收两万多元。
村里的杨某父母早亡,夫妻离异,只留下他带着三个还在读小学的孩子,他本人早年在外务工时又受过工伤,无法参加重体力劳动。薛队得知这个情况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几经辗转终于联系上了身在西安的某企业老板连先生,连先生承诺愿意帮助这个苦难的家庭,资助三个孩子至大学毕业。每次逢年过节,薛队都会带着连先生寄来的慰问品送到杨某手上,并把杨某送给连先生的土特产转寄过去,每次临走时还不忘叮嘱杨家的孩子多和叔叔和哥哥联系,要永远心怀感恩。
仗义执言,民风好工作才能好
有一次村里在广场修戏台,周围的村民对建筑材料打起了注意,要拿修戏台的砖给自家砌个楼梯,被负责监督工程的村干部拦下后,便抄起旁边的钢签破坏修好的戏台。薛队一听有这种事,立刻怒发冲冠,“你们这些人,都不想一想,村里修戏台,是给大家做好事,再不济修到你门口,你要晒个粮食也能方便些不是,这修戏台的砖,你拉几块他拉几块,这戏台还要不要修了。再说了,你砌个楼梯出入方便,但总该给村里打个招呼,当干部的能不理解?”因为有正义感、能以理服人,村里的群众有了争议也常找薛队主持公道。薛队常说,咱们扶贫也不光是发展产业脱贫致富,还得想办法倡导优良的村风民风,让村里的领导班子团结起来,把各家各户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还愁不能脱贫致富?
当然最让薛队牵挂的,还是村里的脱贫致富问题。面对村里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的种种难题,薛队总是辗转难眠,但汉阴汉子绝不气馁,通过组织村委会讨论,和驻村第一书记深入分析扶贫产业环境、村里的经济发展瓶颈,陕煤集团北元化工和市场监管局协调制定了包括短期、中期、长期的梨树河村精准脱贫综合产业规划。包括生猪养殖和梨树种植综合旅游项目的前期接触工作已经开始,羊肚菌试种项目也在确定之中。虽然有了一点点成绩,但薛队却常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脱贫致富也是一样,只有把事情做好,扶真贫、真扶贫,改变梨树河村的旧面貌,才能让群众满意,也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