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小康路 当属看药王
药王村位于县城西北30公里处,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群众出行条件单一,穷山恶水是对这里最好的诠释,贫穷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这里的代名词。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国家持续深化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支持力度,一系列脱贫政策的实施下,光芒普照在汉阴药王村的广袤大地上,洒在群众的脸上,暖在群众的心窝窝里。大山深处的药王村,也悄然间发生着喜人的变迁,贫穷的标签正在褪色……
幸福画卷缓缓展开
近日,汉阴药王村办脱贫攻坚暨新民风建设示范户表彰大会,对30户能够较好利用扶贫政策主动发展产业、依靠产业增收脱贫致富、自生动力强、群众口碑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表彰奖励,让他们变成街坊邻居个个“羡慕嫉妒恨”的家喻户晓的明星。
“我们家能实现脱贫,靠的是扶贫政策好,凭的是村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帮助,因为有了大家的无私帮助,才有我们一步步走上致富路。是他们为我找到了一条脱贫路,致富路。以后,我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和我一样的贫困户都能自身脱贫再回馈社会”。一位受表彰的群众激动的说。
群众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表达是对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现在,当你走进药王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田园分光景象,灰色暗淡的土坯房换了面貌,白墙灰瓦、硬化的路面、独立的卫生间、独立的厨房、安全的饮用水、电网齐全等这些在城里人生活的基础设施在药王村也变成了现实、不在是奢望;村级成立的幸福互助院,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整洁的村级主干道,随处可见的环卫“御源军”,村子中间的小溪边上青草匆匆、绿意盎然,夜晚,一盏盏头顶黄色帽子的路灯矗立路边,照亮着山村的夜晚……如今的药王村,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
吴兴元家的生活转变
低保户吴兴元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老吴患有慢性病,先前儿子常年在外务工,两个孙子全年由老吴和老伴照顾。现在,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老吴家改善了房子,排除了隐患,孙子也享受到了教育扶贫政策。现在,走进老吴家里,房间和客厅空间布局得当,白色的墙壁、硬化的地面相配得益,电视、沙发等家具摆放有序,给人清新和舒服的感觉。
在帮扶干部的指引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老吴的儿子回到了本县在保险公司上班,有了固定的职业,又离家较近,为老吴俩口子减轻了不少的负担。
“能够在家门口上班,既挣了钱,也照顾了父母和孩子”老吴儿子说。老吴今年在家喂猪2头、养鸡45只、种植玉米、甜杆杆等若干。“儿子回到本地上班,有了可观的收入,我和老伴也可以放心了,免得我俩经常提心吊胆,生怕他一个人在外出点啥事”。说话间,老吴会心的笑了笑。老吴现在的生活,是药王村众多群众的真实写照,也是幸福生活的缩影。
多举措走向致富路
目前,药王村已成立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7个,养殖大户1户,由贫困户发展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养殖大户3个,流转土地涉及贫困户36户共计301亩,带动贫困户就业40户66人。按照“支部+X+贫困户”模式,药王村主要发展生态山林立体经济,种植天麻、莲藕、竹子、漆树、拐枣等产业,侧重养鸡、养牛生态养殖。
“十三五”以来,药王村实施交钥匙工程13户受益35人。2017年购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29户,受益118人。根据各搬迁户家庭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帮扶措施,确保搬迁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017年以来,全村严格执行了“培训一人、帮扶一人、就业一人”的扶贫扶志帮扶原则。组织劳务技能贫困户100户133人;全村贫困户已参加劳务技能培训61户72人。
全村已完成5.1公里通组产业路水泥硬化,老年幸福互助院的投入使用,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药王村两场一室,水电路讯等基础实施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对扩大产业规模,交通运输得到了很大改观,群众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走向致富路,搭上幸福车。
药王村通过多举措,扩宽群众的致富路,力争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生活,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
党委政府的决心和行动
近年来,汉阴观音河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思路,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弘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干劲,锁定目标、精准发力,全力冲刺脱贫攻坚。
同时,观音河镇党委聚焦全镇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实施“支部+X+贫困户”,突出党建统领,注重靶向发力,积极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作用,推动基层党建与扶贫脱贫双促双赢,全力打赢全镇脱贫攻坚战。
“严”字当头,夯实脱贫攻坚“责任链”。严格落实省市县《整改方案》,细化帮扶任务和帮扶措施,逐户列出需求清单,确保不留盲区。完善考核问责机制,强化督查指导和暗访检查,夯实工作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对完成任务优秀的站所、支部,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精准脱贫攻坚责任不落实的,坚决予以问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问题整改到位。
“细”字着眼,打好脱贫攻坚“精准牌”。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户因人区别对待、选择路径,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一是实施就业帮扶。依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落实追赶超越活动,提高党员宗旨意识,引导党员帮助贫困户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家庭养殖业。同时,镇党委及时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实现“造血式脱贫”。二是实施技术帮扶。以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结合贫困户实际需求,积极开展种植、养殖等各类技能培训,确保能掌握一门以上产业技能,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实施思想帮扶。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及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让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坚定和树立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努力实现“扶志”目标。
“实”字为本,唱好脱贫攻坚“重头戏”。针对辖区贫困对象,摸排底子、建档立卡,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定期和贫困户联系、按规定时间和贫困户深谈、及时向镇党委汇报帮助贫困户办实事情况,记好帮扶日记,建立帮扶台账。同时,要坚持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手抓宣传引导,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广泛参与进来,努力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真正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