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前三季度农业生产情况简析

索引号 xzfgzbmzfbgs/2017-0027 公开目录: 统计信息
公开责任部门 汉阴县统计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17年11月10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7-11-10 14:02

  汉阴县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个目标,强化追赶超越意识,2017年前三季度全县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业园区快速扩张,土地流转灵活多样,“三变”改革蓄势待发,三农经济呈现新的变化。全县前三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1亿元,同比增长4.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42亿元,同比增长5.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98元,同比增长8.9%。

  一、2017年前三季度农村经济呈现新变化

  (一)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7年前三季度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42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农业增加值5.82亿元,同比增长6.3%;林业增加值0.17亿元,同比增长13.4%;牧业增加值2.00亿元,同比增长0.1%;渔业增加值0.23亿元,同比增长17.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19亿元,同比增长4.1%。

  1、粮食生产稳中有增。预计全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8.31万亩,较上年增加0.42万亩,同比增长1.11%;产量10.36万吨,较上年增加0.2万吨,同比增长2%。

夏粮播种面积14.37万亩,较上年减少0.16万亩,同比下降1%;单产187公斤,较上年增加5公斤,同比增长2.8%;产量2.69万吨,同比增长1.7%。

预计秋粮播种面积23.75万亩,较上年增加0.38万亩,同比增长1.7%;单产323公斤,较上年增长1公斤,同比增长0.3%;产量7.67万吨,较上年增长0.15万吨,同比增长2%。

  2、蔬菜生产依然保持增长态势。近年来,汉阴县各镇紧紧抓住建设现代农业的良好机遇,把蔬菜、瓜果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前三季度,全县蔬菜播种面积为12.16万亩,较上年增加0.3万亩,同比增长2.5%;产量17.64万吨,较上年增加0.4万吨,同比增长2.3%。

  3、水果生产平稳增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的水果需求量呈上扬趋势,各级政府大力提倡特色产品种植,销售市场好,农民种植积极性高,全县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全县水果种植面积4.14万亩,较上年同期增加0.1万亩,同比增长1%;产量2.11万吨,较上年增加0.1万吨,同比增长4.8%。

  4、茶叶生产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全县茶叶种植面积5.33万亩,较上年同期增加0.7万亩,同比增长14%;产量1209吨,较上年增加223吨,同比增长22.6%。

  (二)畜产品呈现两升两降。前三季度,汉阴畜牧业生产呈稳定发展的态势,主要产品产量比上半年有所增加,存栏增长,增幅比上半年有所回升。前三季度牧业产值为3.9亿元,同比增长0.1%。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汉阴县2017年前三季度畜牧业生产情况


单位 计量单位 2016年前三季度 同比增幅% 2017年前三季度 同比增幅%

一、猪存栏 头 220220 -2.23 217482 -1.24

其中:能繁殖母猪 头 24770 1.42 24559 -0.85

二、牛存栏 头 28491 0.82 28392 -0.35

三、羊存栏 只 48479 3.23 48248 -0.48

四、活家禽存栏 万只 119.82 2.26 119.28 -3.10

五、出栏猪 头 246757 -2.17 244547 -0.90

六、出栏牛 头 8868 -0.29 9066 2.23

七、出栏羊 只 39985 -0.76 39270 -1.79

八、出栏活家禽 万只 85.13 -1.23 86.80 1.96

九、肉类总产量 吨 20789 -2.74 20747 -0.20

十、禽蛋产量 吨 4825 -1.57 4823 -0.04


  全县前三季度猪出栏24.45万头,同比下降0.90%;出栏牛0.91万头,增长2.23%;出栏羊3.93万只,下降1.79%,出栏活家禽86.8万只,增长1.96%。肉类产量完成2.07万吨,同比下降0.2%,禽蛋产量完成0.48万吨,同比下降0.04%。猪存栏21.75万头,同比下降1.24%;其中:能繁殖母猪2.46万头,同比下降0.85%;牛存栏2.84万头,同期下降0.35%;羊存栏4.82万只,同比下降0.48%,家禽存栏119.28万只,同比下降3.1%。

  (三)“三变改革”的前奏已经吹响。“三变改革”促使农村土地以转包、出租、转让、入股、互换等流转方式灵活多样化推动土地流转,汉阴县前三季度土地流转面积突破10万亩,达到10.77万亩。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加快转移,土地流转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现阶段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是土地流转主体,流入农业龙头企业的面积3.0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28%;流入专业合作社的面积2.6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25%;流入家庭农场的面积2.74万亩,占流转面积的25.4%;流入专业大户的面积1.47万亩,占流转面积13.6%,农村“三变改革”的前奏已经吹响。

农村“三变改革”使农业园区数量和规模快速扩张。2017年前三季度,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数量达50个,其中已建成省级园区5个、市级园区20个、县级园区25个。新启动绿丰现代农业、高誉绞股蓝、观音河金丝皇菊、中坝猕猴桃、城关松桂园、长坝金银花、龙垭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园区8个。前三季度新发展有机水稻、魔芋、茶叶、杜仲、苗木花卉等基地0.61万亩。全县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19.1万亩,建设面积累计达10.4万亩。

  (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发展。汉阴县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98元,同比增长8.9%,总量在全市10个县区居第3位(比上半年下降1个位次),净增额591元,在全市10个县区居第7位(比上半年下降1个位次),增速在全市10个县区居第7位。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49元,同比增长8.6%,总量在全市10个县区居第2位(比上半年上升2个位次),净增额1698元,在全市10个县区居第6位(比上半年下降2个位次),增速在全市10个县区居第6位。


安康市2017年前三季度各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本年 上年 增加 增长% 本年 上年 增加 增长%

安康市 21172 19517 1655 8.5 7103 6507 596 9.2

汉滨区 21328 19639 1689 8.3 7039 6445 594 9.2

汉阴县 21349 19651 1698 8.6 7198 6607 591 8.9

石泉县 21429 19707 1722 8.7 7196 6569 627 9.5

宁陕县 20469 18928 1541 8.1 6833 6232 601 9.6

紫阳县 20761 19170 1591 8.3 7220 6597 623 9.4

岚皋县 21280 19552 1728 8.8 6844 6294 550 8.7

平利县 21120 19351 1769 9.1 7421 6812 609 8.9

镇坪县 20902 19187 1715 8.9 6874 6304 570 9

旬阳县 21071 19467 1604 8.2 7118 6522 596 9.1

白河县 20876 19145 1731 9 6956 6403 553 8.6

  二、农村经济发展和“三变”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生产效益依然偏低。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是推动农产品价格上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依然较高,特别是人工费用上涨明显。由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工资的普遍上涨,促使农村劳动者工资的上涨。虽然今年粮食收购价与去年持平,但与外出务工相比,种粮效益仍然较低。

  (二)农村劳动力紧缺,农业生产缺乏后劲。当前农村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使大量农业劳动力外出转向二、三产业,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农村“老人农业”现象比较突出,农村出现“三难”,即抗灾救灾难、抢季节性收种难、科技推广应用难,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益相对低下,农业生产缺乏后劲。

  (三)“三变”改革进度慢。随着“三变”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一些深层次难点和问题逐步凸现,一定程度上制约这项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对“三变”改革认识不到位。“三变”改革以来,虽经多次广泛宣传和集中培训,但对“三变”改革思想不统一、认识不到位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经营主体合作意识还有待加强。二是法律法规纷繁约束。“三变”改革事关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公司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多项法律法规,纷繁复杂,稍不注意极易出现矛盾纠纷、农民和企业权益难以界定等问题,事及农村资源权属抵押、流转等存在无效法律风险。三是政策配套跟进滞后。“三变”改革涉及的金融、股权交易、农业保险等政策亟待健全配套。当下难以齐聚整合国家各级财政对农村众多且分散的各类扶持发展资金、参与“资金变股金”改革尤为凸显。四是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农业是“靠天吃饭”的高风险产业,“农民变股东”后,除继续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力外,还要受“失地”权益保障,以及耕地资源“非农化”短期内难以恢复等顾虑,掣肘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三、推进“三变”改革和农业生产对策及建议

  (一)抓好农村“三变”改革打通农业市场化道路。“三变”改革的关键是农民变股东、核心是农民增收,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变”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异地置业、财政资金支持、平台公司带动、金融政策撬动、“三变”产业资金兜底、就近就地入股等多种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分享改革红利。

“三变”改革要成为汉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抓手,通过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支持保护制度等农村各项改革,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改革创新、推进优质农产品销售模式改革创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让农民能够长期分享股权收益,为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提供土地、资金等保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二)发展多种经营形式,积极培育改革主体。推进“三变”改革,培育选准经营主体是关键,经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农户参与“三变”的权益能否得到持续有效保障。要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培育经营主体。一是壮大一批。引导现有的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组成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延长服务链条,作为“三变”改革的先锋。二是新建一批。积极支持村级组织和本镇本村外出务工人员、产业带头人、致富能人大户、返乡创业大学生等领办创办生产型、加工型、商贸型、物流型、乡村旅游型等经营主体,让农民群众从情感上接受“三变”、参与“三变”。三是引进一批。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资源禀赋,包装一批“三变”发展项目,招商引资,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三变”改革。

  (三)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着力夯实改革基础。推进“三变”改革,农民作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实实在在的主角,但大多数农民群众“靠天吃饭、以土为本”的思想根深蒂固,对改革谨小慎微,唯恐在生产革新中受损,特别是贫困户大多偏好于“输血式”扶贫,对入股的“造血式”扶贫接受较慢。在推进“三变”改革过程中,要坚持“试点先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要强化培训。分层次、分阶段开展“三变”专题座谈、异地观摩学习等培训,让农民群众了解“三变”的内容和现实意义。第二,要典型示范。注重发挥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等能人懂技术、会管理、善开拓、敢创新的作用,让少部分人先参与到“三变”改革中,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引导其他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三变”改革。同时,在发展基础好的村进行先行先试,通过培育“三变”典型村,促进整个区域“三变”改革。第三,要底线保障。由政府层面建立农民权益保底保障机制,消除农民参与改革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