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办理县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第79号建议的函
沈桂述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汉阴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你们对我县发展茶产业的关心与支持!
一、关于富硒茶的种植情况:全县现有茶园49000亩(其中无性系茶园3500亩),分布在全县10个镇、114个村,整片茶园约占总面积的65%,田坎地边零星老茶园占总面积35%,栽培品种以紫阳群体和湖南群体种为主。现年产富硒茶叶960吨,产值16000万元。现有70%的茶园分布在汉江两岸2镇47个村,属于我县茶叶最佳适生区,该区西南与西乡镇巴富锌硒茶区接壤,北依凤凰山,东与紫阳富硒茶区山水相连,区内总人口5.98万人,有耕地123871亩,使今后发展茶叶有了良好基础。
从1999年开始试验示范引进无性系良种茶建园,漩涡镇茶产业大户夏福军1999年试种1.5亩无性系良种茶园,2005年亩产名茶达50公斤,亩产值3万余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现已扩栽无性系良种茶园1000余亩,在该户的带动下,周围群众自发性发展无性系茶园1400余亩,示范作用十分明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内容,成立了茶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编制了《汉阴县茶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计划全县新建茶园8万亩,低产茶园改造2万亩,茶园总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量达到10000吨。2006年以来,开始尝试茶叶旅游观光园的建设,用股份制方式在月河川道区农田建设高规格丰产茶园100亩,目前茶苗整齐、生长旺盛,基础较好。同时加大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一批茶业项目的扶持,使多年引进培育的龙井43、龙井长叶、乌牛早等一批无性系优良品种在茶园建设中得到大面积发展;2012年我县又将城关镇大木坝和涧池镇龙寨沟列入现代林业园区建设,分别做出了规划设计,分别在这两处地点新建富硒茶园3000亩,建成高效生态旅游观光一体化的高标准茶园,截至2012年5月,大木坝已建成高效富硒茶园1000亩,为汉阴的富硒茶叶园区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16年底,我县龙寨沟、大木坝、群英、堰坪、东升、长岭、发扬等茶叶园区都在不同年限获得了市级园区。由于很多园区都是新建园,还没有达到盛产期,所以各个园区的产量都偏小,在不久的将来,汉阴的茶叶产量、质量、产值都有一个大的飞跃。
在富硒茶品宣传方面,1996年经茶叶技术人员深入开发研究,以创新的工艺,优良的内质,研制出了“天宝贡茗”名茶,达到了国内同类名茶先进水平,通过国家级鉴定,评为名茶同时获得了省,市科技进步奖,2004年被评为陕西省茶叶协会推荐饮品;2011年我县富硒茶叶在陕西省举办的茶叶节上又获得三项奖项。
二、关于扶持政策情况:2017年我县依托脱贫攻坚政策,将太行、沐浴两村纳入脱贫村,2017年在两村打造3000亩的茶叶观光带,春季已调运茶苗并栽植400亩;每年市政府又拿出茶叶奖补专项资金,对新建园、当年注册500万以上公司和合作社、当年获得SC认证、当年在省市城市开有门店的企业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奖补,今年县政府又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将茶叶产业纳入奖补范围,汉阴茶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三、关于富硒品牌建议情况:为打造富硒品牌,积极抓基地促发展、抓龙头企业促效益,加大名茶创制力度及设施设备改造更新,加快科技示范推广、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等工作,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整合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扶贫、库区移民、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来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对经营能力较强、管理水平较高的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以促使他们早日形成龙头企业。同时健全茶叶产业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组建了合作组织,来加强品牌宣传。使汉阴茶叶形成以茶农及龙头企业为主体,通过汉阴县茶叶产业化协会,执行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包装、销售,全方位加强了“天宝贡茗”茶叶品牌的市场宣传,树立汉阴茶的外销形象,增加远程销售份额。大力扶持加工企业,促使加工专业化,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效结合,积极培育扶持我县青茶市场尽快使之成熟壮大。同时安康市政府又在极力整合全市茶叶品牌,极力打造全市“安康红”,“安康绿”两大茶叶品牌,且多次在西安和外省组织茶叶推介活动,想方设法宣传全市茶叶品牌,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宣传我县的茶叶品牌。
再次感谢你们对茶产业的关心与支持!
汉阴县农林科技局
2017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