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女汉子”——钟琳
一滴水,即使很渺小,亦有穿石的勇气;一棵芽,即使被压迫,亦有破土的恒心。她是一棵生长在石缝下的小草,绝不是上天眷念的那个宠儿,生活纵然艰辛,但她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改变自己命运的步伐,在扶贫路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她就是“女汉子”—钟琳。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钟琳所生活的东风村是涧池镇唯一一个深度贫困村,全村439户1354人就有贫困户277户889人。小时候的钟琳家境非常贫困,能够上学已是极其不易,所以她学习非常刻苦,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前列。因为没钱买书,课本基本上都是借别人的,一直到四年级她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新书。那时候在家务农收入微薄,父母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常年外出务工,窘迫的生活条件,迫使她很小便能独立生存,煮饭、做家务,每天还要“打猪草”喂猪。初中毕业后,因为家里实在没钱供学,钟琳便随哥哥一起去外地打工了。2008年钟琳和同村的小伙吴冰结了婚,本想这下苦日子应该熬到头了,但上天并没有眷顾这对新婚夫妇,婚后一个月丈夫吴冰的父亲便在外务工时受重伤,成为残疾,母亲也身体多病常年吃药,女儿出生时眼角长了血管瘤,前后治疗花费了好几万。疾病让这个本已困难的家庭不堪重负。这样的家庭情况,丈夫务工收入也不多,她既要照顾老人、带孩子,又要想办法赚钱养家,可以说千斤重担全落在了钟琳身上。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贫穷使钟琳的生活面临极大的压力,但她从来没有安于现状。近年来,国家热火朝天的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目的就是让全国人民在通往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一个也不掉队。很多人问钟琳,你家生活这么困难,为啥不申请当个贫困户呢?钟琳回答道:“我们这么年轻,有手有脚,可以自己赚钱养家,去当贫困户多丑啊”。不光不愿意当贫困户,钟琳和丈夫还决定要为东风村的扶贫事业做点贡献。受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东风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返贫率高,经济发展层次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当地农户大多外出务工,闲置荒废了很多土地。钟琳夫妇决定利用好这一资源,在镇村帮扶力量的支持下,她建立起了一个花椒种植合作社,流转贫困户土地70余亩种植花椒,再安置贫困户劳动力来合作社务工,人均工资100元每天,通过劳务、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17户61人,人均实现增收437.8元,钟琳也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扶贫骨干。农业产业是个长期性产业,短时间很难见到成效,为了办这个合作社,钟琳夫妇几乎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就在钟琳夫妇为合作社资金运转问题一筹莫展的时候,该镇党委政府伸出了援手,原来当地正在积极探索一条 “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像花椒种植这种具有很强贫困户带动能力的特色产业,政府会大力支持。今年年初政府为其筹集了15万元的带动资金,这可真是解了钟琳夫妇燃眉之急,一下就将合作社盘活了。政府不光给予了合作社资金上的扶持,更是免费为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花椒的育苗、施肥和养护都得到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有了政府的支持引领,钟琳夫妇对自己的产业有了很大信心,合作社也开始扩张种植领域,除了种植花椒,合作社还种植了药材和甜玉米。“镇园产业联盟”还为其畅通了销售渠道,今年种植的甜玉米刚收获便被收购一空。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虽是女性,钟琳也想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2017年初,该镇在各村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用于充实到各村脱贫攻坚工作中去,钟琳积极报名参加,虽然工资不是很多,但是她觉得在那可以为社会做更多贡献,同时还能兼顾着照顾孩子,比在外打工好多了。初去村委上班,钟琳对脱贫攻坚工作感到十分陌生,不懂脱贫攻坚政策,也不会写文件,对电脑更是一知半解。好在镇村干部对钟琳都非常照顾,一点一点教,钟琳也非常爱钻研,不懂政策就学文件,不会写资料就自己起草,请其他同事帮忙改。就这样,只用了半年,钟琳已经是村上的“顶梁柱”,无论是政策落实还是资料收集整理,她都得心应手,村上大事小事干部们都会与她商讨。由于帮扶力量有限,需要钟琳包联6户贫困户,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还要入户走访贫困户。作为深度贫困村的东风村,办公条件相比其他村要差的多。村部办公室没有空调,电脑也只有两台,到了夏日三伏天,办公条件就更差了,每天过了正午基本衣服都要被汗湿透,但就在那两间闷热的屋子里,钟琳经常从早坐到晚,完成各项扶贫任务。她永远都是村部里最忙的那个人,每次临近检查,基本都是“惯例”——“5+2”、白加黑,有时候忙起来就没时间照顾孩子。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她经常边抱着孩子边工作。点点滴滴,同事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钟琳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和顽强的生活态度得到了周围人的一致认可,扶贫路上“女汉子”的形象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今年上半年,钟琳获得 “好媳妇”“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全镇被表扬嘉奖。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钟琳所生活的东风村是涧池镇唯一一个深度贫困村,全村439户1354人就有贫困户277户889人。小时候的钟琳家境非常贫困,能够上学已是极其不易,所以她学习非常刻苦,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前列。因为没钱买书,课本基本上都是借别人的,一直到四年级她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新书。那时候在家务农收入微薄,父母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常年外出务工,窘迫的生活条件,迫使她很小便能独立生存,煮饭、做家务,每天还要“打猪草”喂猪。初中毕业后,因为家里实在没钱供学,钟琳便随哥哥一起去外地打工了。2008年钟琳和同村的小伙吴冰结了婚,本想这下苦日子应该熬到头了,但上天并没有眷顾这对新婚夫妇,婚后一个月丈夫吴冰的父亲便在外务工时受重伤,成为残疾,母亲也身体多病常年吃药,女儿出生时眼角长了血管瘤,前后治疗花费了好几万。疾病让这个本已困难的家庭不堪重负。这样的家庭情况,丈夫务工收入也不多,她既要照顾老人、带孩子,又要想办法赚钱养家,可以说千斤重担全落在了钟琳身上。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贫穷使钟琳的生活面临极大的压力,但她从来没有安于现状。近年来,国家热火朝天的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目的就是让全国人民在通往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一个也不掉队。很多人问钟琳,你家生活这么困难,为啥不申请当个贫困户呢?钟琳回答道:“我们这么年轻,有手有脚,可以自己赚钱养家,去当贫困户多丑啊”。不光不愿意当贫困户,钟琳和丈夫还决定要为东风村的扶贫事业做点贡献。受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东风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返贫率高,经济发展层次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当地农户大多外出务工,闲置荒废了很多土地。钟琳夫妇决定利用好这一资源,在镇村帮扶力量的支持下,她建立起了一个花椒种植合作社,流转贫困户土地70余亩种植花椒,再安置贫困户劳动力来合作社务工,人均工资100元每天,通过劳务、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17户61人,人均实现增收437.8元,钟琳也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扶贫骨干。农业产业是个长期性产业,短时间很难见到成效,为了办这个合作社,钟琳夫妇几乎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就在钟琳夫妇为合作社资金运转问题一筹莫展的时候,该镇党委政府伸出了援手,原来当地正在积极探索一条 “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像花椒种植这种具有很强贫困户带动能力的特色产业,政府会大力支持。今年年初政府为其筹集了15万元的带动资金,这可真是解了钟琳夫妇燃眉之急,一下就将合作社盘活了。政府不光给予了合作社资金上的扶持,更是免费为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花椒的育苗、施肥和养护都得到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有了政府的支持引领,钟琳夫妇对自己的产业有了很大信心,合作社也开始扩张种植领域,除了种植花椒,合作社还种植了药材和甜玉米。“镇园产业联盟”还为其畅通了销售渠道,今年种植的甜玉米刚收获便被收购一空。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虽是女性,钟琳也想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2017年初,该镇在各村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用于充实到各村脱贫攻坚工作中去,钟琳积极报名参加,虽然工资不是很多,但是她觉得在那可以为社会做更多贡献,同时还能兼顾着照顾孩子,比在外打工好多了。初去村委上班,钟琳对脱贫攻坚工作感到十分陌生,不懂脱贫攻坚政策,也不会写文件,对电脑更是一知半解。好在镇村干部对钟琳都非常照顾,一点一点教,钟琳也非常爱钻研,不懂政策就学文件,不会写资料就自己起草,请其他同事帮忙改。就这样,只用了半年,钟琳已经是村上的“顶梁柱”,无论是政策落实还是资料收集整理,她都得心应手,村上大事小事干部们都会与她商讨。由于帮扶力量有限,需要钟琳包联6户贫困户,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还要入户走访贫困户。作为深度贫困村的东风村,办公条件相比其他村要差的多。村部办公室没有空调,电脑也只有两台,到了夏日三伏天,办公条件就更差了,每天过了正午基本衣服都要被汗湿透,但就在那两间闷热的屋子里,钟琳经常从早坐到晚,完成各项扶贫任务。她永远都是村部里最忙的那个人,每次临近检查,基本都是“惯例”——“5+2”、白加黑,有时候忙起来就没时间照顾孩子。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她经常边抱着孩子边工作。点点滴滴,同事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钟琳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和顽强的生活态度得到了周围人的一致认可,扶贫路上“女汉子”的形象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今年上半年,钟琳获得 “好媳妇”“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全镇被表扬嘉奖。
上一篇:平梁镇积极贯彻落实县委十五届九次全会精神[ 09-06 ]
下一篇:平梁镇:政府牵线巧作“媒” 农民增收信心足[ 0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