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2017年全县经济发展情况简析

索引号 xzfgzbmzfbgs/2018-0035 公开目录: 统计信息
公开责任部门 汉阴县统计局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18年03月01日
有效性 有效 公开日期: 2018-03-01 13:51

2017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为总揽,以“五新战略”为抓手,紧扣“追赶超越”主题,全县经济运行持续向好,追赶超越步伐稳健。

一、全年经济运行基本特点

(一)经济总量稳步扩张。2017年汉阴县生产总值(GDP)实现95.19亿元,同比增长10.8%,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44亿元,同比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5.35亿元,同比增长14.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40亿元,同比增长6.6%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为14.1:59.2:27.7,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升2.1个百分点。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4%,较上年降低1.6个百分点。在生产总值增长10.8%当中,第一产业拉动生产总值增长0.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2%;第二产业拉动增长8.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其中工业拉动增长7.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3%;第三产业拉动增长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6%

(三)农业生产稳中有增。农业实现总产值23.10亿元,同比增长5.1%。农业实现增加值13.66亿元,同比增长5.1%粮食产量10.04万吨,生猪出栏38.9万头,蔬菜产量19.57万吨。

(四)工业经济稳中提质。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76.29亿元,同比增长18.6%。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7.94亿元,同比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22亿元,同比增长15.5%;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0.72亿元,同比增长6.1%

(五)投资突破百亿大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2.48亿元,同比增长22.8%。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97.02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工业投资21.35亿元,增长3.2%;完成民间投资48.42亿元,增长21.1%。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 42亿元,同比增长13.3%。商品房销售面积8.2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3%

(六)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5亿元,增长15%。其中:限上企业实现零售额19.44亿元,同比增长19.4%。按经营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9%。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增长19.5%,商品零售增长14.1%

(七)财税收支质量提升。全年完成市县口径财政总收入3.8111亿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75亿元。税收与非税占比为69:31,财政收入结构和质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比2016年上升23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0.7亿元,同比增长7.8%。民生支出17.57亿元,民生支出占比达84.9%。全年完成国税税收收入1.47亿元,增长73.3%,地税税收收入1.15亿元,下降15.4%

(八)存贷余额增加较快。12月末,汉阴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0.5亿元,同比增长10.7%,较年初增加9.7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67亿元,同比增长19.3%,较年初增加7.86亿元;12月末全县余额存贷比为48.4%,较年初提高3.5个百分点。

(九)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17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7元,净增1384元,同比增长9.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52元,净增2252元,同比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9元,净增784元,同比增长9%

(十)市场活力显著增强。全年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58.04亿元,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1%全年成功申报四上企业34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户,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6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建筑业1户,房地产开发业2户, “四上企业申报户数超市考县任务20户。

(十一)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全年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户。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6亿元,增长116.1%。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5%

(十二)城镇化步伐加快2017年常住人口24.9万人。人口出生率11.03‰,死亡率7.81‰,人口自然增长率3.2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5%,较全市平均水平快0.4个百分点。

(十三)节能降耗成效明显。2017年单位GDP能耗达0.365吨标准煤/万元,较上年下降3.1%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一是规模以上工业龙头企业偏少。从企业数量上看,2017年底汉阴规上工业企业户数79户,仅次于汉滨86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位于全市第3位,次于汉滨、旬阳。从企业规模上看,大型龙头企业少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绝大多数企业产业链短、产能小,缺乏骨干龙头带动,没有形成知名品牌,支撑工业经济壮大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二是工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全县主导产业多数是传统产业,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且初级产品、中低档产品多,优质产品特别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一遇市场“风吹草动”就困难重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三是工业招商引资项目数量较少,尚未形成有完整产业链条支撑的骨干产业,工业发展体系还很不完善。工业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项目支撑和资金注入,更缺乏500强企业的引入和带动。

(二)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压力凸显。一重大项目少、中小项目多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县2017年投资项目共360个,较2016增加87个,其中5000万以上项目仅有83个,亿元以上项目仅有32个,计划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没有。二是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销售持续下降。全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4亿元,同比下降10.3%;商品房销售面积 8.2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3%,商品房销售额2.6亿元,同比下降31.2%

(三)服务业(第三产业)增长乏力。一是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放缓,低于同期生产总值(GDP)增速。从2015年起,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放缓,一路走低。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6%,在十县区位居第9位,低于生产总值4.2个百分点。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生产总值增速(%

14.5

13.4

12.4

11.5

10.8

第三产业增速(%

10

8.5

10.4

8

6.6

三产增速低于GDP增速

4.5

4.9

2

3.5

4.2

二是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传统的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行业仍占据主体地位,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3.3%。而现代服务业所包括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仅占服务业产值的17.9%三是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以现代物流、信息传输、电子商务和软件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还比较低,规模小,效益不明显;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态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创意、动漫、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还未真正破题。四是产业集聚度不明显。从总体来看,我县服务业产业链条短,特别是科技、文化、软件、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行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聚集度低,特别是农村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2017年全体居民、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7%8.7%9%。增速分别位列全市第6、第5、第7位,分别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高于0.2个百分点、低于0.4个百分点。

三、建议对策

(一)坚定工业发展信心不动摇。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县上下要坚定工业发展信心不动摇。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要按照“一企一策”的要求,努力把传统产业做优、新兴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强,打造汉阴工业经济升级版。一是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要以推动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与加大项目投资为方向,实现企业经营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增收支点由单个领域向多个领域转变,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二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力度,在提高产业层次、提升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全力打造优质产品、知名品牌,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努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赢得先机。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实施资源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二)实施项目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以扩大有效投资为抓手,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是要解决项目资金来源问题,基本民生工程靠财政资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靠政府投融资,重点产业发展靠招商引资二是要做好项目基础工作,策划包装一批经济效益好、市场化程度高的新项目、好项目,逐步形成“策划包装一批、前期推进一批、成熟推介一批”的项目储备推进格局。三是强化重点项目的推进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确保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早日建成发挥效益。

(三)聚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培育壮大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些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服务业重点企业,注重规模化对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把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实现服务业企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新的突破。二是积极促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顺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需求,在健康、养老、休闲、娱乐等领域内,发展更便捷、更灵活的居民生活性服务业;紧盯发展重点,在全域旅游、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集聚发展,打破传统行业界限,加快培育跨界项目和产业,提升发展活力,实现全县服务业行业结构的优化。三是提升其他服务业发展水平。要加大财政资金在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卫生、社保等8项支出方面的支持力度,确保非营利性服务业稳定增长。

(四)千方百计增强居民收入。围绕居民收入统计构成的四要素: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做足增收文章,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切入点。一是全力推进产业发展提速增效,全面夯实城乡居民增收的基础。二是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就业,有效拓宽城乡居民增收的渠道。三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困难群众增收“不掉队”。四是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强化居民增收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