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用活苏陕项目资金化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
为创新苏陕扶贫协作项目方式,激活地方经济发展活力,拓宽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增收渠道,汉阴采取多种形式将150万元苏陕协作项目资金注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基金,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增信,切实解决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勇于尝试,下好创新“先手棋”
由县政府牵线县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与县邮政储蓄银行签订金融支农协议,在邮政储蓄银行开设贷款基金专户,按照基金的5—10倍放大,用于为市、县级农业园区经营主体、电商企业、水务企业等主体提供单户最高不超过50万贷款的增信,由贷款基金承担70%的贷款风险,有效释放金融机构风险,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到农业建设。在原有100万元财政资金注入基金的基础上,将150万元的苏陕扶贫协作资金注入到新型主体贷款基金账户,将基金规模扩大到250万元,按照邮储银行增信扩大5—10倍计算,放贷资金可达到2500万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更好地助力汉阴产业脱贫。
严把信贷“三关”,确保资金安全
“贷款七分在于选,三分在于管”,我县在原有《汉阴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面修改,出台了新的贷款管理办法,将放款对象由原来的市县级农业园区扩大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以及电商企业,为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建立贷款的公开、公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
强考核跟服务,增强带贫益贫效果
关于苏陕扶贫协作资金的使用,汉阴在建立健全带贫益贫机制上下功夫,加强贷后的考核和服务工作。放贷后,各经营主体的主管单位建立贷款台帐,定期不定期进行跟踪检查,了解经营情况,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将带贫效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半年进行一次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对转移资金用途的贷款提前回收,对无带贫益贫效果的经营主体督促指导其采取多途径的带动方式,让贫困户广泛参与,增强带贫益贫效果。
截至目前,汉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基金共为13家新型农业经营体发放贷款13笔,放贷总金额620万元,所涉贷企业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方式带动贫困户100余户加入产业,带贫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