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兄”脱贫记
在汉阴县双河口镇,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痴迷于养猪事业,一门心思全部都花在“伺候”几十头猪身上。猪生病了,他甚至一度将床搬进猪圈住了好几个晚上,如同兄弟般精心照料每一头猪,被村民戏称“猪兄”。
“猪兄”沈涛,31岁,是双河口镇黄土岗村二组农民。5年前,家境贫穷的沈涛居住在离村主干道3公里外的山旮旯,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不便,加之其父亲年老体弱,母亲一级残疾,被认定为贫困户。
由于自幼家境贫穷,他初中毕业就去广东打工,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但因为专业技术的欠缺,难以在外长远立足,导致外出务工多年也没挣到什么钱,有时连生活费、车费都保不住,日子过得实在是紧巴。
一直靠打工挣几个小钱养家糊口的他,眼看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快,农村扶贫政策越快越好,年迈的父母越来越需要照顾,他便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2015年,在与父母商量之后,“猪兄”决定回家打拼,带着积攒了好几年的血汗钱,又向亲朋好友借了6万元,带头在村上建好了200多平米的猪舍,办起了养猪场。
回忆起那段艰苦创业的日子,沈涛依然记忆犹新。第一批猪仔很快买了回来,在全家人没日没夜的忙碌下,几十头猪长势良好。可就当猪要出栏的时候,猪价大跌。辛辛苦苦建起的圈舍,起早贪黑的付出,并没能带来效益,反而还让整个家庭变得更加拮据。几十头猪每天都要张口吃,自己种的粮食远远不够,还得花钱买饲料,那时候每头猪喂出栏还不够成本,一下子亏了两三万。
在“猪兄”养猪事业最低迷的时期,县统计局驻村帮扶干部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协调解决了产业扶贫贷款5万元,用于资金周转,帮扶干部还经常组织他参加县镇养殖技术培训,联系县兽医站畜牧专家定期进行指导。资金短缺问题解决了,养殖技术难题也迎刃而解,这让他顿时有了把养猪产业做大做强的决心和勇气。
在养猪的事业中,“猪兄”努力克服文化水平低等困难,勤学技术,积累经验,不仅学会了这门养猪的看家本领,还成了当地脱贫致富能手,脱贫先进事迹也得到镇村表彰。经过3年实践摸索,夫妻俩终于通过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不仅还清了外债,还购买了小汽车。如今,“猪兄”的养殖场初具规模,已走出了一条自繁自养不断扩大规模的道路。现存栏能繁母猪20头,已出栏育肥猪量达100头,存栏饲养育肥猪85头。预计今年饲养量可达300头以上,年纯收入可达到10万元。
2018年沈涛当选为监委会委员和计生专干后,又计划把他的养殖技术向全村贫困户传授,带动全村脱贫。先后带动了10户贫困户养猪,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帮助,带动养殖户实现户均增收2400元以上,10户贫困户2019年将如期实现脱贫的目标。
面对笔者的到访,沈涛感慨的说:“现在,国家有越来越多的政策向贫困户倾斜,有了政府的好政策,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想不脱贫都难。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不是等出来的”。看着养殖场的这些膘肥体壮的“猪兄”,沈涛的内心愈发踏实,感觉生活更有奔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