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佛寺镇:六旬老人有骨气 养猪脱贫摘帽子
“现在赶上了党的好政策,只要自己活的有骨气,依靠勤劳的双手去劳动,想不脱贫都难,别看我年龄有这么大,我家的生活可是一天比一天好”王寿均几句简单朴素的话里透出了脱贫的信心。
家住铁佛寺镇合一村十组群众王寿均,现年56岁,个头不高,消瘦的脸庞上两只眼睛却显得分外明亮。村子里只要有人提起他,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5年来,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他通过勤劳的双手成为了该村养猪大户,也成了左邻右舍交口称赞的脱贫榜样。
曾经的王寿均家境贫寒,母亲双目失明需要人照顾,由于没有文化他只能靠种地、打零工维持生计,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2014年王寿均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帮扶干部入户研判,为其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计划,依靠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是最精准的脱贫出路,王寿均心中点燃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发展产业没有资金,王寿均申请了5万元产业贷款,修建了林下养殖鸡圈,试养了300只土鸡,没想到年底还真赚了12000元。2017年,通组路修到了王寿均家门口,交通运输方便了,发展产业更便利。为了使其稳定脱贫不返贫,2018年,在第一书记吴兆银的鼓励下,王寿均用养殖土鸡积攒的钱学习了驾驶技术,买了一辆二手小型运输车,新建了养猪场,投产生猪苗8头,成立了生态养殖家庭农场。
养猪是个技术活,尤其是群养更需要下功夫。为降低疾病传染率,卖个好价钱,勤劳细心的王寿均一天三次打扫猪舍,每隔三天消毒一次,从不含糊。为保证猪肉品质,王寿均种植10亩玉米,采用玉米混配猪草进行生态养殖,经过精心饲养,他养的生猪无一病例,今年顺利出栏2头400斤的肥猪,收入近万元。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养殖经验越来越丰富,王寿均看着自己的产业“家底子”,心里乐开了花。
“好!好!好!现在家里一切都好。我的贫困户帽子戴得很久了,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今年我觉得我可以自己摘掉了。”在第一书记吴兆银摸底王寿均的贫困退出意愿时,王寿均感激的泪花涌出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