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 汉阴城乡面貌换新颜
70年栉风沐雨,70年沧海桑田,汉阴县城市建设实现巨大跨越,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汉阴县住建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主导战略和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聚焦完善功能、城乡一体、安居工程等重点,攻坚克难、实干担当,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84年5月,站在汉阴县棉织厂楼顶上看汉阴县城 张德顺摄

1987年7月,站在月河东大桥看汉阴县城张德顺摄

1989年5月,站在汉阴县人民银行楼顶上看汉阴县城全景张德顺摄

1992年10月,在龙岗上拍摄的汉阴县城全景张德顺摄

2002年3月,站在红坎子上拍摄的汉阴县城全景张德顺摄

2013年8月,在龙岗上拍摄的汉阴城全景张德顺摄

2019年的汉阴县城方亮摄
聚焦城市规模与功能完善着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道路建设。改革开放之初,汉阴县城仅有民主街、解放街、后街、新街、西坛街、南街、东城街、马道巷等狭窄的“七街八巷”以及过境的316国道。1999年县上开始实施北城街等老城区拓宽改造以及2002年开始实施城南新区开发,现如今我县城市街道已发展到70.55公里122.65万平方米,形成了北城街、河堤路、河滨路(南渠路)、凤凰大道、南环路等五横以及进站路、中堰路、对子沟路、久发街、康宁街、永安路、泰和路等七纵道路网,城市街道路面由传统的混凝土逐步向沥青路面转变,雨污水管网由传统的雨污混流向雨污分流转变,长乐路、泰和路实现了强电入地。

1984年东门里民主街张德顺摄

东门十字张德顺摄

南门里张德顺摄

2018年的汉阴县文化广场县摄影协会摄
城市桥梁与公园绿地。改革开放之初,县城仅有东大桥连接城区月河两岸,1980年动工修建西大桥,2001年修建南大桥,2008年开工建设月河景观桥、泰和桥,2010年实施观音河桥,2012年实施了西大桥拆除重建、下月河桥加宽,2013年实施了东城大桥建设,2015年实施了东大桥排危加固工程,县城区月河两岸实现了七桥相连。公园绿地改革开放之初,本县仅在北城街、河堤路、解放街北段有为数不多的行道树,总数不足300棵,且没有公园绿地。通过2000年实施北城街街道绿化,2003年实施凤凰广场建设,2007年开始实施龙岗公园建设,2015年建设迎宾公园,2016年建设河滨路健康主题公园,我县绿化覆盖面积达到391.66公顷,公园4座90.4公顷,龙岗公园于2016年被命名为“陕西省AAA景区”。

老西大桥

2003年12月29日,凤凰广场落成张德顺摄

军民路东大桥至下月河桥段的军民路绿化景观

军民路绿化景观
城市亮化。改革开放之初,县城区没有路灯,夜晚一片漆黑,后来陆续安装了190余盏路灯,但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县城路灯形同虚设。1999年底,汉阴投资17万元对老城区路灯进行改造,安装路灯195盏,2000年改造北城街安装高杆路灯100盏。随后,随着县城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路灯数量、品位不断提升,路灯总数达到2976盏。同时自2013年开始实施东城大桥、人工湖亮化,2015-2017年连续三年实施了高层建筑楼体亮化,城区景观灯由人工开启实现了智能控制,县城夜景成为汉阴一道亮丽风景线。

2019年2月陈良忠摄

2019年2月陈良忠摄

2019年2月陈良忠摄
县城公厕。改革开放之初,县城区没有公厕;1978-1988年,分别在刘家巷口、现龙岗巷原城关派出所南侧、西门口北侧、体育场东南拐角处修建了4座旱厕;1996年,县房改办修建东城街2、3号经济适用房在新民街东街口修建水厕一座,是本县最早的一座水冲式公厕。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县上启动创卫、创园工作以来,按照创卫、创园标准加大了公厕建设力度,对原有的旱厕全面进行了水冲式改造。截至目前,县城共有公厕36座,其中除龙岗巷公厕属民间投资收费外,其它均为免费公厕。
2015年7月,汉阴县城东关食品厂楼顶向西看汉阴县城张德顺摄
落实民生保障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县城居民住房。改革开放之初,县城居民住房条件较差,基本靠自建房和单位职工宿舍解决住房问题,至1992年底,县上直管公房仅有11处1.7万平方米。自1992年我县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截至2001年,期间共有74个单位修建集资建房2013套184870.91㎡,总投资8535.5万元。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群众改善住房的需求扩大,1997年1月,我县第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汉阴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截至目前,我县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7家,商品房成为改善群众住房条件的主要途径,先后建成了滨河世纪、新星花园、水岸花城、青枫秀岭、凤凰国际等30余个商品房小区。2008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精神,我县启动了两租房建设,截至目前,已先后建成福田小区、仿古街红军楼、阳光小区、凤台小区等两租房3370套,惠及人口1.1万人,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1.2㎡。

县城东关部分张德顺摄
气化建设。上世纪80年代,居民主要使用蜂窝煤作燃料;1991年2月,汉阴县石油公司在解放街设立了汉阴县第一家燃气经营点,结束了本县没有燃气的历史,液化石油气开始逐步使用;2012年11月25日开工建设天然气临时储配站;2013年12月城南电信小区通气点火;2016年2月15日开工建设天然气门站、加气站工程。截至目前,县城天然气门站、加气站、涧池工业园区、蒲溪工业园区天然气储罐站均已建成,完成城区中压管道敷设11.5公里,15个住宅小区5382户先后完成了入户安装,其中城南电信小区、新星花园、富康南苑、滨河世纪花园、怡景家园、凤凰大厦、凤凰国际、青枫秀岭等8个小区2672户已通气,天然气使用率达到63%。

2018年12月县城居民住房
优化城市环境增进人民福祉
两场建设。1990年以前,我县没有固定的垃圾堆放场所;1990年3月,在距县城1.5公里花扒村太子坟湾修建了垃圾场;2000年,赵家河村垃圾场投入使用;2011年12月争取汉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资金,开工建设了日处理污水1万吨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生活垃圾65吨的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并于2012年12月试运行,目前污水处理率87%,垃圾处理率100%。

2018年县污水处理厂扩容

2018年县污水处理厂
环卫保洁。改革开放之初,环卫工人很少,1988年初,汉阴县城仅有清洁工14人,架子车14辆,后翻斗2台,清扫面积6万平方米,年垃圾转运量为1.5万吨。截至目前,我县共有环卫保洁人员165人,清扫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年垃圾转运量达到3.05万吨,共有环卫车辆27台(套),主要街道实行了机扫,由传统的“两扫两运”作业标准提升到“每天两次机扫、五次洒水,全天候喷雾,每周冲洗街道两次”;自2018年3月起,对清扫保洁实行社会购买服务管理模式。

2018年环卫车辆在清扫长乐路

2018年环卫工人在清扫街道
70年砥砺奋进,汉阴的发展变化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住建人的汗水和心血。截至2018年底,县城面积由0.8平方公里扩大到7.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2.9%,先后于2005年、2012年、2016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城市建设先进县,2013年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2015年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2018年被省政府办公厅表彰为保障房建设先进县,被省政府列入全省15个、全市唯一的一个市域副中心县城。继往开来新征程,重整行装再出发。汉阴住建人将始终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服务宗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实现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为新时代汉阴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上一篇:汉阴籍学子参加70周年国庆群众游行[ 10-05 ]
下一篇:松果电单车落户汉阴,让市民享受绿色出行新方式[ 1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