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文化引领大发展 文旅融合谱新篇
近70年来,我县坚持“文化引领发展、文化服务人民”的工作导向,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激发全县人民创造活力,有效推动了文旅事业服务于经济建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加大投入,夯实文化基础“硬支撑”
按照“资金捆绑、重点产业、整体推进”的思路,先后投入资金2亿元,建成县文化艺术广场1个、国家B类剧院1个、县级文化资源共享县级中心1个、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国家三级图书馆1个,建成三沈纪念馆、凤堰古梯田博物馆、沈氏家训展览馆、沈尹默书法研究院、枞岭村史馆、三元村史馆、非遗民俗展览馆、美食展览馆、军事展览馆、书法美术展览馆等博物馆群;建设镇文化综合服务站9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0个、移民安置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个,易地扶贫搬迁文体活动中心15个,并同步配齐各类文化活动器材设施,服务场所常年对外免费开放;全县形成以县文化广场为主体、镇文化站为基础、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为网点的群众性文化阵地网络。2015年被授予“省级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当前,汉阴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和争创中国家训文化之乡。
二、激励扶持,提升文化艺术“软实力”
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奖励措施,出台了《汉阴县文化艺术精品奖奖励办法的通知》,县政府每年安排1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文学、造型艺术、舞台艺术、影视创作,鼓励激励广大文艺爱好者努力创作更多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县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3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奖励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从事文化艺术个体经营者转型,培育文化企业不断壮大,鼓励特色文化产品做大做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综合提升本县文化艺术软实力。
三、三级联动,实现群众文化“遍地红”
综合统筹全县各领域文艺人才,组建各类协会组织27支,镇、村(社区)农民自乐班社50余个,群文组织80余个,发展了一支包含县各类艺术协会、文艺团体、文化产业公司及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社会贤达为主要成员的1000余名的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县、镇、村文化阵地,坚持以镇文化站为纽带,以村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以文化志愿者为补充,大力开展“文化使者+”志愿服务活动,每年通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惠民活动,积极开展“五进、五送”(送演出、送图书、送科技、送卫生、送健康、进基层、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文化惠民活动共330余场次,14个农村电影放映队遍及城乡,年均完成放映1800余场次,县剧院年承担会议服务和演出130余场次,公共文化惠民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县、镇、村三级逐步形成了红红火火的“大文化”局面。
四、传承保护,激发文化遗产“新活力”
按照“本真保护、整理保护、科学保护、濒危遗产优先保护”的总体原则,通过系统归纳整理,建立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38个(省级4个、市级16个、县级18个),编辑文字20万字,影音资料1.5TB,收集民歌300余首,出版非遗文化书籍7类2.3万册,光盘2类2500盘,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名,建成陕西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所2个、安康市市级代表性传习所4个、安康市市级保护示范性传承基地2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展馆1处,省、市、县非遗保护体系框架逐步形成。坚持“以活动促保护、以推广促发展”让非遗活起来,自2010年以来,我县通过春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四季旅游季、汉阴美食文化周等各类大型活动将汉阴皮影、腊花戏、陕南民歌结合舞狮、汉阳采莲船等非遗民俗搬上舞台,不仅多次在省内外旅游推介会上让非遗文化唱“主角”,还在陕西农民文化艺术节和全省代表性皮影戏展演活动中崭露头角,省级非遗美食炕炕馍、白火石汆汤、油榨饺子等陆续登陆央视媒体推广亮相,让更多人了解、学习、传承、宣传、推广汉阴“非遗”文化。进一步加强文物修缮和保护力度,凤堰古梯田被列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和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重要发现,现已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名录。坚持“保护为主、以保促用”的原则,2003年在汉阴书院和江南会馆旧址上维修新建“三沈”纪念馆,2008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年免费向社会开放。截至目前,全县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个,县级文物保护点45处,文物点466处。
五、搭建平台,开启广播电视“新天地”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是新时期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广播电视人始终把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工作目标,把“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作为使命任务。汉阴电视台自办《汉阴新闻》、《走进百姓》、《白话汉阴》等专栏节目,将汉阴地域特色、人文风貌、营商环境等进行全方位展现推介,为“传播党的声音、服务人民群众,推介汉阴形象”搭建了平台。通过建立严格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审查、重播重审制度,要求所有编导、记者及其他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确保“传递正能量、宣传好声音”,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行有线和卫星接收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实现了我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3%,有效满足了群众的多元化、多层次精神服务需求。
六、打造品牌,提升文旅发展“新内涵”
依托沈仕远、沈尹默、沈兼士昆仲故居,设立三沈文化研究学会,不定期开展全国性学术活动,研究三沈文化,传播三沈精神,打造三沈文化品牌,积极创建“全国书画之乡”,着力建设“三沈文化”产业园,并将其列入全县十三五实施纲要“一城五园三带三产业”发展战略。目前,园区建设已初具雏形,秦邦书画等一批新型文化艺术品经营单位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企业年产值过亿元;依托中纪委在全国推广的沈氏家训廉政文化,促力打造家训文化社区,建成沈氏家训展览馆、枞岭村史馆等一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应运而生,在改善乡村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守望精神家园的同时,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立足于良好的生态资源,多元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资源,打造购、旅、娱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旅游收入和文化产业收入在全县GDP占比不断提升。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汉阴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秉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方向,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总结文化创新成果,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汇聚力量向文化强县目标阔步前进。